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BBS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卓美眼科专家帮你顺利入警
查看: 1033|回复: 0
收起左侧

2013年政法干警考试申论真题答案与解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27 12: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110BBS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网络综合 - 政法干警考试试题】
给定资料
  1.有资料显示,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即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GDP的比重)为0.77%,同期全国的科研投资强度为1.7%,农业科研投资强度的国际平均水平是1%,发达国家一般为3%~5%。据调查,我国国家级农业科研院所项目的稳定支持经费仅为20%~30%,科研拔尖人才、骨干科研人员疲于急项目、揽活干、应付各类检查等。直接从事研究的时间比以前减少了23%。由于研究条件差、待遇低,近几年每年一些农科院所的科研人员流出率约为职工总数的3%~5%,而且大都是副研究员以上的科研骨干和技术后备力量。现在我国每年有7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仅占40%左右,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可以达到80%以上。国家部委、科研单位、项目实施组织间分工不明确,经常出现课题重复、经费使用效率不高的情况。由于农业科研周期较长,现有的科研管理体制难以确保农业科研项目的连续性。
  自国内种业市场开放以来,跨国种业公司纷纷来华开展种子业务。美国的M公司、X公司等外资企业利用与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的机会,大量搜集我国优异的种子资源,凭借其农业研发技术和强大的创新能力,对种子进行筛选和改良,迅速占领我国的种子市场,摄取巨额利润。例如,美国X公司俨然已成为中国种业市场的“大鳄”,该公司的玉米品种“先玉335”,4年时间就占据了吉林较大市场份额,靠的不是别的,正是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国外跨国种子公司的研发投入一般占到销售收入的10%左右,有的高达15%~20%。反观我国,拥有研发创新能力的国内种子企业不到总数的1.5%,绝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占其销售额的1%,有的企业还达不到这个数字。
  农业科技怎么推广到田间地头呢?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曾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从科研单位到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一直到县、乡、村,曾经对农业技术的迅速推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原来乡镇的各种机构很健全,俗称‘七站八所’,包括兽医站、农技站等,1992年以后农业生产资料市场放开,这些站所就慢慢都取消了。”农技专家李某对记者说,“一家一户耕作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需要依靠大量农技人员来指导农民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然而当前基层农技推广的情况却不容乐观。”
  “农技站普遍‘三无’,搞农技推广难呐!”翁源县龙仙镇的乡间小道上,刚给农民做完技术指导的镇农技站站长索性停下摩托车,跟记者细谈起来,“我们站有四个人,但是连办公室也没有,只能到镇政府蹭别人的办公桌用;平时下乡镇农技推广也没有车,只能自己掏钱买摩托车走村入户;而所谓的试验示范基地、仪器设备更是想都不要想。虽然现在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实现了定编保收,但却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困境,我们全县一年的农技站工作经费只有5万元,分配到那么多乡镇,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了。平时搞农技推广都要自己掏钱,如果不是对农民有感悟,很多人早就偷懒了。”
  50岁的王颖,是泰顺县某镇的畜牧兽医员,早在8年前,她就被镇里派到镇下属的一个村里当驻村干部,主要从事计划生育、征兵等工作,畜牧兽医员的工作现在只能当副业来干了。据调查,泰顺县乡镇农技人员实际在编328人,仅有47人专职从事本职工作。该县在编的乡镇农技人员中40周岁以下的仅占实际在编人员的39.6%,其中,新近招聘进来的年轻人员,有的因为专业不对口,无法很好提供服务,有的到岗几年后不是改行就是调走。
一些不具备农技从业资料和能力的人员,也被安排到乡镇农技推广站工作。该县乡镇农技人员中,初、高中文化程度占48%,中高级职称仅占13%,一人员虽然参加过农校培训,但接受新知识能力差,跟不上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如泰顺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检测室新引进的一些先进仪器设备,因为没有相应的人才而发挥不了作用。
