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BBS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卓美眼科专家帮你顺利入警
查看: 1216|回复: 0
收起左侧

《公务员录用体检操作手册(试行)》 看后我晕倒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22 23: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110BBS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第1篇  录用体检组织工作
1  总则
1.1  为保障新录用公务员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特编制《公务员录用体检操作手册(试行)》(以下简称《手册》)。
1.2  本《手册》适用于各级机关录用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的体检工作。
1.3  录用对身体条件有特殊要求的职位的公务员,其体检项目和标准由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另行规定。
2  体检工作要求
2.1  公务员录用体检工作应在设区的市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进行,非指定医疗机构作出的体检结论无效。
2.2  各指定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制定合理的工作流程,选拔原则性强、思想作风好、业务精湛的医务人员组成体检组,由医疗机构主管领导担任组长,负责实施体检。
2.3  体检组的医务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正确掌握体检操作规程、体检标准和检查内容,做到统一标准、统一方法、统一要求。未经过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不得安排上岗。
2.4  体检必须按规定项目进行,不得随意增减。主检医生认为需要做进一步检查方能作出判断的,由招录机关安排考生按有关规定进行检查。
2.5  主检医生须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负责作出考生是否合格的体检结论。遇有疑难问题应组织会诊,做到合格有理,淘汰有据。
2.6  体检组的医务人员要奉公守法,严格遵守体检纪律和体检操作规程,确保描述清楚、结论真实,避免错检、漏检。
3  体检工作程序
3.1  体检由设区的市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组织。也可以根据需要,委托招录机关或者县级公务员主管部门组织。体检组织工作应由专人负责。
3.2  体检前应请考生逐项如实填写《公务员录用体检表》中要求由考生本人填写的有关内容。
3.3  体检时医务人员要核对考生身份,若有不符,应立即报告,并按有关规定处理。
3.4  应组织考生按规定的体检项目依次进行检查,不得漏项、漏检。体检组的医务人员要如实记录检查结果,不得随意涂改。单项淘汰必须经过主检医生审定并签字。
3.5  体检完毕,由主检医生负责对各科体检结果及各科医生意见进行汇总审核,综合判定,并根据体检标准作出是否合格的体检结论,签名后加盖体检医疗机构公章。
3.6  体检表应由招录机关统一管理,并由招录机关通知考生体检结果。招录机关应对考生的体检结果保密。
