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BBS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卓美眼科专家帮你顺利入警
查看: 1050|回复: 0
收起左侧

[热点时评] 时政热点:反家暴也需要“精神扶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3 20: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110BBS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2017年时政热点:反家暴也需要“精神扶贫”,近日,全国首个家庭暴力求助网“中国反家庭暴力求助网”上线启动。

自去年3月1日《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实施以来,各地在公权力干预家暴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家暴违法,但有效预防和制止家暴仍很困难。最近还有杭州女高管被练散打的老公家暴10年、某电竞选手在直播中殴打女友等新闻曝出。
媒体曾报道,南京市妇联综合分析近几年来的家暴案件发现,家暴与学历、职业、收入都没有关系。一些施暴者文化素质、知识水平较高,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职业有医生、教师、企业老总等。可见,光靠普法并不能彻底管住施暴者的行为。
帮助受害者也非易事。与其他违法犯罪行为相比,反家暴常常遇到受害者不愿配合的情况,这些受害者未必不懂法,只是情感上难以决断,心理上存在侥幸和各种顾虑,有时几乎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国家在实施扶贫的过程中,一些贫困户缺乏脱贫的志气和意愿,扶贫干部没有放弃他们,而是耐心做工作,“精神扶贫”和经济扶贫两手抓。帮扶不愿反抗或逃离的家暴受害者,也当如此。
许多贫困户“不愿”脱贫,并非出于安贫乐道,而是不相信政府扶贫的决心。部分家暴受害者“不愿”反抗,也是同样的道理。在反家暴法实施以前,一些地方的家暴案件基本没人管,有的受害者找过妇联,报过警,申请过人身安全保护令,但遭受的暴力并未终止,甚至变本加厉。这些经历很可能导致他们对反家暴失去信心,他们所需要的“精神扶贫”,就是通过真实给力的维权案例来重拾信心,再次鼓起反抗家暴的勇气。
家庭暴力反映出施暴者和受害者之间的权力控制关系,施暴者的目的在于控制对方,长期处于精神高压环境下,部分受害者可能成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他们也需要“精神扶贫”来认清自己真正的处境,明白这是一种病态,从而产生自救的意愿。
除了受害者,家暴的施暴者以及某些观念陈旧的“娘家人”也需要来自公权力、社会组织和舆论的“精神扶贫”。不少施暴者有心理问题需要纠偏,这且不必提;一些本应为家暴受害者提供庇护的地方妇联、公安法院相关人员,如果对家暴认知不清,着实贻害不浅。去年以来,不同地方反家暴法的落实程度差异很大,有的县市至今未发出过人身安全保护令,究其原因,除了家暴受害者不去告,也与地方执法不给力有关。此前,上海市妇联官微发微博呼吁妻子用“拥抱”回应丈夫的家暴,引来批评如潮,足证有些机构、个人在相关问题上仍需补课。
家暴带来的伤害不仅停留于个人和家庭。从心理科学角度来说,一个人如果成长于家暴环境,长大后极有可能成为施暴者。说家暴是社会公害也不为过。这一社会公害又不仅是法律问题,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等原因,如妇女权益保障不足、女性角色认知矮化等,因此,反家暴也将是一项牵涉甚广的长期工程。
在反家暴的过程中,既需要执法部门和新闻媒体加强普法宣传,更离不开各部门有效运用反家暴法,通过积极探索,弥补当前反家暴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明晰、不完善之处,如一些省市建立了“家庭暴力告诫制度”,据悉收效良好。
惟愿反家暴真正成为社会共识,让施暴者有顾忌,受害者主动维权,执法部门行动及时有力,反家暴工作也能从事后弥补转向事前预防,而家暴概念从显性的肉体伤害扩大到隐性的精神伤害,也不会沦为一句空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无图版|110BBS ( 豫ICP备2020034528号 )

GMT+8, 2024-11-21 20:52 , Processed in 0.18524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