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BBS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卓美眼科专家帮你顺利入警
查看: 1304|回复: 0
收起左侧

[学习交流] 十五天突破申论文章写作(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4 08:5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110BBS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第三天 横竖高低——文章角度
首先要声明一点,并不是所有的申论文章都需要选角度,只有那些要求要选角度的文章角度才是必要的。就目前的申论命题来说,除了广东省的申论命题其它申论命题几乎都要求要自选角度、观点明确。
对于这些要求要选角度的文章来说,角度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就角度选择来说,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没有角度,第二是乱选角度。第一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很多考生一上来就按照早就准备好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套路,拿着材料就乱抄一气,东拼西凑,根本就不顾题目的要求。这个套路并不是不可以用,前提是要有角度。第二种情况主要出现在那些喜欢创新的考生身上,这些考生大部分都是身经百战的考生,知道老是按照以前的套路不行,又苦于找不到出路,好不容易想弄点新意出来结果又往往偏题。
如上所述,在选择角度的问题上主要两点,第一是要有,第二是要准。
要做到这两点我们有必要了解什么是角度。角度也可以被称为观点、论点、立意。角度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从某一个侧面或在某种立场去看待问题。大部分的申论文章写作的主观性很强,对于大部分文章来说,是可以选出很多角度的,因为从不同的侧面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东西。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千个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角度是可以多元化的。不过申论写作也不是纯粹主观的,它具有自己的客观基础,这基础就题干和材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选角度的时候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选出各种不同的角度;第二步,根据题干的要求和材料情况把最有可能符合要求的角度作为写作的角度。第一步可以避免没有角度的尴尬;第二步可以防范离题的风险。
一、看故事,选角度
有一句流俗的话叫这个世界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肯去发现你会觉得生活中处处都是美。这句话同样可以用来谈论文章的角度。生活中并不缺少角度,而是缺少对角度的关注思考,只要我们肯思考,生活中处处都是申论写作的角度。这样说虽然有点恶心,但是事实如此。无论是报刊杂志,还是经典著作,无论是小说故事还是学术论文,都可以为写申论文章提供角度。就连最通俗的故事会中都包含着写文章的角度。在这里选一则故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于角度选择的一个经典故事[1]
这天,董事长和席先生聊起了自己当年如何靠85元钱创业的事,从创业谈到了事业、财富、遗产,说到“遗产”,席先生就缄默无言了,董事长笑了:“你有什么可忌讳的?人总是要老的、死的,死了后财产就成了遗产,这都是自然规律,无可讳言……我倒是很想和你聊聊分遗产的事。”
   席先生说:“民间分遗产的故事很多—从前,有个财主,临死之前把三个儿子叫到床前……呵呵,一般都是这样开头的……”
   董事长笑了笑,说:“我听说过一个‘剥花生分遗产’的故事,讲给你听听—
   很早很早以前,有个聪明的老头,他有一笔财产和三个儿子,他想在临死前把财产分给最聪明的儿子,于是给三个儿子出了一道难题:分别给他们一背篼的花生,要求他们剥了壳后看看里面的花生米有几种颜色。老大老实,把花生背回家后就通宵达旦地剥起花生来,剥了一天一夜也没剥完;老二是个好吃懒做的人,回去后把花生往墙角一放就睡大觉去了;老三是个聪明人,他先从花生中分别选出了胖的、瘦的、长的、矮的,各式各样他都选出了一个,然后分别剥开,发现全都是红皮的,于是最先说出了正确答案,赢得了老人的全部财产。”
   席先生极惬意地喝了一口浓浓的极品铁观音,回味了一下那清香宜人的茶味,说:“董事长,你这个剥花生分遗产的故事后来就流传了下来,不断地有人借用老人的方法去考验后代,于是又产生了新的故事,我来给你讲一个吧——”
     
   故事一
   在那以后的某个朝代,有一位身患重病的老人,他也有一笔财产和三个儿子,他想把自己的财产分给最聪明的儿子。他想起小时候读私塾时听一位先生讲过剥花生的有趣故事,于是决定用这个方法来考他的儿子。他让妻子准备了三背篼花生,然后把三个儿子叫到床边,老人用微弱的声音说明了比赛规则:无论用什么方法,谁先说出各自那背篼花生的颜色,谁就可以得到他的财产。
   三儿子最聪明,他最先来汇报:那背篼花生全是红皮的。老人问他怎么知道的,三儿子说他去市场问了那些卖花生的人,他们都说本地只产红皮花生,白皮花生只有千里之外的地方才有,所以只可能是红皮花生。老人听了很高兴,觉得老三会进行市场调查,懂得经商之道,他满意地点了点头,让三儿子回去了。
   二儿子是第二个来汇报的,他也说出了同样的答案。二儿子性情懒惰,他根本没去亲自剥花生,而是花钱请了十来个人,半天就剥完了。老人问他怎么知道的,二儿子毫不掩饰地说:“请人呗,干吗自己动手?”老人听了,也点点头,让二儿子回去了。
   大儿子呢,是个老实巴交的人,他回去后剥了三天三夜终于把花生剥完了,他拿着剥完的花生最后一个来到老人那里,说出了正确的答案。老人一看剥光的花生就明白了,也点点头,让他回去了。
   后来老人去世了,族里的人按照他的遗嘱,对遗产进行了这样的分配:大儿子分到了老人的土地,因为他能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养活自己,土地只有交给勤劳的人才不至于荒废;二儿子分得了老人的房屋和一小部分的钱,老人可能是怕他懒惰养不活自己,多余的房子可以出租,收点租金,也足可养活他了;三儿子呢,则分得了老人大部分的积蓄,老人是希望他经商,赚大钱。
   对于这样的结果,三个儿子都比较满意,因为他们都得到了自己期望的东西。
   董事长听到这里,久久没有说话,他沉思着。他在想什么?他是在惊叹那个老人的智慧?还是在为曾经有过的自己百年之后如何分遗产的念头而后悔?
