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BBS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卓美眼科专家帮你顺利入警
查看: 1003|回复: 0
收起左侧

[爱· 学习] 黑龙江教师招聘考试:小学生心理需求在七个维度上的分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7 17: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110BBS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黑龙江教师招聘考试:小学生心理需求在七个维度上的分解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以及其他儿童心理学上的研究成果,我们总结出小学阶段儿童心理需求在七个主要维度上的分解(这里不论述生理、安全方面最基本的需求保障)。
一、爱的需求
小学生步入校园,离开父母温暖的怀抱和疼爱的目光,离开熟悉的环境和亲密的玩伴,他们常常会产生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于是产生一种“爱”的需求——存在于校园中的教师之爱,同学之爱。面对教师尤其班主任爱的需求,则是他们对父母爱的需求的转移和延伸。爱的满足会使一个个小生命蓬勃生长,生机盎然。反之,得不到爱的小学生则会产生强烈的忧虑、困惑、苦恼、烦闷的情绪,长此以往,会导致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对班级而言,爱是一种强大的凝聚力,直接决定了一个健康向上,团结争光的班集体的形成;对学生而言,爱会使一个孩子心胸博大、无私,热爱亲人、热爱社会、热爱自然,形成健康的人格魅力。
“亲其师则信其道,则效其行。”小学教育要求教师在与孩子们相处时也要有一颗童真的心,融入孩子们的快乐中去,与孩子们共同成长,共同体会学习带来的快乐。
但是,老师之爱如同父母之爱一样切忌溺爱,爱要有度。爱与严要适度统一。爱是目的,严是手段,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学习习惯。
二、尊重的需求
对小学生个体而言,他们感觉到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独立、成熟的“大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方式,于是孩子们会自然产生一种需求——平等、尊重的需求。他们需要老师听听他们的看法、意见,甚至希望在学习中帮助和指导老师。反感不平等的包办、强制和命令。教师在工作中要站在平等的视角上征求他们的意见,细心观察和用心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才华,这不仅益于孩子们独立个性的形成,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造性心理品质等。一个没有过多约束、限制的饱满生命一定能创造出许多新的东西。
当然,完全独立、自由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对其成长不利,教师在工作中要注意因势利导,给予适当限制,增强、培养其自控力。
三、奖励的需求
孩子和成人一样,渴望成功,而且他们还更加在意老师对他们成功的肯定——奖励。于是,奖励需求在小学生身上体现的也很明确。奖励的效果能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因为人的行为都是由一定动机引发的,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内部力量。通过奖励能使人在适宜的刺激下产生良好动机,始终维护一种兴奋、积极的状态,从而以极大热情去从事某项工作。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适时、适地、适度地去奖励,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优秀的教师不仅能游刃有余地运用奖励的艺术而且能同时培养孩子们虚怀若谷的心态,避免其虚荣心的膨胀。另外,奖励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的刺激,应当随着学生年纪的增长,逐渐调整奖励措施,注重精神层面的奖励。
四、表现的需求
仔细观察,小学生的行为中有突出的表现需求。比如,游戏中,他们常争先恐后地参与,课堂上积极踊跃地举手,有的学生甚至等不及老师提问而违反课堂规则抢答问题。这在小学低年级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种表现需求是小学生坚持自己思想,急于展示自己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因为表现是他们积极思考、判断的结果。虽然有时不够成熟或有失偏颇,但说明他们积极思考了,说明他们独立判断了,说明他们有主体意识和活动了。表现需求是小学生成长过程或受教育过程中的正常需求。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这种需求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在班级活动和教学中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表现自我,张扬个性,逐步形成独特而优秀的个体人格。
比如举行演讲比赛、绘画展、竞选班干部、“我来当老师”等活动,就是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七彩舞台。表现需求的连续实现会引导学生学习能力、思想品质的持续提高发展。
五、认知的需求
人的一生都有认知上的需求,尤其是刚刚接受学校教育的儿童。小学教育要在儿童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认知新事物,学习到科学文化知识。
教师一方面应当注意满足学生的这种认知需求,适时、适量地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同时应当激发学生发散的思维方式,切忌一味灌输。鼓励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探索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激发、促进学生的认知需求。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有趣的东西孩子才会喜欢。兴趣是孩子学习的第一要务,只有孩子对所学内容满怀期待,才会积极的去探索。板着面孔出现的教学孩子不会接纳。
另外,学生课前已有的知识储备会有不同,认知能力有差别。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习水平的参差,分层进行教学。
六、交流的需求
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余生活中,学生都有交流的需求。课堂上,学生参与了交流讨论,便会产生“胜任感”,对讨论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能够认真听讲,乐于去学习。教师不妨给学生交流想法的机会,开展小组讨论,充分满足儿童这种心理需求。所学知识在交流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好的内化吸收。当然,也要注意教师和学生的课上交流。教师应当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可以给予适当评价,也可以论而不评。课堂交流也能够促进知识的应用与迁移。
在课下,尤其是在独生子女成为主要学生群体的今天,学生更加需要这种家庭所满足不了的同辈间的交流需求。教师可以组织多种课余活动,在丰富学生视野的同时,促进学生间以及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七、创造的需求
美国教育专家认为,每个儿童都具有创造力。在小学的低年级阶段,这种创造力可能仅仅表现为想象力的丰富,甚至会使教师认为荒诞、不着边际。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切忌打压儿童的积极性,禁锢儿童的思想,甚至批评学生的“胡思乱想”。而应当鼓励儿童,激发儿童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引导儿童将这种想象力向变换思路、多角度考虑问题等方向上发展,培养儿童思维多样性。
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提出头脑风暴法,就是激发人的创造力的一种方法。通过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以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班级讨论时,教师作为主持者以明确的方式向所有学生阐明问题,说明会议的规则,尽力创造在融洽轻松的会议气氛。教师一般不发表意见,以免影响会议的自由气氛。由学生们“自由”提出尽可能多的想法、方案。其目的第一在于培养学生发散的、创造性的思维,其二也能形成新颖的群体决策。
【更多黑龙江省教师招考信息请关注中公黑龙江教师考试网
http://hlj.zgjsks.com/?wt.mc_id=lb1254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无图版|110BBS ( 豫ICP备2020034528号 )

GMT+8, 2025-1-22 13:05 , Processed in 0.11642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