wanglijun 发表于 2012-3-15 10:58:50

2009年人民日报之人民时评合辑

01月06日 如何过好“紧日子”刘成友 经济困难时期,一方面是财政收入减少,另一方面,基础设施需要建设,企业需要扶持,社会事业需要投入,要花钱的地方变得更多,迫切需要政府勒紧裤腰带,过过“紧日子”,把节省下来的资金投入经济建设,用于改善民生。这是政府能为改变经济困难局面所作的直接贡献。  “紧日子”怎么过?不少地方政府推出了新举措。例如,广东、浙江等省最近相继推出今年公务购车和用车经费、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用、党政机关出国经费预算等“零增长”目标。这样的做法,恰恰传递出了政府部门过“紧日子”的态度。  政府过“紧日子”的实际效应和意义远非简单的“减法和加法”。不管国家在什么样的发展时期,有什么样的财力状况,政府的大手大脚、奢侈浪费总会触动社会的敏感神经。在目前这样一个紧要时期,人们期望通过“紧日子”看到政府带领大家共克时艰的一种果决态度,一种实际作为。  要不要过“紧日子”,已经不是一个问题。问题在于能不能过“紧日子”,会不会过“紧日子”,有没有切实有效的办法、措施和制度来保证把“紧日子”过好,可以说,这体现的是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过“紧日子”的基本要求是努力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同时服务质量不打折扣。不能说,裤腰带勒紧了,服务质量就下来了,该办的事情不办了。话说回来,即使是过“紧日子”,政府的用度相对来说还是要宽松得多,公务人员仍没有理由不把工作做好。对政府来说,过好“紧日子”,又何尝不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契机?  这里有必要强调拉动消费不等于鼓励浪费的观念。在公务交际中,经常看到以“拉动内需”为名义的大手大脚。这样的借口和观念要不得。我们提倡的是健康消费、理性消费,而不是奢侈浪费。拉动内需,扩大消费,大头在基础设施建设,在广大的农村,在有条件消费的市民那里,而不在慷公款消费之慨。  财政支出应该公开透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经颁布,这是推动政府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杠杆。只要不涉密,不涉及公共安全,很多信息都应该对社会公开。我们的财政支出,一直在强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就应该让公众了解。财政支出的公开透明,既可以满足公众知情权,也可以推动财政预算和支出更加科学、合理。  某些领域还可以依靠改革来推动过“紧日子”。比如公车改革,在不少地方搞得有声有色;比如公车工作日按号限行等,既节约支出,又减少排放。没有听说哪个地方因为车改、限行等使得公务员变懒了,该办的事不办了。这样的改革只要有依据、有章法、有效果,就可以尝试在更多的领域推行。 01月07日“恒爱行动”缘何激发慈善热流范正伟 1月6日,当地震重灾区四川省都江堰市的孩子们穿上由“恒爱行动”捐赠的毛衣时,温暖的不仅是孩子们自己。  由恒源祥集团免费提供毛线、“爱心父母”无偿提供手工、各地妇联组织实施,为贫困孤残儿童提供毛衣的“恒爱行动”,自从2005年开展以来,不仅让全国50万余人次的孩子受益,也吸引了社会各界的踊跃参与。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露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爱心毛衣在温暖贫困孤残儿童的同时,也温暖着爱心父母自己。下肢瘫痪的王风萍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却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在轮椅上完成她的爱心毛衣。盲人余立新在领取毛线时说,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她觉得很开心。让编织者体会到自己对他人的价值,让孩子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恒爱行动”延伸了民间慈善的网络,凝聚起相互支撑的力量。  去年以来,从南方冰雪灾害到汶川大地震,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民间慈善,让神州大地充满了温馨与感动,也让我们看到作为一个普通人,是如何为这个社会贡献自己力量的。正是这些浪花般的真情付出,最终汇聚成了浩荡的爱心江水,感动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这样的民间慈善不仅是灾害时需要,也应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社会行为。慈善的终极目的,不仅在于捐出了多少款物,更在于困难群体的切实受助,在于国民心灵的净化升华。在这个意义上,民间慈善才是慈善的根本品格。  从世界发达国家的情况看,民间慈善是慈善事业发展的主体,而我国慈善业的捐赠只有10%来自普通百姓。这固然与经济发展水平、慈善机制以及慈善文化的发达程度有关,但同时也提醒我们,发展壮大民间慈善刻不容缓。  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积德行善传统的文明古国,我国民间蕴藏着巨大的道德资源。如何引导利用这座道德宝藏,怎样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常态的民间慈善运作机制,让人们有正常的、畅通的、可靠的表达慈心善意的渠道,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无需复杂程序,无需雄厚资本,只要动手就可参与,参与的效果看得见,这是“恒爱行动”的重要特点,正是这种平民化的“低门槛”,让普通职员、下岗女工甚至残疾人都纷纷加入到慈善行动中来;也正是这种看得见的透明爱心渠道,让人们在奉献爱心的同时,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实现”,形成了慈善的“良性循环”,激发了奔涌的慈善热流。这也是为什么“恒爱行动”每年收到的成衣数量都远远超出预期,为什么许多人甚至自己买毛线也要编织爱心毛衣的重要原因。   人人皆可慈善。