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之旅”札记(十二) 于世涛 在我们“红色之旅”登上黄洋界保卫战遗址之前,首先在放映大厅观看立体电影“黄洋界保卫战”。工作人员给我们每人配发了一个立体眼镜(偏光镜)。戴上这种眼睛看电影会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非常逼真,但也非常恐怖。当屏幕上的红军战士把手榴弹投向敌群时,一个个手榴弹就在我眼前飞舞,着实有些害怕。当敌人的机枪向我红军战士扫射时,旋转的弹头直接飞向我们观众自己,确实很恐怖。坐在我旁边的警花小崔不时发出惊叫声,偶尔还吓得直捂眼睛。 黄洋界哨口,是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军事根据地五大哨口之一。这个哨口扼守着湖南酃县、江西宁冈上井冈山的要隘,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28年夏,红军在这里建造了营房,修筑了三个工事,布兵驻防。 黄洋界保卫战,并非是毛主席亲自指挥的。当时,作为红四军前委书记的毛泽东奉中央局之命率领红四军主力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下山赴湘南作战,湘赣敌军乘虚集结四个团的兵力猛攻井冈山。当时红军扼守黄洋界哨口的红三十一团一营仅有两个连的兵力,且弹药少,装备差。形势非常严峻。 战斗打响前,红军指战员和当地群众一起昼夜修筑工事,在工事前沿堆积大量擂石滚木,在敌人的必经之路上挖深壕沟,埋设竹钉阵,扎制篱笆栅,共构筑了五道防线。 战斗打响后,红军指战员凭借黄洋界天险,拼死抵抗,利用擂石滚木和手中仅有的武器打退敌人四次疯狂的冲锋。下午四时左右,敌军意欲再次组织进攻。这时,红军发射了仅有的三发迫击炮弹。头两发炮弹是哑炮,第三发炮弹响了,恰巧命中敌指挥部,敌军大乱。这时守山的赤卫队员吹响了号角,山上的村民擂响了战鼓,儿童团员们点燃了装在油桶里的鞭炮,红军战士也吹响了冲锋号。一时间枪炮齐鸣,喊杀震天,山下的敌军误以为红军主力杀回来了,只好放弃攻山,连夜仓皇逃跑了。 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毛主席感慨万分,挥毫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盾。” 毛主席的这首词,是对黄洋界保卫战的清晰凝练和精辟总结。 看完电影,我们来到大厅外合影留念。大家尚未站定,就见“毛主席”从旁边的一扇门里走出来,是毛主席建国以后的形象。着一身灰色中山装,典型的毛主席发型,下颏上也有一颗“领袖痣”。他微笑着向我们走来,并用浓重的湘音和我们打招呼:“同志们好哇!”之后,这位“主席”和我们合影留念。说实话,尽管这位“主席”的形象与我们心中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形象相差甚远,但他那浓重的湘音还是让我们感觉很亲切的。 照完相,我们又登上“黄洋界保卫战”遗址。当年红军作战的工事依旧,战壕很浅,也就能掩体;而面对湖北方向的工事,确实“险处不须看”,就在悬崖边上,堆满了擂石滚木;当年“一炮定乾坤”的钢炮,锈迹斑斑,昂首挺立在崖上。现已物是人非,这就是当年激战的战壕、工事和武器?真是不可思议!堂堂装备精良的国军以四个团的兵力攻不下仅有两个连守军的黄洋界,岂不怪哉? 其实不怪! 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是军民合力的结果。守卫黄洋界的军民坚定必胜信念,实事求是地分析敌我力量,紧紧依靠群众,不怕流血,敢于牺牲,敢于胜利。这是什么?这就是今天“井冈山精神”的雏形。 现在,我们用一句时髦的话来总结游览黄洋界的体会:给力,黄洋界保卫战!给力,黄洋界!(待续)
辽宁省阜新市公安局 2015-1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