3.7  招录机关或者体检对象对体检结果有疑问的,可以进行复检。复检要求应在接到体检结论通知之日起7日内提出,复检只能进行一次,体检结果以复检结论为准。
4  工作纪律与责任
4.1  各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招录机关、卫生行政部门以及承担体检任务的医疗机构,均应按照《标准》及本《手册》所规定的要求、程序、体检项目和标准实施体检工作。对于未按规定实施体检工作的,应及时予以纠正,由此发生的费用由违规部门承担。
4.2  对隐瞒病史或弄虚作假的考生,不予录用或取消录用资格。
4.3  对于体检中违反操作规程、弄虚作假、循私舞弊、渎职失职的工作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4.4  体检组的医务人员与考生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应当回避的情形的,要实行回避,否则其体检结果视为无效。
第2篇  体检项目及操作规程
公务员录用体检包括以下各科常规检查项目。体检中如果发现阳性或可疑阳性体征不能确定疾病性质需要进一步检查确诊的,可由主检医生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其他辅助检查项目,以便明确诊断并作出是否合格的体检结论。
1  临床检查
1.1  一般检查
1.1.1  人体测量
1)身高:受检者脱鞋,立正姿势站于身高计平板上,枕部、臀部、足跟三点紧靠标尺,头正,两眼平视,身高计水平尺紧贴头顶,以厘米(cm)为单位记录。
2)体重:检查前应将体重计校正到零点,受检者应脱去上衣外套(留衬衣),自然平稳地站立于体重计踏板中央,防止摇晃或施压,以公斤(kg)为单位记录。
1.1.2  血压测量  注意先让受检者安静休息5分钟以上,以避免体力活动与精神紧张因素对血压的影响。对明显紧张或运动后未充分休息者,应缓测血压。
1)检查体位:受检者取坐位。
2)检测方法:选用符合计量标准的汞柱式血压计,水银柱液面应与零点平齐。测量右上肢血压。右上肢裸露、伸直并轻度外展放在桌面上,肘部与心脏同高。臂下可放棉垫支撑,手掌向上,袖带平整缚于右上臂,不可过紧或过松,使袖带气囊中部对准肱动脉部位,袖带下缘在肘窝上2~3 cm处。将听诊器胸件(不能用钟型件)放在肱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但不应插入袖带下,压力适度,用右手向气囊内注气。
3)最高充气压:袖带充压至肱动脉搏动消失后再升高20~30 mm Hg,然后放气,使水银柱缓慢下降,放气速度约为2 mm Hg/s。听到的第1次声响的汞柱数值为收缩压,声音消失时的汞柱数值为舒张压。
4)血压读数:取水银液面顶端,平视刻度值,且尾数只能取为偶数,记录单位为mm Hg。
注意:目前有的血压计以国际单位千帕(kPa)替代毫米汞柱(mm Hg),它们之间换算方法是1 kPa=7.5 mm Hg。血压常用值毫米汞柱与千帕对照表见附录A。因kPa计数方法误差大,影响测量的准确性,故在公务员录用体检中规定统一采用mm Hg作为记录单位。
1.2  内科检查
1.2.1  病史搜集  含既往病史、个人史、家族史、不适症状,应按系统顺序,边查边问,重点询问有无经正规医院确诊的慢性病、精神疾病及传染病史等,目前用药情况及治疗效果。
1.2.2  心脏检查  含望诊、触诊、叩诊、听诊,以叩诊及听诊为主,对于判断有无器质性心脏病以及心脏病的病因、性质、部位、程度等,均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心电图及X线等检查,常可对许多心脏病作出初步的诊断。
1)检查体位:受检者取平卧位,在安静状态下进行。二尖瓣区有可疑病理性杂音时,可取左侧卧位,用钟型胸件听诊最为清楚。