  2.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经合组织于今年6月初联合发布的《2013~2022年农业展望》指出:“在经济快速增长和资源有限的制约下,中国的粮食供应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依靠全球农业市场是一种方法。但要满足每年超过6亿吨的粮食需求,中国必须维持主要粮食作物的自给率。“中国人的米袋子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2013年4月,中国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博鳌亚洲论坛“粮食安全”圆桌会上表示:“中国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价格总体稳定、水稻、玉米和小麦三大主粮的自给率达到98.1%,应该说13亿中国人的饭碗还是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
  1978~2012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增长了93%。过去的9年,粮食生产的弧线始终上扬,如无意外,今年将会出现“十连增”的丰年奇迹。“这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中国在生产能力的增长上是有把握的。”50年代出生的某社科专家感慨地说,“这在过去难以想象。毕竟,关于饥饿的印象,从未从我们同龄
龄人的记忆中抹去。”然而,即使是在丰收之年,以及粮食安全状况最好的时期,这位专家还是忧心忡忡地提醒“未来业的任务仍将非常艰难。一方面农业在增长,另一方面供给的增长赶不上消费的增长。”据《中国国土资源报》报道,2003~2011年,粮食生产累计增长33%;同期消费累计增长41%,消费增速是生产增速的1.24倍。在汹涌的进城务工人群的背后,是粮食消费数量和质量更迅猛的增长,是大片大片撂荒的土地。
  民以食为天,农产品价格高低关系到第一个人的生活,农业对物价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我国消费品物价指数(CPI)中食品构成权重一直较高,食品价格上涨对CPI的高低有很大影响,农产品价格几乎是整个物价的“晴雨表”。在发生通货膨胀时,食品价格对整个物价的影响在60%~80%。农产品价格上涨,会导致工业品等价格上涨,加上运输成本增加等一系列的价格传导效应,会使国家消费进入动荡状态。
  3.“土地失控!”某著名杂交水稻研究专家说,“这些年中央以最严厉、最严格的政策来保18亿亩耕地红线。但到了县级再到乡镇和村一级,情况并不那么乐观。这些地方大多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搞城镇化、工业化,最难控制的是村这一级,尤以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为甚。”如今,从苏南、苏北、浙北,一路高速公路过去,已经看不到连片的1000亩以上的农田,而这一切就是在最近10年发生的。10年前,那里还是连片的万亩良田。现在,良田都变成了房子。很多人问这位专家:“你们这样种田,一亩田有多少收入呀?”他如实回答;“我们种水稻一亩只有700块利润。种一亩花卉利润是8万块,种蔬菜、水果一亩利润8000块,工业的利润则是百万千万计,我干到了今天,竟连一套房子也买不起。”
  “GDP增长再快,引进的投资再多,如果百姓的吃饭都成问题,那大家肯定不幸福。”有全国政协委员说。但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农业大国,现在却有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滋养他们的土地。什么时候,在土地上耕作,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营生?在2013年的今天,我们仍然时时想起19年前美国学者布朗提出的那个曾经轰动世界的命题:谁来养活中国?
  国家无粮不稳。如果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宁可远离家乡到城市打工,也不愿在家乡种地、喂猪、养鸡,那么我们的农业将会不稳。农业不稳,其他都将不稳。专家指出:“基本的口粮如果有10%的不足,社会可能会出现动乱;如果有30%的不足,那就完全乱掉了。”推进新型城镇化,中国不能不将粮食和耕地作为根本来考量。
  4.据报道,我国每年撂荒的土地有近3000万亩,且土地撂荒现象有蔓延之势。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北京某大厦三楼餐厅里,代表们三三两两围坐在餐桌前,就土地撂荒现象边就餐边讨论着。
  来自广西的吴县长说:“我们这样的边远山区县,现在农村劳动力也不够用了。全县38万多人,但外出务工人员却有10万多人。现在,每年春季采茶时节,只能从贵州、湖南的相邻县引进农民工帮着采茶。尤其是‘80后’‘90后’这些年轻人,离土地越来越远,他们甚至压根不会种地!过个10年、15年,第一代农民年龄大了,干不动了,退出农业生产第一线了,他们的后代不会种地、不愿意种地,这地给谁种啊?这种状况真是堪忧。”
  河北省某村王支书说:“现在我们很多地方,在田间地头,农业生产都是由妇女、儿童、老人组成的‘杂牌军’来承担。这些杂牌军哪能和壮劳力相比啊?他们能种多少地啊?家里20亩地,也就能种个5亩地罢了!要他们自己说呢,也就图个够吃,多种也是浪费!地能不荒着嘛!”