岁末年初,温州热心老人摆起了“施粥摊”,让人们“有了一种久违的感动”。它与“恒爱行动”一起带给我们思考和追问:如何赓续中华民族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如何引导和保护公众参与慈善的积极性,如何进一步完善我们的慈善管理体制,如何培育更多的民间慈善组织,如何合力书写一个国家的爱心实力?在这个意义上,“恒爱行动”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01月13日切断低俗网站背后的利益链杨 暄当前,对网络低俗的整治正向纵深进展。截至11日,已有91家传播淫秽色情和低俗内容的违法网站被关闭。12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通报第二批被曝光网站整治情况,并要求整治不力的网站对其低俗内容进行彻底清理。  整治网络低俗的重拳出击,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这充分说明,打击网络低俗,符合人们的普遍愿望;而专项行动由国新办、公安部、文化部等7部门联手进行,则体现了监管部门的坚定决心。  从目前情况看,曝光、清理、关闭这几项举措取得积极成效。但与此同时,人们也期待,在专项行动之外,还能有根治网络低俗的长效措施。  腐肉不剔,新肌难生。整治网络低俗既要关注当前,更要着眼长远。如果说曝光名单是先手,督促清理是狠手,关闭网站是重手,那么要再打准“七寸”,说到底还在于切断网络低俗的利益链条,彻底清理其生存的土壤。  网络低俗泛滥难止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独特的利益链。目前国内网站的基本营利模式还是以广告收入为主。广告主要选择具有一定浏览量和点击率的网站进行投放,一些网站就以此为标准,在吸引眼球方面做文章,甚至为了提高流量、争取广告,主动迎合少部分追逐低俗信息的要求,增加低俗内容的制作、传播。网络低俗的利益链就此建立,网络低俗之风也由此形成。  网络低俗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危及了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他们道德意识淡薄,是非观错置,更起到恶劣的示坏效果,诱导自制力薄弱的网民加入到制造、散播低俗信息的过程中来,反过来更加剧了低俗之风的流行,形成一种封闭式的恶性循环。要打破这套循环,当务之急就是要阻止低俗网站的牟利路径。  因此,整治网络低俗,除了靠网站的自律、网民的自觉外,更需要加强对网络广告的投放管理来控制网站内容,断绝低俗信息的生存空间。  清理低俗信息、打击违法网站,还需要出台法律法规,凡是存在制作或散播低俗信息的网站,广告投放将受到限制甚至禁止,就会动摇其立身之本。除了广告投放,还可以在风险投资、上市政策等方面出台相应限制性规定。此类长效举措可能有助于从根本上引导网站主动自律,净化网络环境。整治网络低俗,当从切断其背后的利益链着手,在专项整治之外,制定出适合经济社会基本生态的策略,形成制度化和常态化的长效机制,这样我们的互联网空间将会更加和谐、清新。 01月19日在化危为机中考察干部汪晓东把应对金融危机的表现纳入干部考察内容——这是日前江苏省组织部长会议上提出来的。具体而言,就是“善于从抗击国际金融危机、处理突发事件等关键时刻,看干部驾驭复杂局面的实际能力”。   把应对金融危机纳入干部考察内容,这个做法有新意、有突破。一直以来,考察干部,考虑较多的往往是GDP、财政收入、利用外资总额这样一些经济指标。最近几年,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不要以GDP论英雄”,一些地方在干部考核中,也尝试走出“唯GDP”的窠臼,增加了民生的指标、生态环境的指标。但总体上而言,经济指标在考核干部中仍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考察干部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可以看出一种干部考察导向的变化。  当然,把应对金融危机能力纳入干部考察内容,隐藏着另一个命题:怎么考核?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不像经济指标那样显性,它无法量化。这方面,人们期待江苏会有进一步探索。而前不久杭州的类似提法——处理重大危机表现突出干部可破格提拔,已经被写进该市《党政领导干部破格提拔暂行办法》。  “现在干部难当了!”多次听到基层领导干部这样说。这是好事,说明干部感到了压力。压力从哪里来?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领导干部的要求提高了,一些干部感到“本领恐慌”。前几天参加一个会,一位领导就这样问与会的干部:“你们有多少人懂金融?能上来给大伙儿讲讲吗?”  这或许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经济社会在发展,新的课题不断出现,还会遇到各种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地震是突发事件,金融危机同样也是。这种情况下,对干部的考察和评价体系也要与时俱进。以前一些群众说“数字出干部”,这话常含贬义,是对传统干部考核体系的一种揶揄。但如果说“实绩出干部”,恐怕不会有人反对。数字固然是一种实绩,前提是不掺水分;而应对眼下这样的危机,更是一种实绩,而且很难造假。   我们要让想干事、干好事、会干事、不出事的人受到重用。怎样才算会干事?重大突发事件就是一把标尺。有道是,疾风知劲草。关键时刻,高下立现。现在都说“化危为机”,某种程度上,这个“机”也是考察干部之机。那些综合素质高的、创新意识强的、为民办实事的干部,往往会在这个时候脱颖而出。 领导干部能否抓住此“机”,在化解危机中亮出高招,拿出绝活,展示自己,证明自己?上级组织在考察,更重要的是,人民群众有期待。

烽火人生 发表于 2012-3-15 11:11:40

给力的很啊

烽火人生 发表于 2012-3-15 11:11:50

给力的很啊

烽火人生 发表于 2012-3-15 11:12:01

给力的很啊

烽火人生 发表于 2012-3-15 11:12:11

给力的很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09年人民日报之人民时评合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