2)望诊:观察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节律、频度有无异常,心前区外形,同时还应注意观察受检者一般情况,注意有无发绀、苍白、杵状指、生长发育异常等。
3)触诊:注意心尖搏动的位置、范围、强弱及有无震颤,有无心包摩擦感。依震颤出现的时间可分为收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震颤,结合震颤出现的部位判断其临床意义(见表1)。
表1  心脏各种震颤的临床意义
出现时间
出现部位
提示疾病
收缩期
   
舒张期
连续性
胸骨右缘第二肋间
胸骨左缘第二肋间
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
心尖部
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及其附近
主动脉瓣狭窄
肺动脉瓣狭窄
室间隔缺损
二尖瓣狭窄
动脉导管未闭
4)叩诊:用指指叩诊法,沿肋间由外向内、自上而下为序进行,用力要均匀。心界扩大者应进行测量,从胸骨中线量至各肋间浊音开始点,用尺测量不得随胸壁弯曲,应取其直线距离。
5)听诊:按二尖瓣区(心尖区)、三尖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的顺序进行,还应特别注意听诊胸骨左缘,以防先天性心脏病杂音漏诊。听诊内容包括心率、心律、心音、杂音及心包摩擦音等。
①心率:心律匀齐时最少数15秒,心律不齐时最少数60秒。正常成人心率为60~100次/min,超过100次/min为心动过速,低于60次/min为心动过缓。
②心律:如果有早搏,应记录每分钟几次;如果心律紊乱无规律,应结合心电图予以记录。
③心音:注意有无异常心音,如心音亢进、心音减弱、额外心音、心音分裂等。
④杂音:分为生理性杂音(功能性杂音)和病理性杂音(器质性杂音)。听诊发现杂音,应根据杂音的部位、强度、性质、长短、出现时间、传导情况及其随体位、呼吸的变化情况等进行判定。
心脏收缩期杂音强度分级见表2。生理性收缩期杂音,一般心尖区不超过2级,肺动脉瓣区不超过3级,主动脉瓣区不超过1级,杂音性质柔和、吹风样,局限不传导。舒张期杂音均属病理性,杂音响度仅分为轻度或响亮。生理性与病理性收缩期杂音鉴别要点见表3。
表2  心脏收缩期杂音强度分级
级别
杂音特点
震颤
1
2
3
4
5
6
很弱,须在安静环境下仔细听诊才能听到,易被忽略
较易听到,不太响亮
明显的杂音,较响亮
杂音响亮
杂音很强,且向四周甚至背部传导,但听诊器离开胸壁即听不到
杂音震耳,即使听诊器距胸壁一定距离亦可听到
无或可能有
明显
强烈
表3  心脏生理性与病理性收缩期杂音鉴别要点
鉴别要点
生理性杂音
病理性杂音
杂音部位
出现时间
杂音强度
杂音性质
传导范围
易变性
心脏形态
多在二尖瓣或肺动脉瓣听诊区
发生于收缩早期,不掩盖第一音
一般不超过2级
柔和,吹风样
一般比较局限
易变化,时有时无,受呼吸、体位变化的影响
正常
各瓣膜听诊区
占收缩期的大部分或全部,掩盖第一音常在3级以上(主动脉瓣区超过1级)
多粗糙,吹风样或雷鸣样
传导范围较广
持久存在,变化较小,多不受呼吸、体位变化的影响
可有心房或心室增大
1.2.3  肺部检查  主要检查方式为望诊、叩诊、听诊,以听诊为主。
1)检查体位:受检者取坐位或仰卧位。
2)望诊:观察胸廓是否对称、有无畸形,呼吸运动是否均匀一致,胸部皮肤有无静脉曲张、皮疹、蜘蛛痣等。
3)叩诊:自肺尖开始,由上而下,两侧对称部位比较。正常肺的清音区如果出现浊音、实音、过清音或鼓音时,提示肺、胸、膈或胸壁的病理改变。
4)听诊:由肺尖开始,自上而下,先胸后背,两侧对称部位比较,注意呼吸音的强弱,有无干、湿啰音及胸膜摩擦音等,必要时结合放射科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1.2.4  腹部检查  主要检查方式为望诊、触诊,以触诊为主。
