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BBS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卓美眼科专家帮你顺利入警
查看: 1632|回复: 0
收起左侧

[综合资料] 2013年招警考试《申论》第八章小材料作文题的写作技巧与策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9 10: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110BBS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第一节 应试写作准备
  写作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并不仅仅体现为文字驾驭能力,而且涉及众多方面,比如概括、分析、综合、宏观建构和微观审慎等能力。因此,要想写好此类文章,必须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并进行大量的练习,只有在这样的练习中去实践、升华好的方法,才能使自己的成绩得以显著提高。考生应做的写作准备主要包括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
  人民警察录用考试中小材料作文题要求写的文章,主要读者是阅卷人,作文题的表层含义是仅就文章就事论事.看文章写的好坏。而实际上,却主要向考官传达考生独特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学识见解。要想真正打动考官,首先需要考生头脑里有“货”,这是考试中写文章的基础。所谓“货”主要是就考生的知识储备而言。而知识储备的外延则相当宽泛,考生平时的积累所形成的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也成为知识所涵盖的范畴。因此,考生想通过扩充知识储备来提升写作能力,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是,考生进行知识储备也并非无章可循,其进行知识储备,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活的知识的储备.即从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个人遭遇等方面储备的知识。二是书本知识的储备,主要是那些古今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运用经过提炼、加工的语言写成的,总结前人经验,语言规范、精炼、严谨.并凝练人类文化的文章、著作等。
  所谓技能.主要是从语言表达能力这方面讲的。语言是文章的载体,再好的思想,不借助语言形式也难以存在;再好的主题,没有语言的材料,也难于体现。比如,考生有较充分的知识储备,同时文章的立意和选材都很好,但是如果不懂得很好地运用语言,不善于调动多种表达方式,不精于谋篇布局,就不能把自己思想的结晶充分展现给阅卷者,给阅卷者的印象与冲击也会大打折扣,这会影响文章的得分。而技能的提高.必然离不开经常的练习,方能选择多种表述方式来为自己的文章服务,比如记叙、描写、说明等手段。当然,小材料作文题主要是以议论文为主,但是,各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为总体的议论服务.将使文章大大出彩.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此过程中所应注意的主要是语言的规范性,运用官方语言。不要太过文学化和随意化就可以了。同时,应该明确练习写作的过程实际包括写作和修改两个阶段。只有在不断的修改中才能真正发现自己文章的问题,从而避免类似问题的重复出现。另外,技能还包含着良好的心态,即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考试过程中,考生只有保持心情的平静,避免紧张情绪对自己的影响。才能使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平日素养得以最大限度展现甚至超常发挥。心态的调整.主要可通过平时多做全真模拟来提升。此外.除了做好知识和技能的准备,考生还必须具备“第一读者”意识。作为考生参加考试,你作文的第一读者是谁?是阅卷老师。既然参加考试的最终目的是得分、得高分,那么考生必须具备这样的意识:我的作文一定要打动阅卷老师。考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是阅卷老师,你要了解老师喜欢什么样的作文,你要想办法吸引、感动老师,要想办法让老师“眼前一亮”。这“一亮”就是“出彩”,就是你智慧的闪光,就是你全部聪明才智的闪现。要注意的是:好的作文的文采,不是从头闪到尾的。很少有文章能做到这一点。作文只要有一处出彩,就能使你的作文多上一个台阶。这是我们要全力争取的,也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

第二节 审题和立意
  人民警察录用考试的作文题,由于有的命题只提供材料,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观点,到底意图是什么,要论证的是什么道理,需要考生根据自己对命题的理解来决定,所以,要想写出思想健康、观点鲜明、材料充足、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规范的文章,必须认真审题,全面理解题意。所谓“审题”,就是在动笔写作之前,要对命题给出的明、暗两方面的信:息,包括文题含义和对写作的各项要求,进行多角度的、全方位的周密分析,确实而详细地了解题目的含义和要求,把握住写作的重点、文章的中心主旨、取材的范围以及文体的选择,以便正确地依照命题的意图和文章的要求进行写作。文题是文章的窗口。是全文内容最精炼、最鲜明的概括与显示,它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反映了文章的精神实质。写作时,文题就是确定文章写作对象、内容、范围、主题、体裁的依据,所以,审题是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写好文章的第一关。这一步有误,则全盘皆输,这一关不开,则他关难破。因此,在做写作题的时候,一定要花一定的时间审题。审题的自然结果就是立意,立意是对中心思想的提炼,对中心主旨的确立。这是文章的灵魂和帅旗。立意正确、鲜明、深刻、新颖,中心才能正确、鲜明、深刻、新颖,进而才能做到文章思想健康,中心明确.材料充实。所谓“立意”,就是按照题目要求确定自己的论点和写作角度,这是做好小材料作文题的基点。基点定得好,定得准.后面的文章就容易展开了。
  审题,一般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审命题类型和写作方式
  所谓审命题的类型和写作方式,就是全面了解命题要求。命题要求都是清楚明白地写在题面上的,审题时用笔仔细标示出来,没有疏漏即可。具体而言,就是首先分清命题属于哪种类型.然后再细审具体的写作方式.首先要分清是要求写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还应注意标题,是给了题目,还是半拟题、自拟题或是待选题。如果是半拟题,则自己需要拟出另一半标题:如果是自拟题.则需要根据文章内容恰当拟出;如果是提供几个题目待选,则要明确选定一个,不要模棱两可。如果写作开始时还没有想妥.最好还是先拟一个写上,以免忘掉;如果觉得不够满意,写完作文后,有了更深的认识。可再修改。
  【示例】根据给定的材料,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1831年瑞典化学家萨弗斯特朗发现了元素钒。对这一重大发现.后来他在给他朋友化学家维勒的信中这样写道:“在宇宙的极光角,住着一位漂亮可爱的女神。一天,有人敲响了她的门。女神懒得动.在等第二次敲门。谁知这位来宾敲过后就走了。她急忙起身打开窗户张望:‘是哪个冒失鬼?啊,一定是维勒!’如果维勒再敲一下,不是会见到女神了吗?过了几天又有人来敲门,一次敲不开.继续敲。女神开了门,是萨弗斯特朗。他们相晤了,钒便应运而生!”