   良久,席先生对董事长说:“剥花生分遗产的故事还有呢。”他接着又开始讲了——
     
   故事二
   再后来的后来的某个朝代,又有一位老人想把自己的遗产分给三个儿子,他想起了远古那个剥花生的故事—当然,他听到的是那个最原始、流传最广的版本。老人觉得这个方法很好,便让老伴去准备了三背篼花生。接着,三个儿子被叫到床边,老人用颤抖的声音说明了比赛规则:谁先说出那背篼花生的颜色谁就可以得到他的财产,话刚说出,老人突然又有了一个念头:万一三个儿子也听过类似故事,这个办法岂不失灵了?于是他问:“你们有谁听过一个剥花生看颜色的故事?”
   其实,他的三个儿子都从别人那里听过这个故事,大儿子老实,正准备张口回答,却被机敏的老三抢先一步:“没有听过,我们三个都没听过。”然后,他给老大、老二递了个眼神。老人听了,“嗯”了一声,然后就叫三个儿子剥花生去了。
   最先来回答的是老大,他对老人说:“我这背篼花生全部都是红的。”
   老人惊讶地问道:“你怎么这么快就知道呢?”
   老大回答道:“我从里面分别选了胖的、瘦的、长的、矮的,发现它们都是红的。”
   老人心里一个“咯噔”,他疑惑地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方法的?”
   老大老实地回答说:“我、我听人家讲过一个故事,故事里的人就是用这种方法知道的。”老人笑了起来,然后叫大儿子回去了。
   老二是第二个来的,他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人,他回去后留了一部分花生自己吃,其余的都就近卖了,又用卖得的钱买回一些人参等补品,然后拿着补品来到老人床前。
   老人问:“花生的颜色是什么?”
   “花生的颜色?好……好像都是红色的。”老人一听,便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他摆了摆手,让老二回去了。
   两天后,老三来到老人的身边,老三是个聪明人,他回去后也把胖的、瘦的、长的、矮的各选了个代表,发现都是红色的,但老三比老大多长个心眼,他想,这个故事应该很多人都知道啊,要是老人有所察觉怎么办呢?总要想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新点子呀!于是,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又剥了些花生,果然发现还有极少极少的白皮花生。老三警惕起来了,为了防止其他情况发生,他悄悄喊了老婆、孩子一起剥花生,花生剥完,竟然还发现了另外一种颜色:黑色,那是花生存放不当而发生了霉变。老三把三种颜色的花生分开装着来到老人身边,老人听了老三的答案,高兴地笑了起来:“老三啊,你平时爱耍聪明,什么重活都是让老大干,什么好处你都变着法子占,可今天你终于做了一件让我非常满意的好事啊,你是唯一说出正确答案的啊!记住—要老老实实地做人,偷奸耍滑是行不通的。”老三听到老人的赞扬,心里高兴极了,心想:遗产该都是自己的了!
   老人死后,遗产分配方案终于公布:懒惰的老二获得了全部遗产的三分之二,剩下的则由老大、老三平分。老三感到非常委屈和不解,明明是自己回答得最正确啊!
   族里的人说,老人这么分配遗产,是因为老大凭自己的实在、老三凭自己的聪明,都不会饿死街头,他希望三个儿子以后个个生活得安稳、幸福,而懒惰的老二是他最担心的一个儿子,如果老二也能像老大、老三那样安定地生活,他也就走得安心了。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三个儿子老人都疼,这也是老人作为父亲对儿子最真挚、最单纯的爱啊!