1)检查体位:受检者取仰卧位,双腿屈起并稍分开,使腹肌放松,做平静腹式呼吸。
2)望诊:观察腹部有无隆起、皮疹、腹壁静脉曲张等。
3)触诊:检查者站立于受检者右侧,用右手以轻柔动作按顺序触诊腹的各部。检查一般从左下腹开始,按逆时针方向顺序进行,注意腹壁的紧张度、有无压痛、反跳痛以及包块等。触到包块时需注意其位置、大小、形态、质地、有无压痛、搏动以及活动度情况,注意将正常情况与病理性包块区别开来。
①肝脏检查:在右锁骨中线上由脐平开始深触诊,嘱受检者深呼吸,当呼气时,指端压向深部;吸气时,施压的指端于原位向肋缘方向触探,如此自下而上,顺序上移。如果肝脏增大或下移,右手指腹即可触到肝下缘。随后在剑突下触诊。注意肝脏大小、硬度、边缘厚薄、表面光滑度,以及有无结节、压痛、肝区叩击痛等。
肝脏软硬度判定:质软,口唇样硬度;质韧,鼻尖样硬度;质硬,前额样硬度。
对肝大者应注意肝上界有无移位,并分别测量肝缘与肋缘、肝缘与剑突根部的距离,注意是否伴有脾脏、淋巴结肿大及其他伴随体征,如消瘦、黄疸、腹水、水肿等,并做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②脾脏检查:取仰卧位或右侧卧位,多用双手触诊法。左手掌置于受检者左腰部第 7~10 肋处,试将脾脏从后向前托起,右手掌平放于腹部,与肋弓呈垂直方向,随受检者的深呼吸,有节奏地逐渐由下向上接近左肋弓,进行脾脏触诊。如果脾脏增大明显,应按三线测量。触及脾脏时,不仅要注意大小,还要注意其边缘厚薄、硬度、有无压痛或叩击痛、表面是否光滑等。
脾脏软硬度判定:同肝脏软硬度判定。
1.2.5  神经系统检查  主要以询问病史及视诊观察为主。病史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中占有重要位置,应详细搜集,并着重询问精神疾病史、神经疾病史及遗传病家族史等。注意有无肌肉萎缩、震颤、步态异常等体征。必要时可进行相应的神经系统检查,如浅反射、深反射、肌力、肌张力检查等。
1.3  外科检查
1.3.1  病史搜集  主要记录受检者曾经做过何种重大手术或外伤史情况,名称及发生的时间,目前功能情况。
1.3.2  皮肤检查  主要观察有无皮疹、出血点、溃疡、肿物等病变,有无慢性、泛发性、传染性或难以治愈的皮肤病。
1.3.3  浅表淋巴结检查
1)检查部位:耳前、耳后、乳突区、枕骨下区、颌下区、颏下区、颈前后三角、锁骨上窝、腋窝、滑车上、腹股沟等处,应依次检查,以防遗漏。
2)检查内容:淋巴结肿大的部位、大小、数目、硬度、压痛、活动度、有无粘连融合,局部皮肤有无红肿,并应注意寻找有无引起淋巴结肿大的原发病灶。
1.3.4  头颅检查  观察有无颅骨缺损、凹陷、肿块、畸形等异常,头部运动是否正常,有无活动受限及头部不随意颤动等。可结合病史询问进行。
1.3.5  甲状腺检查
1)视诊:除生理性肿大(例如在青春期、妊娠及哺乳期可略增大)外,正常人的甲状腺是看不见和摸不到的。如果肿大,应注意其大小、形状、对称性以及随吞咽动作的活动性。
2)触诊:医师立于受检者背后,双手拇指放在其颈后,用其他手指从甲状腺软骨向两侧触摸;也可站在受检者面前以右手拇指和其他手指在甲状软骨两旁触诊,同时让其作吞咽动作,注意甲状腺肿大程度、对称性、硬度、表面情况(光滑或呈结节感)、压痛、局部有无震颤及血管杂音、甲状腺结节的质地、形状及活动度等。
3)甲状腺肿大的分度:Ⅰ度,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者;Ⅱ度,能看到肿大也能触及但不超出胸锁乳突肌前缘者;Ⅲ度,甲状腺肿大超过胸锁乳突肌前缘者。
4)甲状腺肿大的分型:弥漫型,甲状腺呈均匀性肿大,摸不到结节;结节型,在甲状腺上摸到1个或数个结节;混合型,在弥漫肿大的甲状腺上,摸到1个或数个结节。
1.3.6  乳腺检查
1)检查体位:受检者一般取坐位,必要时也可结合仰卧位检查。