  另一位人大代表张某说:“我在调研时发现,农村学生回乡的意愿极低,一方面是父母当初让孩子上大学,就是为了孩子不再像自己一样辛苦;另一方面,很多农村学生从小看着父母风里来雨里去,衣服整天脏兮兮的,出去有时还会遭到别人异样的目光,自己宁愿在外面少挣点,也不愿回乡务农。有的承包大户,一年收入在10万以上,儿子女儿还是不愿意种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按照农民的说话,在家种地的人连媳妇都找不到,只有没啥本事的人,才会回家种田。说到底啊,还是别人看不起咱家里人,以至于我们自己都看不起自己了!”
  安徽的一位代表说:“我去年去了几个偏远县。一路所见,是大量抛荒的耕地。一个农民朋友给我算了笔帐:这个季节只能种小麦和油菜,一亩收1000斤,现在的收购价格是每吨1900元,辛苦5个月,种5亩小麦,扣除生产成本,净收入2000元。现在城市里正闹‘用工荒’,不需要什么特殊技能,找个每个月2000元的建筑工作也不是什么大的‘梦想’,5个月收入万把块钱很轻松啊。女的要能做‘月嫂’,一个月三、五千的也不难。没‘钱景’,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还有谁种地啊?”
  重庆的一位农民代表说:“我们村耕地约400亩,撂荒约100亩,在撂荒地中,60

%为坡瘠地、边远零星地,产是很低。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谁都想把自家的地种好,但怎么种好,只能农民自己想办法。原来,每个乡镇还有个农技站,给我们讲一些科学知识,提供些技术服务,能提高不少收成呢!但现在呢,乡镇农业技术人员80%改行从事经营活动,省里、市里组织的农业科技下乡活动,也起不到多大作用。,我们种地时遇到些新问题,弄不懂,也没人给我们服务,可不就逐渐荒了嘛!”
  5.家庭承包责任制虽然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人均仅为一亩多地,无沦怎样精耕细作,整体经济效益都是微乎其微的。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强调:“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土地流转不得搞强迫命令,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011年7月,Z市齐陵街道太平村村民与村集体签署了土地流转转协议,1611.9亩耕地流转到村集体,交由该村村民王永耕种。根据协议,流转的土地统一种植,人均可分得小麦800斤,如有盈利可参与分红。王永一个人种了一个村子的地,可当说起种粮的体会时,他却满腹苦水,异常激动,二土地流转的分配方案并未得到村民的一致认可,人多地少的农户表示支持,部分人少地多的农户却并不赞成。根据粗略统计,这两年王永种地的投入已有四五百万元。“地是由自己种,可土地承包权是别人的,种地投入了这么多钱,无法到银行
  进行抵押,换不来银行一分钱的贷款。”2012年一场暴风雨,村里小麦倒伏,致使王永损失了几十万元,可保险公司最终只赔偿了2万元。王永坦言,目前种粮的农民可以获得的资金支持,有每亩125元的粮食直补和每亩230元的种粮大户补贴两种,如果风调雨顺,包地种粮应该是有利润的,但要想收回最初打井,修渠、买农机的数百万投入,则要10年以上的时间。而且,尽管签署了流转协议,种粮大户仍有可能面临政府征地、村民毁约等风险。
  在河南省W县,提高菡香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无人不晓。2006年9月,该县马宣寨村32户农民发起成立了绿色稻米专业合作社。如今合作社有了自己的绿色稻米商标,注册资金达到1000万元,拥有成员226户,流转土地面积也由当初的1700余亩发展到涵盖周边县市的6万余亩。近日,记者来到马宣寨村,一探究竟。接受采访的村民孙某说:“以前村里人种稻都是单打独斗,现在基本上都加入了合作社,比以前好多了。啥时种、咋种、咋管、咋收、咋卖,都不用以前那样操心,大伙跟着合作社一起干就行。”
Y乡青山环绕,绿水长流,但是,农业生产落后,农民增收困难。作为工商企业租赁农地经营的试点,2008年起,央企H集团联手当地政府成立了专业合作社。2011年作作社以500亩土地经营权作价入股,与H集诸旗下的五丰农业开发公司联合成立希望农庄。土地流转之后、农户既是土地所有者,又是合作社股东,还能成为希望农庄的员工。有人算了一笔账:“现在农户收入有三大块地,土地租金、股东分红和劳动工资。土地流转之前,这里平均每户3.8亩土地,能收3.1万元左右,现在把地交给五丰经营了,如果两个劳动力到农庄工作,三项收入加起来最少能收4.2万元。”
  6.“扁豆姑娘”小王是1986年出生的农家女。2008年,她从复旦大学毕业,进入上海银行工作,但她内心难舍对农民的那价深厚感情。2010年7月,她辞职回家种青扁豆,担任上海红刚青扁豆生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这几年,小王将先进的管理方法引入合作社,开设了规范高效的农资配送、农产品结算中心、农产品检测室等服务窗口;与复旦大学等高校合作,研发青扁豆与高产水稻。优质草莓等轮作、套作技术,培育出了“红刚三代”青扁豆新品种。生产管理之外,她还注重品牌培育和市场营销,“红刚”青扁豆被评为上海市名牌产品、上海市著名商标。2011年,青扁豆总产值达3.18亿元。合作社被授予“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等荣誉称号。合作社里的种植户们的年纯收入超过10万元,个个喜上眉梢,说种植青扁豆就像开了个“小银行”。