第一,这个故事的形式能够给申论写作带来启示。同样是用剥花生分家产,每一个故事分法都不同,并且每一种分法都是有道理的。这给我们文章写作带来了启示,同样的申论材料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看,并且每一种角度都可以是有道理的。
第二,这个故事的内容对申论写作也是由帮助的。
第一次分家产的时候是把家产分给最有本事,最能干的儿子,在申论写作中充分体现了效率优先,尊重人才,集中优势资源的道理。在申论写作中可以用来写产业结构升级,因为产业升级就是要淘汰落后产能,要让那些优质的企业上,这个话题在2009年的国家考试中考过;还可以用来写农村的土地流转,现在农村土地荒废严重,土地流转就是把地转让给那些有本事的人,这个话题在2009年的联考中考过。
第二次分家产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思想。这个思想也可以用来写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在转变发展方式中,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所谓落后产能都淘汰,不可能让所有的中小企业都倒闭,对于一些优秀企业我们让它升级,对于一些相对落后的企业可以帮助它进行产业转移;同样也可以用来写土地流转问题,对于农村的土地,我们不能全部都承包出去让所谓能人来耕作,不可能所有的地方都搞机械化,对于不同的地形地貌和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土地的流转应该区别对待。
第三次家产分配体现了照顾弱势群体。这个角度同样可以用来写产业结构调整,对于那些做得差的小企业,我们的政府、社会不是淘汰他们,而是应该帮助他们,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企业是弱势群体,一方面因为这些企业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也可以用来写农村土地流转。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是弱势群体,所以要优先照顾农民的利益,要更多的注重公平而是不效率。
我举这两个例子并不是只有这两个例子可以举,这个故事的道理还可以用在很多申论话题当中,例子永远是举不完的。关于这个故事的道理请各位多多细细品味,想想它还可以用来写那些申论话题,尤其是可以用在那些申论真题的写作中。如果能够很好的把这些东西和申论真题的写作结合起来,你就能够真正的体会到这些故事对我们申论写作的重要性。
二、读公文,选角度
上面的故事是为了让大家在生活中去挖掘文章写作的素材和角度。这样的方法的好处是俯拾即是,坏处是不专业,很多人会觉得看故事太麻烦,还要引申,转化,思考,并且语言表达还不规范。为了提高复习的效率和针对性,我们可以直接通过公文来选择文章写作的角度。下面我们选胡总书记讲话作为例子,通过总书记的讲话来提炼写文章的角度。
胡锦涛同志2011年七一讲话(节选)[2]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回顾中国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瞻望中国发展繁荣的光明前景。
……
  我们要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要坚持凭实绩使用干部,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让所有优秀干部都能为党和人民贡献力量。
  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根本大计。年轻干部要承担起事业重任,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做到忠诚党的事业、心系人民群众、专心做好工作、不断完善自己。广大年轻干部要自觉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经过艰苦复杂环境磨练、重大斗争考验、实践证明优秀、有培养前途的大批年轻干部能够不断涌现出来,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全党同志和全社会都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敢为事业用人才,让各类人才都拥有广阔的创业平台、发展空间,使每个人都成为对祖国、对人民、对民族的有用之才,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青年英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引导干部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增强服务群众本领。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
   ……
全党同志要牢记历史使命,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更加奋发有为地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很多人一想到胡锦涛同志的讲话就以为只有科学发展观,好像除了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同志就不会说的别的话了。如果仔细去读胡锦涛同志的讲话内容我们可以发现,胡锦涛同志的讲话语言是丰富的,表达是多样的,思想是深刻的,重点是突出的。胡锦涛同志的简短讲话为我们写申论文章提供很很多的角度和素材,我们选取一些句子作为重点,将这些内容和结合考试来一起讲解。
精选句子一:我们要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
解析:这段话突出了一个“更”字,更就是这句话的角度,也可以作为我们写文章的角度。这句话本来是写国家干部政策的,只要稍微调整这个角度还适用如下话题:
第一,产业升级。产业结构升级的时候需要淘汰落后产能,需要打造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需要走出去,这些都需要“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产业升级在2009年的国家考试和2009年的浙江省考都考过,不熟悉的考生可以参看相应的材料。
第二,教育改革。无论是高等教育改革还是基础教育改革我们都需要“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如近几年吵得沸沸扬扬的南科大的改革,南科大作为新的教育模式的一种尝试,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宽容。教育改革在2009年上海市考,2011年国家地市级申论卷中又考过。
第三,污染治理。此外这个角度还可以用于污染治理,治理污染可能会损害近期利益,所以需要更宽的视野;污染治理还可能会影响到官员的政治前途,所以需要更高的境界;污染治理需要关闭一些企业,所以需要更大的气魄。污染治理在2010年国家考试、2010年多省市联考中又考过。
精选句子二:全党同志和全社会都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