2)视诊:观察乳腺外形是否对称(如果不对称,应查明原因),是否有局限性隆起或凹陷,乳头有无内陷、糜烂或异常分泌物,乳腺皮肤有无红肿、静脉曲张、溃疡、酒窝状改变或桔皮样变。
3)触诊:检查者手指和手掌平置在乳腺上,轻施压力,可先从左乳腺外上象限开始,顺时针方向由浅入深进行触诊,触诊检查应包括乳腺外上、外下、内下、内上四个象限及中央(乳晕部)共5个区,以同样方法逆时针方向检查右侧乳腺。应着重观察有无乳腺肿块,肿块的部位、外形、数目、大小、质地、边界、触痛、活动度,与周围皮肤组织是否粘连;以手指轻压乳晕周围,注意有无乳头溢液及溢液的性质(血性、浆液性、棕色液、无色透明或乳汁样等);腋窝淋巴结是否肿大,若触及肿大淋巴结,应明确数目、大小、软硬度、活动度及是否相互融合等。
对男性应观察其乳腺发育情况,触诊时注意有无异常肿物。
1.3.7  脊柱、四肢关节检查
1)脊柱:受检者需充分暴露背部,观察脊柱有无侧弯、后凸或前凸、脊椎活动度、有无活动受限及畸形等。
2)四肢关节:检查时应充分暴露被检部位,注意双侧对比,观察四肢的外形及功能,步态,肢体活动情况,有无关节畸形或功能障碍,下肢有无水肿、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或溃疡等。
1.3.8  外生殖器检查  此项检查主要针对男性;女性生殖器的检查列入妇科检查项目。
注意有无发育异常、畸形、疝、精索静脉曲张、鞘膜积液、睾丸结节、附睾结节、肿物及性病等。
精索静脉曲张的判定:轻度,阴囊外观正常,拉紧阴囊皮肤时可见阴囊内有少数静脉曲张,腹压增加时静脉无明显增粗,触诊静脉壁柔软;中度,未拉紧阴囊皮肤时即见静脉曲张,腹压增加时静脉稍增粗,触诊静脉壁柔软、迂曲、稍膨胀;重度,未拉紧阴囊皮肤时即可见阴囊内静脉成团状迂曲、怒张,触诊静脉壁粗硬、肥厚或伴有患侧睾丸萎缩。
1.3.9  肛诊检查  包括肛门视诊和直肠指诊。
1)肛门视诊:受检者取膝胸位,检查者以两手拇指将两侧臀部轻轻分开,观察有无肛周感染、肛裂、肛瘘、直肠脱垂及痔疮。
2)直肠指诊:受检者取膝胸位,检查时,嘱受检者保持肌肉松弛,避免肛门括约肌紧张。检查者右手戴一次性手套,食指涂以润滑剂,在受检者深呼吸时缓慢插入肛门内进行检查,着重注意有无肛管、直肠肿块及溃疡。指诊完毕,医师应查看指套有无血性或脓性分泌物。
对男性受检者同时注意检查前列腺的大小、形状、质地、压痛、光滑度、有无结节等。
前列腺增大程度判定:Ⅰ度,前列腺较正常增大1.5~2倍,中央沟变浅;Ⅱ度,前列腺较正常增大2~3倍,中央沟消失;Ⅲ度,腺体增大严重,检查时手指不能触及上缘。
注意:对外科阳性体征的描述,例如发现异常结节、肿物等,描述应统一以厘米(cm)为单位,而不能用比喻的方法,如蚕豆大等。
1.4  眼科检查
1.4.1  视力检查  包括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
1)检查方法: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国家标准)进行检查,按5分记录法记录检查结果。按常规先查右眼后查左眼,分别记录右、左眼视力。
视力检查由大视标或酌情从任何一行开始,每个视标辨认时间不应超过5秒,受检者能顺利认出2~3个视标即可指认下一行视标,记录最佳视力,最佳一行必须确认该行中半数以上视标。如果在5 m处不能辨认4.0时,受检者应向视力表走近,根据走近距离(受检者距视力表的距离),对照“视力小数记录折算5分记录对照表”(见附录B)记录视力。如果走近距视力表1 m处仍不能辨认4.0时,则检查指数(CF),检查者伸出不同数目的手指,嘱受检者说明有几个手指,距离从1 m开始,逐渐走近,直到能正确辨认为止,记录为CF/距离,例如CF/30 cm。如果在5 cm处仍不能识别手指,则检查手动(HM),检查者的手在受检者眼前摆动,能识别者记录为HM。如果眼前手动也不能识别,则检查光感(LP),检查者在5 m处用手电筒照射受检眼,测试有无光亮,逐渐走近,有光亮记录为LP/距离,如LP/3 m,无光亮则记录为无光感(NLP)。