  【分析】这是一道给材料的作文题。这种命题方式的题意有的比较显豁,有的比较隐晦曲折,有一定的难度和弹性,这自然给审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所给的材料是关于萨弗斯特朗发现元素钒的事。命题意图隐蔽在故事情节之中。而故事情节又含有对比性:同为化学家,都在追寻一种新元素的踪迹且初见端倪,维勒也叩响了科学女神的门但没有坚持而错过了时机;萨弗斯特朗锲而不舍,终于得晤科学女神,发现了元素钒。显而易见,这个材料给人的启示之一就是:成功贵在坚持。另外,还要留心字数要求,这主要是为了把握文章的繁简程度,做到心里有数,并留出足够的写作时间。命题类型和形式不同,写作要求也不一样,写法也就不同,忽略了命题类型和形式的要求.也就写不出合格的文章。往往导致文题不符的后果。
  (二)甲文苹体裁
  审文章体裁也就是弄清楚命题者要求写出什么样体式的文章。有些人民警察录用考试的出题人没有给出明确的体裁,但根据考试特点可以看出,以议论文为佳。不可随心所欲,否则将失去得分机会。
  (三)审文题命意
  要弄清楚文题深层的含义,找到命题者的意图,要求考生写什么,从什么角度写。这是审题的核心。要想审明题意,不能只满足于明白字面上的意思,而要挖掘它的内涵。对于小材料作文题而言,要细心体会材料的含义或寓意,把握其中心主旨,挖掘出其中深含的道理,找到命意的角度。审文题命意的关键在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必须挖掘出文题深含的内蕴。
  审题的关键在于寻“死”觅“活”。“死”,指的是题目中提出的要求和限制,即规定性。就小材料作文题而言,这规定性可能包括文章主旨、文章体式、话题范围、论述角度、论证方法、语言风格,以及文字多少等。“寻死”.就是要找到这种规定性,在答题过程中严格遵循这种规定性。“觅活”,指的是题目给考生留下的发挥余地。“觅活”就是在规定性中找灵活性,找到命题给考生留下的自由发挥的余地、范围,就是从“死”中得到启发和拿到“通行证”。“寻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抽象到具体,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是作者借助经验、学识.以及对生活的感应,找到命题和现实的联系,简而言之,就是寻找写作的“可能性”,选择“现实性”。任何作文命题都有规定性和灵活性两个方面。不遵循规定性,就会偏离题意,严重的就会完全“跑题”。而如果找不到灵活性,就写不出有情感、有生气、有个性的好文章。要真正做到“死中求活”.除了提高认识,正确把握“死”和“活”的关系外,还必须对具体命题进行认真的审视。特别要注意抓住命题的关键和实质。过去叫“题眼”,现在称“关键信息”,即关键词语、关键细节、矛盾的焦点等。这是审题时首先要注意到的。把握了关键信息,就有了“大方向”,再生发,再深化,再求新求变,就“从心所欲,不逾矩”了。
  命题千差万别,立意的过程自然又各不同。但从大局上看,还是有基本步骤的。即:思考命题材料的真义和关键,联想类似的社会现象,引发出内含的各种问题,概括出所体现的道理,选取最佳者确立为中心主旨。
  【示例】请就下面材料抽绎出中心观点,写一篇议论文。
  画家黄幻吾有一手“污纸成画”的绝技。有一次,他请一个人随便在纸上涂上两笔,将纸弄脏。有个观众上前就在纸上画了两个圆圈。黄幻吾提笔略一凝思,便就圆圈画成两个葫芦,然后添枝加叶,又在旁边画一小鸟,成为一幅趣味横生的葫芦小鸟图。
  【分析】第一步,思考命题材料的关键:一张白纸被弄脏成为污纸,画家凭自己的高超画技,将污纸变成一幅趣味横生的葫芦小鸟图。第二步。联想类似的社会现象:白纸被弄脏成为污纸,可类比失足青年;画家可类比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污纸成为一幅趣味横生的葫芦小鸟图,可类比失足青年被教育成有为的人。第三步,引发出其中内含的问题:青年为什么失足?又怎么转化为新人?教育工作者怎样使他们转化?第四步,概括出所体现的道理;失足青年通过教育是可以重新做人的;正确的教育可以引导青年走上光明的道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是重大的;不能忽视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青年人应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抵御社会的不良影响;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好事可以变为坏事,坏事也可以变为好事;重视内因的决定作用.也不能忽视外因的影响等等。第五步.选取最佳者确立为中心主旨:对材料所体现的上述各种道理,经过分析,选取有现实意义的、有新意的、自己认识最深刻的、又有材料可写的、不大不小的一个,作为中心主旨写成议论性的文章。
  作答小材料作文题.立意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亮明观点,确保旗帜鲜明
  旗帜鲜明.就要在议论某种社会现象或人生问题时,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为什么要赞成或反对,一定要明确表态。对有多种观点,“七嘴八舌大家议”的问题,考生一定要明确表示自己的立场,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那种“两边都有理”的态度,看似公允,实为含糊,是不可取的。要想使中心突出鲜明,就要做到观点清楚,态度明确,如帅旗高举,毫不含糊。
  (二)以三观为指导。确保立意正确与思想健康
  一个好的中心必须是健康正确的、准确鲜明的、切实深刻的、新颖集中的。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立意的前提。没有正确的三观,就不可能准确把握文题的主要思想倾向并据之进行正确的立意,因而也就不会有正确的中心主旨和健康的思想内容。
  (三)选好角度,确保中心准确
  准确.是指确立的文章主旨与命题的含义保持高度一致.不偏离命题的主要指向,中心才能准确突出。一个命题通常包括多方面的思想意义,经过全面、仔细的审察,可能会引发多种立意和得出多个结论,都可能正确,但它们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别。或过于艰深,难于说透;或过于浅显.浮在表面;或过于狭小,难于展开;或过于宽泛,不易把握;或不熟悉,无话可说;或缺材料,流于空泛,不一定能写好,所以应当从中选取一个角度最佳、自己认识最清楚的、有材料可应用的,确立为中心进行写作,才能确保中心准确。
  (四)双向展开,确保中心深刻
  立意中心是否深刻突出.与以下两方面有关:
  1.看对文题意义的挖掘是否达到了最深的程度
  小材料作文题的文题意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也就是说可以有多种立意,但在这多种立意之间.却有深浅之分。只有对文题含义挖掘到最深的层次.才能使中心最为深刻突出。
  2.联系社会现实.看哪个更具普遍意义
  同一个命题.联系不同的社会实际,会引出深浅广狭不同的中心,只有联系着社会上带普遍意义的问题的中心,才是最深刻突出的中心。
  (五)众星捧月,确保中心集中突出
  小材料作文题的立意,如果过于宽泛,容易造成文章内容空洞,漫无边际,抓不住中心,结果写了半天什么也没有说清楚。特别是应试作文,又受时间限制,不可能对一个题目长篇大论,充分展开。这就要求立意要集中、单一,确定一个具体明确而自己又有话可说的较小的论点,就能进行比较深入的论述,使中心集中突出。要使中心集中突出,要从三方面下手:
  1.要做到中心单一
  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材料的统帅,一篇文章只能集中就一个话题,从一个角度,进行议论,才能指向明确。这就应该做到每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并且始终要围绕着这个中心来写。而且这个中心确立的角度越小越好,要以小见大。才好写作。
  2.多方提示.照应中心
  明确的中心是写作的一面帅旗。为避免写作过程中出现跑题、偏题现象,在行文中应该注意不时地用不同的语言提示照应一下中心主旨。办法主要有:
  (1)用标题显示中心主旨。
  (2)在文章开头部分,用独立的一段亮明中心主旨。
  (3)用三个分论点展开中心主旨。
  (4)在结尾呼应中心主旨。
  3.表达清晰.确保中心明确
  存在一种情况:中心的确立是符合单一集中的要求的,但是如果不注意清晰地去表述,也可能使中心不明确不突出。所以一定要注意表达清晰。
  (六)破除定势,确保中心新颖
  人民警察考试中的小材料作文题主要要求考生针对各种社会现象和人生观念发表看法。许多事,许多观念社会上已有定论,被人们普遍接受,但如果换个角度来看,也许就能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和感悟。所谓新颖,其实就是指确立的中心不落窠臼,能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这就需要在审题时破除思维定势,善于运用各种技巧.对文题进行多方求异的立体思维。这是高层次的写作能力的体现,运用得好,就能使文章别具一格。当然也要注意.不要为新颖而新颖,为求异而求异,而要在命题准许的范围内,在合理的前提下去求异求新.以免弄巧成拙。任何新颖的立意,都应是从材料本身引发出来的,不是无中生有,不是故作
  惊人之笔。
  小材料作文题的作文命题都是切近现实生活,紧扣社会热点的,保证考生都有的可写,是其原则。所以.应试的难点.不在于有无内容可写,而在于能否通过审题选准角度,确立一个切合题意的中心。怎样才能确立一个切合题意的中心呢?这就需要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根据命题的意图,找准写作的角度。角度不准,往往会出现跑题、偏题的错误,这就需要找准角度,提炼出一个好的中心。要选取好的角度.核心是能否抓住审题的三个关键,一是学会分析思考,二是善于进行辩证,三是具有联想与想像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三条,才能通过多维思维,运用科学联想,广泛求异,吃透材料,把握本质,从大小、正侧、俯仰、远近等多个方面着眼,找出各种角度,加以比较,择其最佳者入题写作。下面我们就这几个方面分别作些解说。
  (一)会分析思考,才能提炼出好的中心主题
  文章是思想的外现。要想文章写得好,就要想得好。所以,“会想”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条件。那么,怎样叫“会想”?“想,,什么呢?总的来说,就是要学会辩证思维,具体点,就是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来“思考”。
  1.分析重点.思考抓住实质
  一个命题或一段材料.总有它的关键和重点,体现着它的实质。抓住了重点和关键,去想去分析,才能抓住实质。看清了重点,抓住了实质,再发议论,才不至于离题,这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比如要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重点就在“先忧”、“后乐”四字,它的实质是个苦乐观、人生观问题。作文的时候,只谈“忧”或只谈“乐”,都是片面的;而如果不能从苦乐观、人生观的高度看问题.只是罗列一些事例,就会失之肤浅。
  2.分析差异,思考找出共性
  “会想”的另一重要内容是求同比异。面对命题或材料中的几个概念、几个判断、几个人物、几件事情.或者几个画面、几种言论,能准确而敏锐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这也是作文常用到的基本能力之一。比如命题: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这两个题在形式上有相同处,都对“墨”与“黑”的关系进行了判断,但判断的结论是完全对立的,到底哪个判断对呢?实际上两种说法都可以成立,怎样看出同中之异来呢?这就看你怎么去分析,怎样去想了。如果上升到理论上来看,其实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命题,分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认识范畴,回答的是完全不同的社会问题。“近墨者黑”,是从整体的社会现象
  来观察问题的。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近墨者必黑。“近墨者未必黑”则是从个体的思想表现来看的,就个体说,人们都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近墨者未必黑。写作本题,只有这样能从同中看出异,进行辨析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如果看不出这同中之异.立论就很难妥当了。
  3.分析原因.思考推断结果
  人们阐述一种主张的是非,要讲清“为什么”才能使人信服;评价一种事物的好坏,要讲清“为什么”才能让人首肯。要回答这“为什么”,从根本上说,都要分析原因推想结果,揭示事物问的因果联系。因此.可以说,因果关系是事物之问最普遍的联系,是写作议论文必然要用到的。比如“小姑娘与玫瑰园”的材料,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联系实际,展开议论。有一个考生阐述的观点是“不要求全责备”,全篇就是用“分析原因,推想结果”来写的。他先“析因”:“大千世界,十全十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所以只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不能求全责备”。然后再“推果”:首先,用“求全责备”的眼光看人,就会压抑人才,埋没人才,只有采取“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方针,才能使“智者尽其谋,仁者播其惠,勇者竭其力”,大有利于祖国走向繁荣富强之路;其次.用“求全责备”的眼光看改革开放政策,就会“不理解”,甚至会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只有用辩证的方法才能正确对待“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现象,确信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惟一道路;再次,用“求全责备”的眼光看我国的社会现状,往往会因我们的暂时落后而怨声载道,甚至会产生“崇洋”的思想,只有辩证地看我们的国家,才会看到她的优势,她的进步,她的光明前途,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决心为她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才智。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篇作文的论证并不复杂,但却很有力,因为作者恰当地运用了推因论果的方法。