解析:这段话的角度就在尊重一词上。这个角度主要适用的范围有:
第一,农民工问题。从拖欠农民工工资到开胸验肺事件,从民工荒到富士康的跳楼事件,这当中缺乏都是对人的尊重。温家宝同志多次提高“要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劳动者最光荣,最应该得到尊严。我们现在有些情况恰恰相反,劳动者没有尊严,不劳而获的人倒是生活得很有尊严,这是历史的倒退!相关的话题在广东省2010、2011年申论真题中出现过。
第二,大学生就业问题。从蜗居到胶囊公寓再到现在的蚁族,大学生渐渐沦为弱势群体。把女人当男人用,把男人当牲口用这不是传说,也不是笑话。一些企业利用自己的优势压榨员工,企业不仅对人才缺少基本尊重,而且不惜践踏法律尊严。一些企业文化的书宣传一些反动的文化,比如有本书叫《离开了公司你什么都不是》,有句口号叫“企业是水,人才是鱼”,没有了企业人才就只有死路一条……。类似的话题在2010年的吉林政法干警申论真题中出现过。
第三,文化创新问题。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需要人才,需要创新型的人才。这需要这个行业既尊重创新,也尊重人才。福建省2010年的申论真题曾经考过这个话题。
精选句子三: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解析:这句话的角度就在一个问字。问和等、拖相对,它体现了积极主动的态度和精神。这个角度主要适用范围有:
第一,网络问政。网络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政府与群众社会交流的平台,上至胡锦涛、温家宝同志,下至乡镇机关官员都越来越重视网络。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每年都和网民交流,甚至提出欢迎网友拍砖,这是网络问政的典型。网络问政的问题在2009年的多省市联考申论真题出现过。
第二,听证制度。听证就是听涨,关起门来开听证会,专门选听话的听证专业户来开听证……。前段时间还出现东莞市召开听证会无人报名的尴尬现象。这些种种都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的问计于民,胡总书记的话对纠正这些现象有指导作用。北京市2008年的申论真题、2010年多省市联考申论真题都涉及到听证问题。
第三,群体冲突。群体冲突包括野蛮拆迁,的士罢工,个别地方严重的还出现打砸抢事件,这些现象的发生都和政府不作为,工作不积极主动相关。山东省2009年申论真题曾经关注过这类话题。
精选句子四: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解析:这句话是一个结尾,显得相对比较虚,这里的角度用来写务虚的文章比较合适。这句关键词有很多,其中两个比较突出:一是“勇”,另一个是“永”。这两个角度适合的话题包括:
第一,党的建设。现在国家正处于转型期,有很多没有遇到过的局面,群众对党的要求在提高,很多东西都需要改革。这一方面需要政府要有敢创敢干的勇气,又需要把握住发展的方向,坚持党性,禁得起诱惑,不改共产党人的本色。这类话题在2011年的上海市申论真题中出现过。
第二,红色文化。勇气和坚持是红色文化中两个永恒的主题。革命者从来都是勇于创新,勇于改革,勇于担当天下的责任的人;从来都是敢于坚持自己的道路和原则的人。真是因为有革命先烈前仆后继的坚持才有了现在的文明和进步。唱红歌,搞红色旅游,看红色经典……,我们要通过这些形式来将革命的精神传递下去,坚持下去。2010年的江西省申论真题曾经考过类似的话题。
第三,与精神相关的话题。勇气和坚持都是两种精神状态,2011年的国家副省级考试文章写作考到黄河精神可以借鉴这两个角度。黄河精神的内涵中确实包含了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这些角度的适用范围远远不止这些,这段话可以选出的句子也远远不止这些。选出这些句子主要是向大家介绍复习的方法——把官方的文件和领导的讲话很好的和申论真题结合起来,和热点话题结合起来。这样复习才是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才不致于看到这些领导的讲话就想打瞌睡。同时通过这样的阅读和积累,既能拓展视野,还能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又能促使自己多角度的去看问题,可谓一举多得。可以用的材料不仅仅限于胡锦涛同志的讲话,还可以去找十二五规划纲要,政府工作报告等等文件来看。
三、看真题,选角度
前面两个部分都是属于需要积累的部分,一些考生会说我没有时间,没有心情,或者即便是看了之后也容易忘记,考试的时候记不起来。我们还有最后一招,即直接在材料里选角度。通过材料选角度并不是直接抄材料,而是要洞察材料中的信息,把握材料中的关键词,把材料中具体的内容抽象出来,发散开来,充实起来。
2011年4月24日多省市联考申论真题
一、给定资料
1.2010年7月16日,国务院召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人口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依法普查、科学普查,客观摸清人口信息,全面把握基本国情,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据悉,本次人口普查的调查表比上一次普查增加了一些项目,如“本户住房建筑面积”和“本户住房间数”。国家统计局表示,要充分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获取住房空置情况的相关信息,将继续统计和发布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住房待售率,在部分城市抽选一批住宅小区,进行空置房调查。
2.许多城市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中部某市的常住人口达到350.18万人,流动人口大幅增加。流动人口的增长,为该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也加重了该市公共资源的承载负担,对城市的发展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该市的入口密度居全省前列,已达501人/平方公里,是全省人口密度的2.28倍,其中某市辖区为4467人/平方公里,是上海市的1.5倍。
“入园难、入园贵”已成为时下M市年轻父母们的热议话题。走后门托关系,父母爷爷奶奶漏夜排队,为的是给宝宝在幼儿园里要一个名额。“入园难、入园贵”到底是怎样的境况?一方面,公办幼儿园一位难求。公办幼儿园一般都是由教育部门或其他政府部门开办,享受政府财政拨款,教师属事业单位编制,而且基本上都获得“省市级幼儿园”的最高评级,在市民中享有收费低、教学质量好的声誉;另一方面,大型小区的民办幼儿园也出现了入园难的状况,每逢招生报名,都会出现家长通宵排队的“盛况”。还有一些特殊幼儿园报名也很紧张,如一些由高校、企业办的幼儿园。
T社区地处某市远郊区,很多居民住在这里,工作却在中心城区,由此引发交通拥堵等长期难以解决的矛盾。为改变该社区“睡城”的特点,政府大力扶持本地的就业创业,建设咨询产业园区,已有80多家企业进驻。短短的十年间,这里从一个乡村小镇,发展成为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城市规模的居住区。该地区办事处原来只管2万多人,现突增到40多万,而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干部人事制度、财政管理制度等仍沿用原有的乡镇管理模式,政府能力有限,只好依靠发展各类社区自治组织参与管理。