  小唐是个自小在城里长大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在城里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小唐这个年轻人敢想敢干,他敏锐地发现农村大有发展,心想:“农民到城里去当工人,城里人咋就不能到农村去做农民呢?”2007年,他辞职到文登村承包了200多亩低效林,创建了“木鱼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经过多年艰苦不懈的努力,现已取得成效:经济林木种植200余亩,成林按树20000多株,油桐40000多株;修建猪舍3000多平米,一年新出生的猪有3000多头;修建鱼塘8亩,年产鱼上万斤。“猪粪用于发酵生成沼气,部分还可以用于树木施肥、喂鱼,形成了‘猪-沼-林’的绿色生态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小唐说,“我刚来时当地群众也给了我很大的支持,现在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回报,教给大家技术,带动大家一起致富,让乡亲们都过上和城里
人一样的日子,使农民成为让人羡慕、受人尊重的职业。”
  有专家指出,过去,“农民”不仅意味着他的职业是务农,更多的还是一种社会等级、一种身份、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社会组织方式、一种文化乃至一种心理状态。现在,“农民”应当回归其本来的职业属性和意义--即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农民”更应该是一种职业,就像医生、教师、工程师这些职业一样,被平等对待。现在,理应将农民从社会成员阶层转为经济产业职业,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的职业农民,同时强调,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也应是一个欣欣繁荣的社区,应该拥有一大批年富力强的种植大户、专业在户、养殖大户、农民经纪人、农业企业家等新型的职业农民。
  作答要求
  一、“给定材料1”反映了我国农业科技和基层农技推广存在的问题,请你对这些问题进行概括。(20分)
  要求:全面、准确、有条理,不超过300字。
  二、Z市拟出台扶持种植大户的政策。邀请王永参加有关调研座谈会。请你根据“给定材料5”介绍王永的情况。为他草拟一份会上的发言提纲。(30分)
  要求:(1)定位准确,有针对性;(2)内容全面,层次清晰;(3)意见建议具体可行;(4)不超过400字。
  三、“给定资料3”中提到“什么时候,在土地上耕作,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营业?”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给定资料、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1)中心明确,思想深刻;(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3)预言流畅,800-1000字。
申论答案】
  一、“给定资料1”反映了当前我国农业科研和基层农技推广存在的问题,请你对这些问题进行概括。(20分)
  要求:全面、准确、有条理,不超过300字。
  【解题思路】
  本题是一道归纳概括题,需要考生概括“反映了当前我国农业科研和基层农技推广存在的问题”,依题目要求,阅读材料的重点在涉及“我国农业科研”和“基层农技推广”的这几个自然段中。作答时,要特别注意“全面、准确”的要求。
  在提到“我国农业科研”的自然段中,分别提到了“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低于同期全国的科研投资强度”,同时列举了“国际平均水平”、“发达国家一般水平”以及“国家级农业科研院所项目的稳定支持经费仅为20﹪~30﹪”,这就说明,我国的农业科研经费资金投入少。接下来,又提到的“骨感科研人员争项目、搅活干、应付各类检查等,直接从事研究的时间比以前减少了23﹪”、“科研人员流出率为职工总数的3﹪~5﹪”这说明我国的农业科研领域存在着人员流出严重的问题。与此同时,材料更是大胆地提出了“国家部委、科研单位、项目实施组织之间分工不明确,经常出现课题重复,经费使用效率不高的情况”、“现有的科研管理体制难以确保农业科研项目的连续性”,这说明我国现存的体制机制,制约了我国农业科研的快速发展。
  在涉及“基层农技推广”的几个段落中,分别提到了农技站普遍“三无”:无办公室、外出车辆、无仪器设备、无工作经费,这表明:我国基层的农技推广在“物”上的匮乏。紧接着,材料又提出了“人”的问题:如推广人员减少,年轻人比例过低,后继乏人等问题。一些人虽然经过培训,但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差,等等。
  根据“有条理”的作答要求,作答结构可以采用“总—分”式,在总句中概括问题,在分句中具体阐述,具体阐述的内容可以是问题的原因、问题的表现、问题的后果,等等。注意作答字数保持在300字以内。
  【参考答案】
  一、农业科研存在的问题:
  首先,资金投入少。我国农业科研投资低于全国科研投资,低于农业科研投资的国际平均水平,农业科研院所支持经费低。
  其次,人才流失严重。由于科研投入不足,拔尖人才疲于争项目而从事研究的时间减少,科研骨感流出严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最后,体制掣肘。相关组织的分工不明确,常出现课题重复等情况;管理体制不连续,导致农业科研发展缓慢。
  二、基层农技推广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农技站硬件设施匮乏。缺少办公室等必备办公条件,试验基地、仪器设备等捉襟见肘,导致基层农技推广举步维艰。
  另一方面,农技推广人员少、能力差。年轻人少,专业不对口,干不长。一些不具备资格和能力的人员,发挥不了农机推广的作用。
  二、Z市拟出台扶持种植大户的政策,邀请王永参加有关调研座谈会,请你根据“给定资料5”介绍的王永的有关情况,为他草拟一份会上的发言提纲。(30分)
  要求:
  (1)定位准确,有针对性;
  (2)内容全面,层次清晰;
(3)意见建议具体可行;
  (4)不考虑行文格式,不超过400字。
  【解题思路】
  阅读题目可知本题为公文写作题,根据的是“‘给定资料5’介绍的王永的有关情况”,这正是我们需要重点研读的材料,要从中寻找要点。从作答要求“定位准确,有针对性”和“意见建议具体可行”我们能够得到提示:需归纳具体问题和提出相应对策。
  整则材料大致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是第1、2自然段;第二层是第3、4自然段。第一层先概括土地承包经营的主要问题:整体经济效益微乎其微,然后用Z市太平村的具体事例分别阐述具体问题,包括土地分配方案、种地风险、资金补偿等等多个方面。对这些进行加工整理就是归纳概括问题部分的主体。第二层分别通过W县马宣寨村和Y乡的做法介绍成功经验,这些是本题提出对策部分的要点来源。结合第一层中的具体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作答前需要全面梳理整合材料中的所有要点。要求“层次清晰”说明作答要讲究结构和逻辑,“不考虑行文格式”即分段列举即可。我们先提炼出作答的领起句,再按“问题——建议”两方面分别组织答案,用数字标明单个要点,并提炼出精炼的总括句,使得作答清晰有条理。同时一定要注意题目要求,严格把握好作答字数。
  【参考答案】
  当前土地流转中,整体经济效益低挫伤农民积极性是主要问题,需借鉴经验加以改进。
  问题:①分地方案不被认可。土地分配没有根据各农户的人口和耕地数量合理分配,部分人不赞成。②银行贷款渠道不畅通。因土地承包权出让,种地投入无法到银行抵押获取贷款,资金周转难。③种地风险高,赔偿低。自然灾害导致的农业损失难以得到保险公司足够的赔偿,农户压力大。④资金少,利润难以保障。农户只能得到每亩几百元补贴,利润低;设备投资回报时间过长。⑤意外风险。农民仍有可能面临政府征地,村民毁约等风险。
  建议:①整体规划,统一管理。发起农业合作社,集合资金、农户和土地,合理安排和分配,科学管理。②联合经营,调动农户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政府与当地企业合作,让农户入股,多渠道获利。③政策倾斜,帮助农户规避风险。协调农户和银行、保险的关系,更多保障农户的利益,并提供充足的资金和种地补偿。④完善制度细节,提供意外中断承包的损失补偿方案。
  三、“给定资料3”中提到“什么时候,在土地上耕作,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营生?”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给定资料,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
  (1)中心明确,思想深刻;
  (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
  (3)语言流畅,800~1000字。
  【写作思路】
  本题没有限定文体和题目,属于自由命题作文。但是,题目中规定了文章的切入点,即“什么时候,在土地上耕作,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营生”这句话,因此,文章要深入探究这句话的含义,以此引出文章的主题。
  给定资料中蕴含着很多有用的信息,为我们确定文章立意角度、展开行文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给定资料1”中着重说明了我国当前农业科技利用率不高的问题,这里既有农业研究机构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也有农业科技下乡困难。“给定资料4”则列举了农业生产和进城务工、工业开发的对比,通过阐述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彰显了我国初级农产品缺乏附加值导致农民收入偏低的问题。“给定资料5”则向我们提供了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一个良好措施——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给定资料6”则表达了当前政府在指导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重管理指令轻民众意见的问题。