  4.分析事理,思考引出观点
  从具体的材料中引申、概括出一种事理、一种主张,是一个认识的过程,是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一种认识的飞跃。供材料作文运用的就是这种能力。供材料发感想的议论文,都要根据给定的材料发表“感想”,这“感想”就是用这种方法从材料中引申、概括出来的一种事理,一种主张。所以,要想写好供材料议论文,首先得完成这种认识上的飞跃。“感”由“读”而来,要发感就得认真审读给定的材料,这是不言自明的。怎样完成由“读”到“感”这样一个“想”的过程呢?首先要“想”材料的主旨,材料的实质。1998年让孩子吃名牌、用名牌、穿名牌、玩名牌的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儿童教育”的重要;两个画家的材料。主旨强调的是“付出劳动才能有收获”的道理;敲女神门的故事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坚持才能成功”的道理:诺贝尔获奖者一席话的材料,主旨强调的是“人品道德对成功”的重要性。主旨想清了,文章才能写好。如果能把材料的主旨作为“母题”,就“感想”再进一步“生发”开去,派生出许多“子题”来,那就能使认识进一步发展了。比如.由《画蛋》的主旨“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的重要”为母题,生发出“学习贵在苦练”、“天才就是苦功”、“伟大寓于平凡”、“看着容易做起来难”、“基本功是终身功”等一系列子题来.那么可论的道理就丰富了。由此看来,同一个材料可引申的角度确实不少,有了这种从不同角度引申事理的能力,写供材料作文就不会产生无话可说的困难了,立论就有可能做到新颖而深刻了。但这里有一条界限:不管怎样引申,所引发的事理、观点都必须是材料中原本所固有的,是言之有据的,也就是说,所引申之“由”必须本己蕴含于材料之中。否则就是牵强附会了。必然造成跑题的恶果。
  (二)掌握辩证分析的十种方法,才能会分析思考
  所谓善于进行辩证地分析,就是在认识问题时,从客观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现成的理论出发;就是运用矛盾思维,一分为二地全面地看待事物,而不片面化表面化;就是用发展的眼光。历史地看待事物,而不绝对化静止化;就是用联系的观点去看待事物.而不孤立化简单化。怎样进行辩证的分析呢?下面从十个方面举例加以说明。
  1.学会全面分析或反向求异分析
  即能够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全面地去看待事物:要既能从正面想到反面.也能从反面想到正面:既能看到矛盾中的统一,又能看到统一中的矛盾;既看到主次矛盾的差异.又看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既看到主流,又看到支流;既能看到整体。也能看到部分。这样,才能懂得祸福相倚,泰山不让泥土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这些道理.才能打破思维的僵局,使人茅塞顿开,思如泉涌。不但能使议论全面深刻,免得以偏概全、喧宾夺主。而且常能使人别出心裁,另辟蹊径,写出有新意、有深度、有力度的文章来,从而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产生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决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教条主义、形而上学、削足适履皆不可取。
  【示例】鲁人徙越的寓言
  有个鲁国人很会编草鞋.他的妻子善于织绢。夫妻俩打算搬到越国去住。有人劝阻他说:“搬到越国去,你的处境会更加困窘的。”鲁国人问道:“为什么呢?”那人解释说:“鞋是供人穿用的,可是越国人赤脚走路:绢是供做帽子用的,可是越国人披散着头发。凭着你的所长,搬到你的长处根本无法施展的国家去.却想要不处于困境。可能办得到吗?”
  【分析】由这个材料我们当然可以引出这样的道理:凡事应先作调查研究,不打无准备之仗,因地制宜,才能成功:决定问题不能盲目行动,必须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做什么事都要扬长避短,方能百战百胜。但是也可以反向求异思维:正因为那里不穿鞋不戴帽子,这也是一种优势,可以开拓新的广阔市场领域.可以大有作为。其他像见风使舵、论狂妄、说嫉妒、论东施效颦、蚂蚁爬石像、毛毛虫饿死、谈黔驴技穷、失败是成功之母、开卷有益、知足常乐、谈学习负担、说“傻”、谈蜡烛精神、论发牢骚等文题,若能从相反的方向进行全面分析,就可写出新颖、全面、深刻的好文章。还有,像瞎子摸象、塞翁失马、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坐井观天、物极必反等成语都包含着反向求异思维的认识在内。
  2.学会对事物的主要矛盾方面进行分析
  事物的主要矛盾方面决定了事物的性质,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方面,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论清事物的道理.才能揭示出事物深含的普遍规律,才能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才能懂得偶然与必然之间的关系。而体现主要矛盾的事物,就是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事物。所以,写文章、论问题,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要以最有普遍性、代表性、典型性的事物作论据,才能抓住本质,使议论透彻、深刻,有说服力。
  【示例一】猱取虎脑的故事
  有一种猿叫猱,身体敏捷,善于攀援,并长有锐利的爪子。老虎头皮发痒时,常常让猱给搔痒痒。天长日久,虎的头颅渐渐被搔成个洞。但虎却并不知道,只是当时觉得特别舒服。猱还悄悄地把虎的脑浆掏出来吃.吃剩下的还送给老虎吃。老虎认为猱对自己非常忠诚,也就越发喜爱亲近它。慢慢地,老虎的脑浆被掏空了,疼痛发作。这才想起要捕捉猱。但猱早已跑到高高的树上躲避起来。虎痛得乱跳叫,死掉了。