G市某区人大代表提交的《关于加快流动人员密集地区公厕建设的建议》指出,近年来,随着道路网络不断完善,“城中村”改造逐渐推进,大型住宅小区相继落成,该区日渐成为宜商宜居的现代化中心城区。但是公厕建设数量去却没有同步增长,分布也不够合理,不能满足市民、流动人员的需要,“尿街”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城市环境。
“常住人口接近700万,人口密度位居全省前列,已接近资源、环境承载的极限,社会管理难度极大。与此同时,人口素质偏低,全市就业人口中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的占69.4%,从事体力劳动的占80.8%,专业技术人才仅占8.1%。”人口结构失衡正成为影响和制约D市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在《D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2008.2017)》中,人口结构优化这一目标,被融入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中。该市市委书记说,产业结构调整的最大阻力和动力都来自于人,如果不能实现人口结构的优化,产业发展也必然会面临“无源之水”的窘境。
3.某省公安机关结合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进行户口整顿,对来历不明、疑似被拐儿童妇女和失踪被拐儿童、被拐妇女,进行调查摸底和排查。有专家认为,我国这次人口普查首次明确计划外生育者可以落户,普查信息不作为处罚依据,其积极意义在于对人的基本权利的尊重。超生者有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事实,但超生者的子女却是无辜的。个别地方长期以来试图通过“禁止上户口”的方式来遏制超生,是一种不理性的做法。孩子既然已经出生,他(她)们就应该和正常出生的孩子一样享有同样的社会福利、医疗、教育等权利。
该省公安厅的一名警官认为,除了超生人口造成人数实际增长,现实中“一人多户、有户无人”等人口虚假增长的情况也很突出:一些人在农村有户口,在城市也有户口,甚至多个城市都有不同名字的户口;还有一些城市居民存在多个地方都有户口的情况;更有甚者已经获得他国国籍或港澳台地区身份,仍然保留着原来的户口。另外,一些人为了各种附着在城乡户口上的利益,也有意隐瞒死亡人口情况。该警官认为,人口处在不断变动的状态,而户口登记往往落后于人口的变动,所以仅靠户口管理还无法准确、及时地了解人口状况。
据调查,西部某县计划内二胎新生儿男女性别比达到253.5∶100。有7个村自2001年起连续3年间出生的计划内二胎竟没有一个女孩。全国出现性别比例失衡的具体原因虽有不同,但深层原因都与“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相关。国外有学者指出,印度等世界上人口众多的国家男性过剩是令人担忧的问题。亚洲人对男孩的偏爱,加上出生前性别鉴定等现代技术的进步,使亚洲人因选择男孩而堕胎的现象愈演愈烈,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男性人数远超过女性,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危险。
4.上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学发展很快。这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历史条件密切相关:一是人口急剧增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这就要求对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后果及其对世界发展的影响作更多更深的研究。二是世界各国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关心和研究发展问题,需要研究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这里所说的发展,包括社会、经济、教育、卫生、生态环境等诸方面前进和变化的总和。
据统计,在20lO年普查周期中,全球共有224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人口普查,覆盖全球99%以上的人口。人口普查作为当今世界搜集人口资料的一种最基本的科学方法,世界各国为摸清人口家底,都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收集详细信息。美国2010年的人口普查覆盖3.087亿人口,耗资逾140亿美元。印度20l0年4月1日开始的人口普查活动,是印度历史上投入人力、物力最多和统计内容最详尽的一次人口普查。英国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一位负责官员说,政府打算废除人口普查制度,理由是每10年统计一次人口的做法耗资不少,效果却不理想。政府希望利用信贷记录、邮政资料等常规信息,花更少的钱获得更为精确的人口统计数据。
5.2010年7月,某网站设置了“你会配合普查员进行入户登记吗”的问卷调查,选择“会的”只有43%,选择“不会”的占14.9%,选择“看情况而定”的占42.1%。其实,民众有这样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的。某先生曾在一家中介机构留下个人信息,于是各种各样莫明其妙的买房、卖房信息便源源不断发到他的手机上,甚至银行账户、股票账户等私密性极强的信息,也在网络上被公开出售……有专家指出,人口普查受阻的背后是一种不容低估的信任危机。
某市人口普查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在同城多处购房,甚至多城购房的情况已很普遍。‘人户分离’现象非常多,这就需要自住户准备好自己家人的证件,普查员上门时直接登记就行了,省时省力;如果是租住户,最好提供一下房东的相关信息或联系方式。”另外,本次普查要求尽量入户登记,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小区都出现了入户难的问题。
一天上午,记者跟随某社区普查员小袁来到普查小区。在某单元的一住户门前,上前敲门,敲了许久,一直无人应答。“可能是没人在家吧!”小袁一边说着,一边想迈步离开。这时,门“吱”的一声打开了,一个睡眼朦胧的男子伸出头来问:“什么事?”小袁把挂在胸前的普查员证一亮,礼貌地说:“先生,您好,我们是社区居委会的,现在入户进行人口普查,麻烦您出示一下您家的户口簿!”或许是不满美梦被人惊扰,对方不耐烦地说道:“我的户口簿,被我妈带出国了,你们要找,就到美国找我妈去吧!”说完就把门关上了。