裸眼视力达标(4.9以上)者不必再查矫正视力。戴眼镜或隐形眼镜者,可直接检查矫正视力;未戴眼镜者应通过串镜(列镜)检查矫正视力,矫正视力达标即可作出视力合格的结论。
2)注意事项:视力表与受检者之间的距离为5 m,若用反光镜则为2.5 m。也可直接采用2.5 m距离视力表检查。受检者双眼应与视力表5.0行等高。
视力表应安装在光线充足的地方,以自然光线为宜;自然光线不足时,采用人工照明,并保证光线充足、均匀。
视力复查不得超过3次,每次检查后应休息半小时再复查,以当日最后一次为准。
1.4.2  色觉检查  采用标准色觉检查图谱,例如《喻自萍色盲本》或空军后勤部卫生部编印的《色觉检查图》等,须由专科护士或医师检查。
应在良好的自然光线下检查,光线不可直接照到图谱上。受检者双眼距离图谱60~80 cm,视线与图谱垂直,辨认每张图片的时间应≤10秒。图片的检查次序随机选择。检查结果应根据所用图谱的规定评定。
色觉异常分为色弱和色盲两种。色弱为对颜色的识别能力减低,色盲为对颜色的识别能力丧失。《标准》没有对色觉异常作出限制结论,意味着如果没有特殊职位要求即为合格,但色觉检查作为体检的常规项目之一,体检医生仍应如实记录检查结果,以全面反映受检者的视功能情况。
1.4.3  其他  针对眼科常见的重点疾病进行检查,检查部位包括眼睑、结膜、泪器、眼眶、眼肌、角膜、巩膜、前房、虹膜、瞳孔、晶体、玻璃体、眼底。
1)眼睑:注意有无先天异常如睑裂缩小等,双眼睑是否对称,有无睑裂缺损、眼睑水肿、肿瘤等,有无眼睑内翻、外翻、上睑下垂等,嘱受检者闭眼,检查有无眼睑闭合不全。
2)结膜:
①检查顺序:下睑结膜→下穹窿部结膜→上睑结膜→上穹窿部结膜→球结膜。注意结膜颜色,有无苍白、黄染、充血、出血、滤泡、乳头、结节、溃疡、肿块、肉芽组织增生、异物等,观察结膜囊的深浅,有无睑球粘连、异物等。
②检查方法:检查上睑结膜时,嘱受检者放松眼睑,向下方注视,翻转上睑,使上睑结膜暴露;检查下睑结膜时,将下睑向下方牵拉,嘱受检者向上注视即可充分暴露(戴隐形眼镜者应先摘除隐形眼镜)。
球结膜暴露较容易,以拇指和食指将上下睑分开,嘱受检者向各方向注视转动眼球即可充分暴露整个眼球,检查时切忌压迫眼球。
3)泪器:
①视诊:观察泪腺、泪道部位有无异常变化。例如泪腺有无肿胀,泪点是否正位、是否开放,泪囊区皮肤有无红肿,有无溢泪。
②触诊:检查泪囊时用食指挤压泪囊部,观察有无触痛及波动感,有无脓液自泪点逆流出来或进入鼻腔。
4)眼眶:检查眼球突出或凹陷情况,触诊眶内压,观察有无眼眶肿瘤、炎症(炎性假瘤、眶蜂窝织炎、眶脓肿)、血管畸形、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眶外伤等。
5)眼肌:是否存在斜视、是否存在假斜视及眼位偏斜的度数。
⑴眼位检查:
①遮盖法:遮盖法是通过破坏受检者的融合功能,发现眼位有否偏斜。受检者双眼应具备一定注视能力并无眼球运动障碍,才可获得可靠结果。包括以下两种方法:
交替遮盖法:为判断斜视性质的定性检查,主要用于检查有无隐斜视及间歇性斜视。检查距离为33 cm和6 m,受检者注视调节视标,遮盖一眼4~5秒后迅速转移遮盖另外一眼,通过观察去遮盖眼瞬间的运动情况作出判断。
遮盖-去遮盖法:此法为判断斜视方向及性质的定性检查,主要用于鉴别隐斜视和显斜视。受检者注视远距离调节视标,遮盖一眼,观察非遮盖眼的眼球运动方向,去遮盖时观察双眼运动方向情况,再更换遮盖眼观察,出现运动为显斜视,并根据其运动方向判断斜视类型(上、下、内、外)。
②角膜映光法:受检者以自然姿势注视正前方视标(33 cm处),根据双眼角膜光反射点(映光点)的位置及光反射点偏离瞳孔中心的距离加以判断。如果两眼位置正常,则光反射点位于两眼角膜中心,斜视度为0°;光反射点位于一眼瞳孔缘内侧或外侧,该眼约为外斜或内斜15°;位于角膜缘与角膜中心1/2处,斜视约为30°;位于角膜缘,则斜视约为45°。