  【分析】这个材料告诉人们: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不能被表象所迷惑,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要善于辨忠奸分好坏。其他像谈“刻苦”、柳宗元的“哀溺”喻,由“兄弟争雁”的故事所想到的,哑巴卖刀的启示、祥林嫂的笑意、玫瑰花与刺的联想、养猫、捕鼠与吃鸡、宝钢的下马与上马、谈商店取洋名、首先要做“马”、幻想比知识更重要、论虚张声势等这类命题.要想立意准确。写得透彻、深刻、有说服力,都需要抓住文题的主要矛盾,进行本质性的分析.才能确立正确的主题.写好文章。偶然性与必然性.机遇与能力之间。也是一种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必然是由事物的内在矛盾决定的,不可避免的,一定要出现的趋势;偶然是由事物的外部条件所决定的,它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或延缓作用。必然是偶然的基础,而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二者同时存在,不可分割。机遇时时有,能否落到你头上,那就看你有否本领了。
  【示例二】错过的不仅是机会
  有人抱怨.为什么那个著名的苹果不是掉在自己的头上?那只藏着“老子珠”的巨贝怎么就不产在自己常去游泳的海湾?英俊的我为何总没能像拿破仑那样碰上约瑟芬?其实。造物主也曾照样给你掉下一个苹果,结果你把它吃掉了;也曾在你闲逛时将硕大无朋的卡里南钻石偷偷放在你的脚边.将你绊倒,可你爬起后,怒气冲天地把它一脚踢下阴沟;也有意让你做拿破仑,只是也像对待他一样先将你抓进监狱,撤掉将军官职,赶出军队.然后将你身无分文地抛到塞纳河边。就在约瑟芬驾着马车匆匆赶到河边时,远远地听到“扑通”一声.你投河自尽了。
  【分析】这个笑话告诉人们:一个人如果没有预备下能力本领,机会到来的时候,命运也不会照顾你。其他像:机会偏爱有准备的大脑、听其言观其行、华而不实、口蜜腹剑、色厉内荏、黔驴之技、买椟还珠、守株待兔、牝牡骊黄、鱼目混珠等很多成语与格言,都是必然与偶然关系的体现,都包含着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3.抓住事物的特殊性进行分析
  人们认识事物不能不注意其普遍性的一面,这是主要的,但也不能忘记其特殊性的方面。因为如果只注意事物的普遍性而不掌握其特殊性,就不能认识任何具体的事物,论证时就会生搬硬套基本原理,而造成疏漏、错误甚或闹出笑话。所以,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时,既要注意共性,也要注意个性,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示例】过河驴子的故事
  一头驴驮着一袋盐过河.不小心跌倒了,等它站起来.感到背上的盐变轻了。又一天它驮着一袋棉花过河,它故意跌倒在河中,结果再也没站起来,淹死了。
  【分析】十分清楚,这个故事中驴子的死,就是因为它不懂得对事物进行特殊性的分析,才被淹死的。再如:“量体裁衣”的故事中,那个裁缝之所以能做出“稳称身”的衣服,就是因为他懂得对事物进行特殊性的分析,知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道理。苏东坡妄改王安石菊花诗(西风昨夜过园林)的笑话,就是忽略了事物的特殊性造成的。《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安居平五路”,就是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成功的典范。其他像对症下药的故事、从两只老虎的命运想到的、缘木亦可求鱼这类文题,如不做特殊性分析,就不能把握其特性,就不能引发出正确的立意,就不能讲清道理。
  4.正确分析事物数量和质量间的关系
  认识事物时.把握决定事物性质的数量和质量界限是很重要的。数量和质量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偏向哪一边都要出问题。没有一定的数量就没有一定的质量。而数量过了头也会失去质量。反过来说,没有质量,数量也毫无价值。在一般情况下,质量占主导方面,但在特定条件下,数量也可能成为主要方面,这就要具体分析,把握好质、量变化的“度”,即临界点、火候、分寸。
  【示例】吃熊肝的启示
  1956年.探险队在北极打死一只北极熊.大家高兴地围在一起品尝别有风味的熊肝,谁知不一会儿,一个个东倒西歪。头晕腹泻,像得了重病。后来人们才弄清,熊肝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如果一次吃得过多.不但对人没益处.反而会引起维生素A中毒。
  【分析】这个材料提示人们:要懂得量变与质变的道理,做事都要把握恰当的度,否则,过犹不及,是不能正确处理事物的。毛泽东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军事理论.就是正确把握好数量与质量间的辩证关系.灵活运用集中与分散.从而取得胜利典范。其他像:“秃头论证”理论、木炭与炸药、采花与酿蜜、练习与题海、两个画家的启示、偶烛施明、李对珍写《本草纲目》等文题,要想立意准确,写得好。就要善于对事物进行数量和质量的辩证分析.才能讲出道理,写得深刻。鸦片大量吸食是毒药,适量使用可治病。事物都有个“度”的把握问题。生活中许多熟语,比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涓涓之水汇成江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都包含着量变到质变的道理。
  5.学会对事物进行多方面多角度观察思考
  世间的事物不是孤立的.不但与其他同类或异类的事物有联系,而就事物本身看,也是多面的、立体的、内涵丰富的。如能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就可以找到不同的对应关系及联系方式,就可以引出不同的认识和结论。这样,写起文章来,不仅能免除议论的空泛与单薄,而且能写出新意。一个人如能打破思维定势。善于进行这种分析,就可以使议论丰富而不落俗套。
  【示例】换种方式就能成功
  由于讨债单太多,又都千篇一律叫付钱,不知先付给谁好,经理看一眼,总是说:“看着办吧。”有一次.收到一张巴西传真来的账单,除了列明货物及价格、金额外,大面积的空白处写着一个大大的“SOS”(救救我)!旁边还画了个大头像,头像正在滴泪。这张不同寻常的账单一下引起经理的重视,看了便说:“人家都流泪了,以最快方式付给他吧!”其实这个讨债人未必真在流泪,他把“还我钱”换成个小幽默.便成功了。不少人做事碰壁,就在于不懂得换一种更能让人接受的方式。
  【分析】这就告诉人们,要学会多角度地思考,方能出奇制胜,解决问题,破除定势思维方能带来成功。其他像:由滥竽充数所想到的、“东施效颦”的启示、小马要过河的启示、砖的联想、0的断想一类的文题.每个都可以从十个以上的方面或角度,写出多篇文章,并且能做到有新意,不重复。
  6.学会对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多层次的分析
  因果关系是事物问最重要的关系.在认识事物分析道理时,如能多问几个为什么,再问几个主要为什么,再问几个为什么的为什么,就能够探究出事物间深层的因果关系,分清主因次因、内因外因,找出因果间的联系和转化条件,就能使认识逐层深入,使论证深透严密,使结论正确有力。正确认识事物的因果关系.才能正确看待环境条件与主观努力,有利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困难.争取成功。
  【示例一】抹香鲸粪与龙涎香
  抹香鲸粪本是抹香鲸胃里的一种病态分泌物,刚从体内取出时有一股呛人的难闻气味,然而当人们将它进行洗涤、烘干等加工之后,就变成了世界驰名的龙涎香。
  【分析】这个材料告诉人们:事物的内因是起决定作用的。虽然制成龙涎香需要运用科学知识,使其转化.科学知识决不能使牛粪变成龙涎香,就是因为牛粪不具备成为龙涎香的内因。