该市人口普查办公室为做好普查工作推出了许多举措。20l0年8月,市人口普查办公室要求各区人口普查办携街道、居委会普查人员,在试点小区门口摆设展台,集中悬挂横幅,并给每户居民发放了《致小区居民的一封信》,就入户登记问题做介绍。区人口普查办公室工作人员除做好当天的宣传外,还将担负试点小区入户普查的10名普查员的照片张贴在小区门口。该市人口普查办公室,以《全国人口普查条例》为依据设计制作了该市人口普查《保密承诺书》,对个人信息,如住址、婚姻状况、住房状况、联系电话等做出依法保密的承诺。普查员入户时与普查对象现场签订《保密承诺书》,并留下监督举报电话,确保普查对象的个人隐私不被泄露。
6.《光明日报》报道,目前我国的老龄人口已达1.6亿,并且以每年800万的速度递增。某研究员撰文说: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成为各界人士关注的一个热点,引发了有关退休年龄、养老保障以及人口政策等一系列相关问题的争论。他认为,老龄人口增多是正常现象,不必惊恐。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比我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大幅度提高了。现在60岁的老年人口,其生命体征、健康指标、体能发育,明显强于几十年前的同龄人口,仍然可以从事相当程度的脑力劳动和一定程度的体力劳动。至于日常生活自理,更是不成问题。从这个角度看,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实属波澜不惊。该研究员还说,面对老龄化社会,引起人们忧虑的一个主要理由是数量众多的老龄人口抚养问题,特别是“421”结构的家庭如何赡养老人的问题。但这里有个认识上的误区,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
据某报报道,沿海某市一对退休老夫妻告诉记者说,“儿女住得都不远,也不知道他们整天忙些什么,一年都不回家几次。这个说忙着开会,那个说正在外地出差,总之是为了生活在奔波。无奈之下,想出了怪招:既然他们怕回家耽误挣钱,那么干脆我们就给他们开工资,‘有偿回家’。一个月支付1000元,‘工作’就是每周回家陪我们吃顿饭,如果能经常带孩子回来,月底还有‘奖金’。”
两天后该报又报道,该市某派出所民警接到了在内地某市打工的张某的电话,说连续一个星期往父母家打电话均没有人接。由于其父母均有重病,不知出了何事,他请求民警到父母家中看看。民警立即驱车前往张某父母家中,发现其父母均已去世多日。
该报记者还获悉,市老年志愿者协会下设的法律援助中心每天都接待一些前来咨询法律问题的老年人,内容多为消费投诉、家庭纠纷、财产公证、再婚、立遗嘱等生活中的法律问题,经过调解,大部分老人的问题都会得到比较圆满的解决。
7.某报2010年9月的两则报道。
80后小夫妻的窘境。今年30岁的C女士没有料到,在她眼里“正当年”的父母这么早就遇到养老难题。8年前,从老家的一所大学毕业后,C女士来到天津,英语专业的求学背景让她很快就在一家外企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两年后,她与同为异乡人的L走进了婚姻的殿堂。2007年,两人通过贷款,购买了一处80平米的公寓。不久又升级做了父母,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家庭结构,即4个老人夫妻2人1个孩子。像很多“421”结构的平凡家庭一样,他们忙碌而幸福着。但今年年初,C女士60岁的父亲突患脑溢血,瘫痪在床。她的父母都是退休工人,每月两千多的医药费,实在承受不起,更令她心疼的是,妈妈的身体也渐渐吃不消了。父母在哪里养老的问题越来越困扰着她。她和丈夫商量,想把父母接来天津,送到小区附近的养老院,但小两口每月的工资收入8000元,在同龄人中虽不算低,但除去房子月供后只剩4000元,再刨出各种必须支出,几乎是个“月光族”。哪还有钱支付养老院的费用。
令人尊敬的好护工。Z女士原来是某社区的清洁工,后来社区成立了福利中心,她便做了特殊护理工。去年她参加了市里首批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培训,拿到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成了技术娴熟的专业护工。记者领略了她熟练的职业技能,令记者没有想到的是,一个简单的为老人“翻身”,竟然也有技巧在里面。Z女士说,过去只知两臂用力,铆足劲头把老人翻个身。培训后才知道,如果先把老人一条腿交叉在另一条腿前,然后再翻身,不仅省力,而且老人也不感到辛苦。不久前,社区里一位老人囫囵吞下了三颗提子,噎在喉咙里憋紫了脸,正在家属手足无措之时,Z女士赶到了,她马上用专业手法为老人拍背、清喉,救了老人一命。
8.某电视台20l0年9月16日的访谈节目摘录。
主持人:大家好,本月10号,中国社科院发布的调查显示,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这使得养老问题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嘉宾S:人口的老龄化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从医学统计来说,人在60岁以后步入老龄,得病率、慢性疾病发生率占60%到70%。人一生中所需要的医疗费用可能在60岁以后,占到一生中的60%到70%。老龄社会的到来,对我们这个国家来说可以叫未富先老,怎么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可能是很严峻的问题。养老不光是期望寿命提高,还应期望健康寿命的提高。
嘉宾S:老年,应该说是每个人都要前进的那个方向,老年并不遥远,它是中年人的明天,青年人的后天。每个年轻人都应想到,我的明天和后天是什么样子。健康是一种储蓄,如果你能够身心健康着,到老年的时候,咱们“年龄的红利”就会拿到的时间更长些,生命的宽度和生命的长度成正比,这一点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想到。我们中国是“百善孝为先”的国家,但对父母的孝顺,不应仅体丑在金钱方面,抚养老人的理念,要从对物质需求的满足进而关注精神的追求。其实老人不是说你给他点钱、送点肉就行了,还需要心理抚慰。比如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什么的。我们常说追求生活质量要转换成追求生命质量,生命质量不是单指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好,还指提高人生价值。老得有所为,有所学,有所乐,这些,做儿女的应该想到。嘉宾z:现在有所谓“四老”的说法。一要有老伴,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载体、重要场所,所以第一要有老伴。第二要有老友,因为从医学来说,一个人有四个以上的知心朋友,寿命能够延长,健康指数能够提高。第三得有老窝,总得有一个自己的居室,自己的房间。第四就是老底,我认为这个老底不是单纯金钱的储蓄,包括什么呢,包括你的身体,你的心理准备,这个心理准备就是要有一些兴趣爱好。有位名人这样说过:人的一生中应该有一些兴趣爱好,这样才能体现生命的价值,如果没有兴趣爱好,就如同生活在荒漠中一样感觉单调无聊。为什么有的人退休后,恨不得自己快些变老?因为过去的门庭若市,一夜间变成门庭冷落,这种角色转换不适应。如果年轻时有兴趣爱好来充实生活的每一天,当角色发生变化的时候,你会仍然感觉到生命的活力,生活的充实。
主持人:刚才谈的,涉及到居家养老模式,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话题,您如何看待?