⑵眼球运动:眼球运动的诊断眼位有9个,即头位端正,双眼正前方注视时的眼位,眼球正上、正下、右侧、左侧注视时的眼位,以及眼球右上、右下、左上、左下注视时的眼位。检查时,9个眼位都要查到。顺时针做圆圈运动,观察双眼在各个诊断眼位上的运动是否协调,各肌肉群有无功能亢进或减弱现象。眼球水平内转时,瞳孔内缘到达上下泪点连线为内直肌功能正常;水平外转时,外侧角巩膜缘到达外眦角为外直肌功能正常;上转时,角膜下缘应与内外眦连线在同一水平线上;下转时,角膜上缘应与内外眦连线在同一水平线上。
6)角膜:可持手电筒对角膜做一般性检查,观察角膜大小、弧度以及有无混浊、血管翳、炎症浸润、溃疡及先天性异常等,必要时配合裂隙灯检查。
7)巩膜:首先观察睑裂部分,然后分开上、下眼睑并嘱受检者朝各方向转动眼球,充分暴露各部分巩膜,注意有无巩膜黄染。
8)前房:了解前房深度和内容(正常前房深度为轴深3.0~3.5 mm)。
①检查方法:采用手电筒侧照法,以聚光灯泡手电筒自颞侧角膜缘平行于虹膜照射,整个虹膜均被照亮为深前房;光线到达虹膜鼻侧小环与角膜缘之间为中前房;光线到达虹蟆小环的颞侧或更小范围为浅前房。
②前房内容:正常的前房应充满完全透明的房水,但在眼内发生炎症或外伤以后,房水可能变混浊,或有积血、积脓或异物。轻度的混浊肉眼观察不到;相当程度的混浊则可致角膜发暗。必要时可应用裂隙灯或前房角镜进行详细的检查。
9)虹膜:用聚光灯泡手电筒检查,必要时结合裂隙灯检查。
①虹膜颜色:有无色素增多或色素脱失,注意两眼对比。虹膜有炎症时,常可因虹膜充血而色变暗,但在虹膜睫状体炎时患侧虹膜则变浅。还应注意检查虹膜纹理是否清晰。
②瞳孔缘:是否完整,有无撕裂、瘢痕或萎缩。
③虹膜形态:表面有无炎性结节、囊肿或肿瘤,是否存在无虹膜、虹膜缺损、瞳孔残存膜等先天性异常。
④有无虹膜震颤:受检者头部固定,由检查者用一只手拇指及食指分开睑裂,嘱受检者上、下、左右迅速转动眼球,然后直视正前方,此时检查者观察虹膜有无震颤。
10)瞳孔:检查瞳孔可用弥散光或集合光线观察。应注意瞳孔的大小(双侧对比)、位置、形状、边缘是否整齐和对光反射情况(包括直接、间接对光反射以及集合反应)。
11)晶体:重点检查晶体位置是否正常、有无混浊及异物。可用集合光检查法及透照法(检眼镜检查法),必要时应用裂隙灯检查。
12)玻璃体:用直接检眼镜检查,应在暗室内进行。注意有无玻璃体混浊、出血、异物等异常。
13)眼底:用直接检眼镜在暗室内进行检查。 检查眼底应按次序,才能系统而全面。一般先用透照法检查屈光间质,对角膜、前房、晶体及玻璃体等有无混浊有所了解后,再对眼底进行检查。检查眼底一般先自视盘起,然后沿视网膜血管的分布检查颞上、颞下、鼻上及鼻下各个象限,最后检查黄斑区。
①视神经乳头:检查时应注意其边缘是否规则、清楚,有无色素弧和巩膜环;视乳头色泽是否正常;生理凹陷是否正常,有无青光眼凹陷,有无隆起、水肿、出血、渗出等病变。
②视网膜:注意观察其颜色,有无渗出物或出血,有无色素沉着和萎缩等。视网膜一般呈桔红色;如果色素上皮含色素较少,透见脉络膜血管及其色间素,眼底可呈豹纹状,这种情况多见于近视及老年人。
③视网膜血管:检查时注意其弯曲度有无变化,有无血管鞘,有无直径变化,小动脉的反光是否增强或增宽,血管色泽有否变淡、变暗,有无血管畸形。要注意动静脉比例以及交叉部有无特征性改变。
④黄斑区:注意中心凹反光,观察黄斑色泽有无变暗、色素变动、色素紊乱、点状和星芒斑、出血斑、樱桃红样改变、囊肿以及裂孔等。
1.5  耳鼻喉科检查
1.5.1  听力  听力检测使用耳语试验,测听距离5 m。
1)检测方法:受检者侧立,身体不可靠墙,一耳对检查者,另一耳由检查者用棉球堵塞。受检者应紧闭双目,以免因看到检查者口形和表情而影响测试的准确性。检查者在距受检者5 m处以呼气末的余气,发出轻声耳语音,每词读2遍,由受检者复诵。耳语以两字词汇为宜,每耳检查4~6个词,两耳分别进行。