  【示例二】卡文迪许实验室
  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是世界第一个基础学科的集体研究机构,有17个诺贝尔奖的获奖者从其中走出。而有才华的奥尔科夫斯基一生有很多创造,但大都重复别人的发现,就是因为他在偏僻的中学里搞科研,什么都缺乏。如果他在卡文迪许实验室,可能早已登上诺贝尔领奖台。
  【分析】这个材料告诉人们:在内因具备的情况下,外因在一定时候也起决定作用,机遇和一定的条件对成才也是不可少的。其他像:李四光能建立“构造体系”、奋斗是成功之父、刻苦是天才的砺石、屈辱是奋起的强心剂、人口与经济发展、屈原能唱出《离骚》、司马迁写出《史记》等这类命题,都深含着内外因关系的道理,如果不进行逐层因果分析.不分析内外因的关系,不弄清环境、机遇的相对作用,是不能说清楚也是不可能写得深透而服人的。许多成语,如:孟母三迁、一傅众咻、冀枭凤鸣、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等,也都要从内外因进行分析才能论透。
  7.要善于找到事物间的联系
  世间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和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进行议论时,如能抓住这种联系.展开联想和类比,进行深入的横向求异分析,就可将上天下地,古今中外,伟大平凡。理想现实等一些似乎无关的事物沟通起来,就能将人们的思维之船,从狭窄的港湾引向广阔的海洋,就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议人所未议,就能开辟广阔的思路,产生崭新的认识,就能写出观点新颖、内容充实的文章。
  【示例一】预见打世界大战的故事
  二战前夕,德国大量购进婆罗洲的石油,引起化学家的疑惑。经化验其石油含有大量的芳香烃,这是生产炸药的不可少的原料。他们断定这是德国人要打世界大战的一个预兆。
  【分析】这个材料可以启迪人们:要善于进行联系分析,认识事物时,要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示例二】《荷花》诗
  翠盖红妆泡露艳,花之君子水之仙。共夸不受污泥染。没有污泥哪有莲.
  【分析】这首诗告诉人们: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看到这种联系,才能真正认识事物间的关系。其他如:第七张饼的故事、《威尼斯商人》中的官司、胡耀邦的“开窗户安纱窗”的比喻、“威尔逊云雾室和格拉塞的气泡室”的故事,也体现着事物间的横向联系关系,善于运用横向联系分析。才能写出新颖精妙、发人深思的文章。不少成语,如:一孔之见;唇亡齿寒;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一羽示风向,一草示水流;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牵一发而动全身等,都包含着事物间联系的道理。
  8.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世间的事物没有一成不变的,都处在不停地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当中,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就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对事物进行历史的分析,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这样,在论证道理时,才能打破传统的观念,打破顶峰的框框,使认识不断地深入、发展、前进,才能论清道理。
  【示例一】箕予悲象箸的故事
  商纣王用象牙筷子吃饭,大臣箕子见状十分担忧。他认为,用上象牙筷子,就必须用犀角与美玉的杯盘配套;而这样高级的器皿就不能盛普通饮食,必装珍禽异兽;吃上了山珍海味.就不能穿布衣短衫,必须有锦绣绸缎;接着,又得有华屋大厦。这样下去难道不是很危险吗?然而。纣王根本不听进谏,又建起了酒池肉林,设了炮烙之刑,终至灭国亡身。箕子能从纣王用象牙筷子这件小事预见到殷商的灭亡,就是用发展的眼光,进行了纵向历史分析的结果。
  【分析】这个材料告诉人们:要善于见微知著、学会发展地看问题,提醒人们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私欲决不可长,玩物必丧志。
  【示例二】凶杀案与投资
  珠海1992年发生一起团伙凶杀案,6名歹徒闯进东鑫制药有限公司枪杀了5名职员。市长亲自拍板悬赏50万元奖励提供线索的有功者。外商闻知这一举措,反而认为珠海有安定感,纷纷来珠海投资。这就是因为他们用发展的眼光,进行了纵向历史分析的结果。
  【分析】这个材料提示人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见微知著,才能有预见性。
  其他像:揭短与护短、出国热与海归潮、五四精神与振兴中华、人多力量大吗、谈不以一掩大德这类文题,只有用纵向历史的分析,才能写得透彻深刻。不少成语,如月满则亏、刻舟求剑、树欲静而风不止等,都告诉人们,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点上。
  9.善于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有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才能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人们要改造世界,就要认识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主观与客观相结合,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取得成功。写文章只有实事求是,着眼于对事物客观规律的分析,才能讲清道理。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也是因为它符合客观规律,代表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所以新陈代谢,推陈出新是必然的。相反,机械论、宿命论把人视为规律的奴隶,消极等待,便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主义,冒险蛮干.不讲科学,不顾实际,违背规律,就必遭惩罚。要论清这些问题,不分析客观事物的规律是不可能的。
  【示例一】杜荀鹤的《小松》诗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分析】这首小诗启迪人们:新生事物是前途无量的,不可轻视新生事物,应善于及早地发现并扶植新生事物。
  【示例二】放手的爱
  一个好心人看到一只蝴蝶在茧里挣扎着要出来,很想帮忙,就轻轻地把茧上的丝拉开一个口。蝴蝶出来了,扑着翅膀,却不能飞。这位好心人没有懂得只有通过生的挣扎,翅膀才硬得能飞。这只蝴蝶只能短命地呆在地上,从不知自由的滋味,没有真正生活过。
  【分析】这个材料提示人们:不能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拔苗助长不可取,成长要经历磨难。