嘉宾Z:这是现实的选择。特别对于中国来讲,我们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绝对数比较大。这种情况下,我们依然用传统的居家养老,靠一家一户懈决养老问题一定是不现实的。但是由于欠账很多;我们养老院很少,养老机构比例非常低,所以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加大投入来建立。但即使建立起来了,谁去?其实你可以做调查,有多少老人愿意自觉去养老机构,有多少儿女是心里想但不敢说出口把父母送养老院。
主持人:至少不是主动选择的,一般都是被动的迫不得已才去。
嘉宾z:这个观念转变是养老模式转变的最大障碍。如果未来一代的中国人在把老人送养老院还是放在家里头的问题上,能够视同跟孝无关,而是哪个更合理、更务实的时候,我想我们养老理念的进步就上了一个很大台阶。现在有些社区有老年饭桌,老人可以不必自己做饭,也有助于降低空巢老人独居的风险。有时候,老人有了问题拿呼叫器都来不及,如果靠社区力量进行有效的统一管理,比一家一户请一个保姆效果不一样,成本也不一样。
嘉宾S:欧洲的发达国家是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瑞典是四个人中有一个老年人。像德国、加拿大等很多国家,是集个人、家庭、社区、社会的合力,来为老年人提供一些场所。比如跟附近大学联合,建老年大学,在这里边老年朋友可以学唱歌、学画画、学弹琴。另外,养老院除了有医护人员、有营养师外,还有志愿者,有些国家的年轻人,从中学到大学,一年有一个月到两个月去做志愿者服务,这是国外。国内,上海是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地区。在“十一五”期间,他们做了件事情,叫9073工程。90%的老年朋友是居家养老,但是由社区来为他们提供服务,比如社区医生护士巡诊,社区服务人员给生活不方便的老年人提供蔬菜,一周去一到两次打扫卫生,为有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轮椅等,这是90%居家养老;7%的是靠一些社区的托老所,日间照顾;3%靠社会的养老院。
二、作答要求
问题:结合“给定资料”,以“家底”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中心明确,联系实际恰当,内容充实;
(2)语言通顺,条理清楚,结构完整;
(3)不少于800字。
题干分析:一些细心考生会发现,这个题干好像没有自选角度,观点明确的要求。不过这里有一个要求和自选角度是一样的:中心明确。文章的中心就是角度,就是立意,就是观点。这篇文章题目是家底,如果认真阅读材料会发现,材料中几乎没有直接谈到和家底相关的内容。这需要通过材料请引申和挖掘。这个题目很好诠释了申论中“申”的含义。
第一,回味故事,选角度
我们先来看看能不能用前面故事中讲的道理作为这篇文章的角度。前面的故事体现了三个道理:第一,效率优先;第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三,照顾弱势群体。在这三个角度中第一,第二个角度用在这个材料中是比较牵强的,如果实在要用比较费周折,就不用那么麻烦了。最好用的是第三个角度,在一个家里要照顾弱势群体,在一个国家里同样是如此。材料中谈到的养老问题,幼儿的教育问题,人口素质低的问题等等都是体现了要照顾弱势群体。
第二,听教导,选角度
故事都可以用,胡总书记的讲话是肯定也是可以用的。在前面精选的第二、第三段话可以直接用来写家底:
第一:全党同志和全社会都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
人才是家底的重要部分,这一点在材料中有体现;知识是家底的重要内容,在材料里也有印证;人人家可以成才可以用来写材料中说到的老百姓家的孩子入园难的问题,有钱人的子女可以,穷人的子女也可以,官员的子女可以,群众的子女也可以。大家都成才了家底才能得到充实。
第二: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如何奠定好家底基础:问政于民,问计与民,让老百姓为厚实家底出谋划策。材料中谈到养老问题有专家提出意见,这就是问计于民的机会和实例。家底厚实了之后用来做什么:满足群众的需要,即问需于民。老百姓需要教育,需要养老,需要保障……。这些在材料中都有体现。
通过上述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文章写作中我们可以很好的把胡总书记的讲话和真题结合起来。这样的文章有高度、有深度、有理论、有事实,既符合材料要求,又紧跟政策走向,既规范,又生动。
第三,看材料,选角度
角度一
材料依据:人口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依法普查、科学普查,客观摸清人口信息,全面把握基本国情,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解析:这段话看起来和家底没有关系,不过稍微引申就可以得出:人口普查就是摸清家底。摸清家底就是要了解、认识家底。“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将这句话作为自己重要格言,要有自知之明,中国先贤教导我们。这些话适用于个人,也同样适用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摸清家底对改变家底的构成,调整家底的结构,对夯实家底的基础都具有是否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写一篇文章来着重阐述摸清家底的意义。
角度二:
材料依据:“入园难、入园贵”已成为时下M市年轻父母们的热议话题。走后门托关系,父母爷爷奶奶漏夜排队,为的是给宝宝在幼儿园里要一个名额。“入园难、入园贵”到底是怎样的境况?