  通观给定资料,可以根据资料中揭示的问题,找到相应的对策,本题题目以“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形容农业生产,那么我们可以将农业发展的困局看着“鸡肋”,采用“解决问题型”结构:开头通过讲述“鸡肋”的来源,引出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难题,进而分析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总论点;主体部分从土地流转、政府决策和科技应用三个方面提出解决农业生产困局的措施;结尾点明农业生产的的重要意义及当前困局的影响,重申总论点,收束全文。
  此外,本题资料中蕴含的问题、措施很多,如:农民社会地位问题、农业生产的榜样措施等,考生可以根据自身积累,选取相应内容,或通过分析我国农业生产问题的原因、影响写成“评论型”结构的文章。
  【参考例文】
  以转型之剑 破“鸡肋”困局
  三国时期,曹刘争霸汉中,刘备因险拒守,令曹操进退失据,曹操遂以“鸡肋”比喻汉中“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天我国农业生产同样也处在如此尴尬的境地,农业生产的微薄收入,令很多人望而却步,但若因此放弃农业发展,势必导致社会不稳。2013年在博鳌论坛上,习

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出了“亚洲发展需要乘势而上、转型升级”的战略思想,正为我国如何破解农业发展的局面指明了方向。
  多年来,我国农业生产依靠一家一户的传统模式,农业成本居高不下,技术应用可谓“凤毛麟角”,初级产品的低附加值则令农业收入长期低企,而“打工潮”的兴起,更让土地抛荒问题日趋严重。为此,我们迫切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产品生产质量和效益,以此拉动人民生活水平。用转型升级的利剑,斩破我国农业生产的“鸡肋”困局。
  斩破“鸡肋”困局,需用转型升级“联合剑”。 能用众力,无敌于天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家庭模式,令产业成本居高不下,而进城务工的兴起,则令很多优质良田抛荒废弃。为此,政府应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广泛施行,联合地区农户集体生产,并引入下游加工、销售企业,构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全新网络,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提升产品附加值,最终依靠农民土地使用权占有比例分配盈利,保证土地高效生产,破解抛荒难题。
  斩破“鸡肋”困局,需用转型升级“决策剑”。 能用众智,无畏于圣人。当前我国各级政府虽然广泛关注农业农村问题,但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思想,总想主导农业开发,本意“惠民”的建设之举却反招“民怨”。在新的时代中,政府的执政思想同样需要转型升级,将以往微观管理的决策思路改变为当前宏观引导的手法,利用政府自身优势,为村民提供产业相关信息,广泛开展农业建设听证活动,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尊重村民意愿,用众人的智慧保证发展的方向。
  斩破“鸡肋”困局,需用转型升级“科技剑”。科技创新是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政府农业科技下乡的活动开展艰难,而农业科技的利用却乏善可陈,农产品产量、质量难获提高的问题同样困扰着人们。为此,政府应在农业生产企业与农业科研院所之间“架桥铺路”,通过开通良好的沟通渠道,使农业科研院所能够凭借自身的科研技术,推动农业生产,同时,农业生产企业则要用盈利支持科研机构的技术研发,最终促使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并驾齐驱”。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农业生产事关农业农村稳定发展,事关我国土地利用合理开发,事关经济发展大步向前。当前农业发展困局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更有碍于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步伐。为此,政府需严格遵守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思想,铸就转型利剑,才能最终斩破当前农业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困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无图版|110BBS ( 豫ICP备2020034528号 )

GMT+8, 2024-12-27 22:45 , Processed in 0.14126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