  【示例三.】鱼要离开大海
  一条鱼.生活在大海里。总感到没有意思,一心想找个机会离开大海。一天,它被渔夫打捞了上来,高兴得在网里摇头摆尾:“这回可好了!我总算逃出了苦海,可以自由呼吸了。”越想越乐,乐得直蹦高……结局可想而知。
  【分析】这个材料提示人们: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性,不能脱离自己生存的环境。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就要受到惩罚。其他像:第五次围剿的失败、大跃进的教训、庖丁解牛的启示、从“最初的火车没有马车快”说起、胡服骑射赞、敢为天下先等文题,都要从分析事物的客观规律人手发议。其他如:拔苗助长、抱薪救火、齐景公弃车步走等故事,都是违背客观规律的生动例子。
  10.要善于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认识的产生、发展与验证都离不开实践。然而实践只有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所以必须将二者相结合。办事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重视经验,又不惟经验论,才能取得成功。写文章,不少时候都需要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进行分析.才能把道理讲透。
  【示例一】虞庆为屋的故事
  虞庆新建成了一座房子。他对工匠说:“这房子太高了。”工匠解释说:“因为这是新房子,涂料湿,椽子又新,等到涂料于了,椽子也干了,房子就不高了。”虞庆固执地坚持说:“不是这样。现在涂料湿,就重.椽子湿就弯曲,等到涂料、椽子都干燥后,房子一定比原来高,所以应该先让房子低些。日久天长.涂料和椽子都干燥了,涂料干就轻,椽子干就直,房子自然就高了。”工匠讲不过他,便按照他的意思去做,结果房子很快就坏了。
  【分析】这个材料提示人们:空头理论不符合实际必遭失败。教条主义害人害己,实践才能出真知。
  【示例二】葡萄发霉的故事
  一名葡萄园主不慎错过采摘时机,大量葡萄在藤上干瘪甚至生霉了。园主舍不得把葡萄丢掉,没想到意外地酿制出极品甜白酒来。第二年他又如法炮制。大雨过后任葡萄发霉。结果酿的酒全坏了。原来第一次由于温度和湿度适宜.干瘪的葡萄生的是一种特殊的“贵族霉”,只有这种霉菌才能使葡萄酒
  产生独特的香味。
  【分析】这个材料提示人们:偶然中含有必然。要善于研究和总结经验,上升到理论。机械地照搬从前(或他人)的经验.有时会适得其反。其他像:公园最佳路径设计、吃一堑长一智、摸着石头过河等都体现了实践与理论的关系。而戴嵩画牛的笑话,就是因缺乏实践造成的。
  以上这些分析的方法,就一个文题来说。可用一种,也可同时用几种,要根据具体文题而定。
  (三)培养联想与想像的能力,让真情感人
  有人说,拿到题目后,我没有东西可分析,分析不出来什么,这是怎么回事?原因是,你不明白,要进行上述辩证分析.有一种能力是绝对不可缺少的,那就是联想与想像的能力。想像联想是创造的起点,是开发智慧的利器,是聪明程度的体现,是思维能力的反映,只有会联想和想像,才会多向求异,才有创造性思维,才能写出新颖、深刻的妙文。比如幼儿园的绘画班、看谁画的羊多、怎样填满房子、发现的目光、雪化了是什么等等故事,都说明了想像与联想的重要。
  1.什么是联想与想像?
  联想,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另一事物。提到“春风”,会想到“花开”;看到“花朵”,会想到儿童;议论尊师,会想到爱生;面对今天的发展,会想到过去的落后;说到卫星,会想到飞船,等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相关”“因果”“相似”“对比”“相近”联想。进行联想.要找到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关联,即具体的“联想点”,这种关联我们把它形象地称为“联想的桥梁”。写作不但要善于联想.更要善于准确把握联想点,才能为作文打开思路,联想时需要注意的是,联想物与本体必须是两个事物,不能是同一事物。否则,不可能构成联想。同时,作为联想的两个事物之间确实得有关联处,如果两个事物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那么这种联想就是牵强附会的,只能给人矫揉造作之感。例如:从“绿”联想到黑板,虽然东绕西绕也能找到二者之间的联系,但已难以给人深刻的启迪和美的感受。写作时进行联想构思,一开始就要正确判断自己的“联想”究竟是不是真正的联想。否则就可能徒劳无功。
  2.有好的联想定位,才有好的立意构思
  联想与想像的丰富多样性,可以让我们通过联想与想像,产生多种多样的立意,这样,就为选择一个好的立意打下了基础。大家知道,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联想产生多种立意.但在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中,只能有一个立意。所以。对各种联想与想像需要进行选择,这就叫联想的定位。前面已经提过.联想与想像要既能“放开”,又能“收束”,这关系到立意是否集中、明确的问题。立意首先要集中、明确。同时还应有现实针对性,有一定的深度,并且自己能够把握。怎样才能有好的联想定位呢?可照下面三步去做:第一步:“四面八方地想”,解决“怎样想”、“想什么”的问题。我国著名的美学理论家朱光潜先生说:“在定了题目之后,我取一张字条摆在面前,抱着那题目四方八面地想,想时全凭心理学家所谓‘自由联想’,不拘大小,不问次序,想得一点意思,就用三五字的小标题写在纸上,如此一直想下去,一直记下去,到所能想到的意思都记下来为止。”在这一步骤中.应注意:首先是从形象人手,抓准联想物的主要特点。其次是要由此及彼,从近到远,由实到虚。或从词的基本义想到引申义、比喻义等。最后是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去想。变换角度。这是达到联想丰富的重要途径,第二步:合理筛选,解决“找到筛选角度”、“决定想写什么”的问题。
  在这一步骤,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选“好写的”。所谓好写的,并不是指浅显的,而是指易于联系现实且易于发挥的。
  二是选“新颖的”。想别人之未料,言别人之未发,出奇制胜。
  三是选“深刻的”。即能够深入挖掘,能够表现深刻思想内涵的。
  四是选“能把握的”。即自己认识透彻,熟悉,有东西可写的。
  这些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择优,例如自己觉得写“球门”可能更好,可能出奇制胜,能表现深刻的思想内涵,那就选择“球门”来写。避免流俗,不要为难自己。在以上这两个步骤中,要注意避免以下问题:一不要以偏概全:二不要牵强附会。第三步:正确立意,解决“怎样落实”、“定下主题”的问题。这一步实际上已到了构思阶段中摘取联想的果实的时候了。这一步很重要,前面的联想仅仅是创设了立意的条件,只有进一步完成正确立意的任务,联想才算落到了实处。在立意阶段,要注意现实性、针对性、具体性、深刻性。前面的工作已经为此打下了基础,只要我们进一步强化这些意识就可以了。