解析:我们都说孩子的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如果连幼儿园都上不起,那这个未来怕是很难让人乐观的。要打好家底的基础必须从小做起,从娃娃抓起。加大投入,平衡差距,把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角度三:
材料依据:该地区办事处原来只管2万多人,现突增到40多万,而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干部人事制度、财政管理制度等仍沿用原有的乡镇管理模式,政府能力有限,只好依靠发展各类社区自治组织参与管理。
解析:这段话体现了管家的重要性。家底厚实了,人多了,管理就很重要。管理要靠什么呢,这里给了我们两个方法:第一靠制度;第二靠自治,即靠老百姓的自觉,靠民主化。
角度四:
材料依据:人口素质偏低,全市就业人口中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的占69.4%,从事体力劳动的占80.8%,专业技术人才仅占8.1%。”人口结构失衡正成为影响和制约D市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解析:家底不仅仅是个数量,还包括质量。人口的素质高低是衡量家底的重要依据,如何做好职业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是夯实家底的重要方面。
角度五:
材料依据:个别地方长期以来试图通过“禁止上户口”的方式来遏制超生,是一种不理性的做法。孩子既然已经出生,他(她)们就应该和正常出生的孩子一样享有同样的社会福利、医疗、教育等权利。
解析:家底不仅包括具体的、形象的,还包括宏观的,抽象的。这里反映出我们家底中的一个重要的缺陷:不公平。不公平不仅反映在孩子上户的问题上,还体现在养老、医疗、教育等各个方面。一个社会经济再发达,如果没有公平的分配基础,不过是建立在流沙上的大厦,公平是家底的精神支柱之一。
角度六:
材料依据:这里所说的发展,包括社会、经济、教育、卫生、生态环境等诸方面前进和变化的总和。
解析:这句话指出了家底的五个面向,对于基础比较差的考生是一个很好的提示。五个方面每个方面写200字都有一千字了,这样的文章既保险又好写,就是不知道你能不能再材料中将这样的句子选出来。
角度七:
材料依据:政府希望利用信贷记录、邮政资料等常规信息,花更少的钱获得更为精确的人口统计数据。
解析:这句话和家底给关系体现在“花更少的钱”上,我们经常说要勤俭持家,说要开源节流,勤就是开源,俭就是节流。这里说的是政府要节约,在写的时候可以把家底和政府的三公开支结合起来写,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结合起来写。这样写不仅不会偏题,还能够很好的体现题干中“联系实际恰当”的要求,能够规避完全抄材料带来的风险。
角度八:
材料依据:有专家指出,人口普查受阻的背后是一种不容低估的信任危机。
解析:家底不仅是物质的,还包括精神的。在我看来当代中国最大的问题已经不是钱的问题,而是精神的问题,文化的问题。人与人的信任丧失殆尽将严重影响到经济的发展,社会和谐,国家稳定。我们可以抓住这个问题进行引申,写一篇做好文化建设奠定家底的精神基础的文章。这个文章还可以结合材料中对老年人缺少精神关怀的内容来写。
这篇材料可以选的角度远远不止这些,还可以选很多。有的考生会担心角度选得比较偏。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有两种处理办法:第一,把多个角度结合起来写,这个角度有点偏那个角度总不会偏;第二,根据自己的判断,把相对比较“正”的角度选出来,放在文章的前面。
四、内容回顾
今天主要学习了如下内容:
1、文章写作的角度可以是多样化的;
2、文章角度可以来自于生活、官方文件、材料;
3、选角度的时候不要过于求新求异,要紧贴问题和材料,要避免偏题。
练习:在一篇申论材料中选出至少5个以上的角度,并且根据角度拟定一个文章写作的提纲。
———————————————————————————————————————
[1] 选自2008年《故事会》21期。
[2] 胡总书记的话每一句每一个字都很重要,按照道理我们不应该删节,但是由于当前的申论命题只针对胡总书记的一部分讲话内容来考。所以出于考试的需要,我们忍痛割爱,只选取了和考试相关的部分讲话内容,这不能不说是遗憾。没有入选的部分希望大家多多学习,千万不可偏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无图版|110BBS ( 豫ICP备2020034528号 )

GMT+8, 2024-12-28 14:04 , Processed in 0.12433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