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华图教育 发表于 2017-11-18 09:47:08

2018年国家公务员行测考试:翻译推理中的摩根定律怎么用

国考总有两三道题会考到翻译推理,但一切翻译推理都是纸老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会翻译,能推理。翻译推理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是摩根定律,那摩根定律是什么?  提到摩根定律,很多人一脸黑线,其实它就是两个公式,即:http://u2.huatu.com/uploads/allimg/170922/655406-1F9221A60WA.jpg  —(A∧B)=—A∨—B,其本质上就是联言命题(A∧B)否定的等价转化。例如,“一个人并不是德才兼备的”,这句话可以翻译为:—(德且才)。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说,这个人可能没有德,也可能没有才,也可能既没有德也没有才,这三种可能概括一下就是或者没有德,或者没有才,即:—德∨—才。显然,这两种表达是同样的意思,因此,—(德且才)=—德∨—才。  同理,—(A∨B)=—A∧—B,其本质上是选言命题(A∨B)否定的等价转化。例如,“某人并非或者有房,或者有车”,这句话翻译为:—(车∨房)。其意思无非就是说这人既没有房也没有车,即:—房∧—车。两种表达是同样的意思,因此,—(车∨房)=—房∧—车。  根本看不懂的童鞋,不要着急,可以通过“去括号,分负号,且变或,或变且”的口诀来记住这两个公式,会用就行!  具体在题目中,摩根定律经常与其他的翻译知识点结合起来考查。我们通过例题来了解摩根定律的用法。  例:已知:  (1)如果甲和乙是肇事者,丙就不是肇事者;  (2)如果丁是肇事者,那么乙就是肇事者;  (3)甲和丙都是肇事者。  由此推出:  A. 乙和丁都是肇事者  B. 乙和丁都不是肇事者  C. 乙是肇事者,丁不是肇事者  D. 乙不是肇事者,丁是肇事者  题干翻译可得:(1)甲∧乙→—丙;(2)丁→乙;(3)甲∧丙。  (3)丙是肇事者是对(1)的后件“—丙”的否定,根据“否后必否前”的推理规则可得:—(甲∧乙)。此时就需要利用摩根定律对该信息进行转换,可得:(4)—(甲∧乙)=—甲∨—乙。结合(3)甲是肇事者,是对(4)中“—甲”的否定,根据“否定肯定式”“否定其一,必然其他”的规则,可得:—乙,即乙不是肇事者。再结合(2),根据“否后必否前”的推理规则可得:—丁,即丁不是肇事者。可见,乙和丁都不是肇事者。因此,选择B选项。  这是摩根定律的简单应用,当然,摩根定律的公式有时候需要考生看出来从后往前的等价,即当我们看到—A或—B的形式时,要能知道这就是—(A∧B),要做到这点,可能需要多熟练,多思考。  翻译推理逻辑性强,知识点严谨但易于掌握。只要把有限的几个翻译推理的知识点真正掌握,在国考当中的翻译推理,在短时间内全部做对是毫无压力的。华图奋斗强老师建议:定一个小目标,把翻译推理全做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年国家公务员行测考试:翻译推理中的摩根定律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