  【示例】《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假如我掌握了记忆移植术,我想我会在日本民族的身上第一个进行我的移植术。提起日本,除了联想起“一衣带水”这个词,除了联想起这个民族的团结与顽强,更多的.是那五十年前痛苦的回忆;更多的,是五十年后这个民族执迷不悟所引发的愤怒。如果我是这名医生.我要做的,是将那百万惨死在屠刀下的中国人的痛苦记忆,移植给每一个抱定“军国主义”的日本人:是将今天对日本的不诚实与不坦荡表示愤怒的中国人的记忆移植给那些仍在“靖国神社”为战犯招魂的人。我要用亿万中国人民的正义与这些日本人头脑中的邪恶进行斗争。我要用历史的真实与无奈去涤净那些仍深藏在日本人心中的龌龊的污点。我相信,正义终归是要战胜邪恶的.文明终归是会取代野蛮的。如果这次手术是成功的,如果日本民族表示了真诚的歉意.如果中日真正成为经济与道义上的“友邦”,此时,我会更加深入地推行我的记忆移植术。我要将世界范围内和平的呼声移植给那些推行“大棒”外交的美国官员:我要把南斯拉夫人民对战争的恐惧与对和平的向往移植给那些操纵北约炸弹的人们:我要将真正的民族团结与国家平等的观念移植给身居美利坚的白人,当然,我不会忘了移植一些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给克林顿,毕竟,只有真正道德的人才配领导一个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等这一切做完,等人们都爱好和平,向往平等之后,等世界的矛盾、战争、冲突一一化解之后,我仍要继续我的记忆移植。我会把最美好的回忆移植给那些饱经磨难的人;我会把最天真、最幸福的记忆移植给那些在硝烟中成长的孩子;我会把最真挚的亲情移植给那些形如猫与老鼠的父子:我会把最诚恳的友谊移植给那些发生口角的朋友;我也会把最幸福的爱情移植给那些即将分手的恋人……之后。我将收起手术刀,环游世界,把一个博爱、温暖、和平的美好印象留在自己的记忆中,然后,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的每一个转角。
  【分析】作者运用联想构思,紧扣社会现实的热点,艺术地批判了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不思悔改和美国的“大棒”政策,从而教育人们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建设自己的国家。主题鲜明、深刻,具有重大社会意义。

第三节 选材
  在立意明确、思想健康并定下了明确的中心之后,要想写出精彩的文章,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还必须有充实的材料将其展示出来。如果说中心是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血肉丰满,灵魂才显精神。要使文章材料精当有用、内容充实饱满,必须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论点是需要论据来支撑的。再好再健康的立意,再正确再鲜明的论点,如果没有充实的材料去支撑也会显得瘦骨嶙峋,缺乏说服力,站不住脚。当然,材料虽多,如果筛选不精,使用不当,也谈不上内容丰富材料充实。所以要想使材料充实,还必须根据中心主旨,鉴别精选材料,对材料进行整理加工。所谓加工,是根据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鉴别、挑选、改造,使之成为能用以证明论点的论据。对于论据的选择,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求有用、精当而充实。
  (一)论据要充足全面,确凿可靠
  所谓论据充足全面,就是既要摆事实、讲道理,也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论点进行论证。当然,必须保证确凿可靠.经得起推敲和验证。小材料作文题的作答中涉及论据的主要问题是:罗列事实有余,分析说理不足。即过多注意“事实”的论据,而忽视了“理论”论据。这是在应试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应引起考生注意。
  (二)论据材料要与中心观点一致
  中心观点是从现实生活的材料中提炼出来的,因而也必须通过生活的材料来证明。这里的核心问题是:论据要能很好地为观点服务,能充分证明论点,因此,只有根据论点来选取论据材料,才能确保材料与中心观点的高度统一。 (三)材料要有典型性、代表性
  在作答小材料作文题时,一定要选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材料,不能是偶然的个别现象,不能芝麻、西瓜一把抓。典型材料思想容量较大,最能说明问题,最有意义。典型材料不一定是重大题材,也不一定是完整成型的,也可以通过加工和提炼获得。
  (四)材料要尽量新颖、多样
  要尽量选用多样、新颖的材料,才能生动活泼.有吸引力。
  所谓多样,是指论据不能单一、单薄,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证。有的考生论证时虽然也列举了三五个论据,但都是同一个类型,不可取。所以选取论据要注意材料的类型,即要选用不同侧面的材料。所谓新颖,可以是前所未有的材料,也可以是以前已有但采取了新的观察角度的材料。
  (五)材料要巧妙运用
  要善于运用材料,这里的“巧”,主要是指找准使用材料的角度,决定材料的轻重、主次、详略和感情色彩。再好的材料,如果使用不当,也不能发挥其表现主题的作用。同一个材料往往有不同的侧面,可说明不同的问题,使用时一定要注意找到与中心一致的角度,必须尽量把材料与中心扭到一起,使之密切相关。最后.还要学会对材料进行必要的加工,能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把复杂的材料加工成简单的材料.或把简单的材料展开为复杂的材料,把零散的材料组成完整的材料,把与中心有出入的材料改造为与中心完全一致的材料。但要注意,在人民警察录用考试中,作答小材料作文题时,材料的叙述一定要概括简练,力避繁复啰嗦。
  文章内容充实与否,与论述层面多寡有关。所以,要想内容充实,需要将论述分出层面,扩大取材范围。
   (一)列出分论点
  单就一个概括的立意与孤立的中心是写不出几句话的。要想文章写的内容丰富材料充实,必须对立意与中心进行全面而准确的展开。所谓展开,就是将概括的立意与中心尽量分出具体的不同的方面与多个层次.然后从这不同的方面和多个层次去表现立意与中心,自然就会引发多方面的材料,那么,文章材料的充实就不难实现了。
  (二)懂得展开中心的方法
  展开立意与中心的方法有很多。就作答人民警察录用考试中的小材料作文题而言,基本方法就是“类、因、法、果”四问法。即针对立意与中心提出以下四问:一问“是什么”,解决类别、性质的问题;二问“为什么”,解决原因、目的的问题;三问“怎么样”,解决方法、途径的问题;四问“会如何”,解决结果、效能的问题。一篇文章,如果针对立意与中心能从这四方面提出问题去写,一定能做到内容丰富材料充实。当然,文题不同,立意与中心各异,写作起来,这四问并不是等同的,应根据具体的文题特点,来决定其议论的重点在某个或某几个方面,其余方面做辅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无图版|110BBS ( 豫ICP备2020034528号 )

GMT+8, 2025-1-12 17:18 , Processed in 0.13806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