参考词汇:
首都  北京  天津  上海  汉口  兰州  沈阳  西安  青岛  广东  南昌  农场
学校  商业  工厂  电话  火车  飞机  奋斗  花生  茶叶  面包  报纸  肥皂
电脑  墙壁  铅笔  祖国  比赛  奖励  玻璃  博士  学生  会议  汽车  糖果
名片  医生  书本  红色  红旗  金属  讲课  健康  开门  帮助  文件  窗户
重要  和平  小学  革命  报告  围巾  地点  战争  保证  下雨  教授  广播
……
2)结果评定:受检者能正确复诵大部分耳语词汇,其听力为5 m。如果听不到,受检者可向检查者方向移动,直到能听到并正确复诵为止,此时距检查者的距离是多少米,即记为听力是多少米。例如,在间距4 m处检查,能正确复诵大部分耳语词汇,其听力为4 m,以此类推。
注意:检查前应向受检者说明耳语检查方法,保持室内安静,以受检者熟悉的词语用普通话进行,检查者应发音清晰、音量恒定。
1.5.2  耳部  主要检查外耳、中耳及鼓膜有无病变。观察外耳有无畸形、肿胀及溃疡等,外耳道有无炎症、脓液、耵聍、肿瘤、后壁塌陷、异物堵塞等,观察鼓膜色泽及有无内陷、穿孔、溢脓等。
1.5.3  鼻部  重点观察鼻甲有无充血、水肿、肿大、干燥及萎缩,鼻腔内有无溃疡、息肉、肿瘤、脓性分泌物,鼻中隔有无偏曲、穿孔等。
1.5.4  咽部  主要检查口咽部,受检者自然张口,平静呼吸。用压舌板压舌前2/3处,嘱受检者发“啊”的长音,观察软腭运动度、悬雍垂、舌腭弓、扁桃体及咽后壁,注意有无充血、水肿、溃疡、新生物及异常分泌物等。必要时应用间接鼻咽镜检查法检查鼻咽部。
1.5.5  喉部  应用间接喉镜检查法检查。嘱受检者张口伸舌,检查者左手拇指和食指以纱布一块握着舌尖,轻轻向前向下拉住,右手持喉镜经口腔置于悬雍垂根部,并将反光镜背面轻轻推向上后方,嘱受检者深呼吸,随后发“衣”音,观察喉部有无肿物、结节,了解声带运动情况。
1.6  口腔科检查
1.6.1  唇、腭、舌  观察口唇颜色,重点检查有无疱疹、口角歪斜,伸舌是否居中、有无震颤,黏膜有无溃疡、糜烂、白斑、肿块等。
1.6.2  口腔黏膜  观察色泽,有无色素沉着,黏膜下有无出血点及血疱、瘀斑,有无溃疡、糜烂、白斑、肿块等。
1.6.3  颞下颌关节
1)视诊:注意张口度(正常3~5 cm)和开口型(张口时有无下颌偏斜、摆动及铰锁)。
2)触诊:将双手中指放在受检者两侧耳屏前方,嘱受检者做张闭口运动或做下颌前伸及侧向运动,注意两侧关节是否平衡一致,并检查关节区和关节周围肌群有无压痛、关节有无弹响及杂音。
1.6.4  腮腺  检查腮腺有无肿大、有无肿物、腮腺导管开口处有无脓性分泌物等。
2  妇科检查
2.1  病史(含月经史)搜集  
主要询问月经初潮年龄、周期、出血量、持续时间、末次月经时间,有无痛经,白带性状,有无伴随症状(如外阴瘙痒、下腹疼痛、排尿异常等),有无腹痛,婚育史、手术史、肿瘤既往病史等。
2.2  检查项目
已婚者:检查外阴、阴道、宫颈、宫体、附件及分泌物性状。
未婚者:做肛诊检查,检查外阴、宫体、附件。
2.3  检查内容
    重点检查疾病为性病、恶性肿瘤等。妊娠者不做本项检查,但应在体检表中注明原由,待妊娠结束后补做上述检查方可完成体检结论。
1)外阴:观察发育情况,有无畸形、水肿、炎症、溃疡、肿物、皮肤色泽变化和萎缩等。
2)阴道和宫颈:置入阴道窥器,观察阴道前后侧壁黏膜颜色,有无瘢痕、肿块、出血;分泌物的量、性质、颜色、有无异味;观察宫颈大小、颜色、外口形状,有无糜烂、撕裂、外翻、囊肿、息肉或肿块等。
3)盆腔:应做双合诊、三合诊检查,未婚者做肛诊检查。
①双合诊:用左或右手戴橡皮手套,食、中两指涂润滑剂,轻轻沿阴道后壁进入,检查阴道畅通度和深度,有无先天性畸形、瘢痕、肿块以及有无出血;再扪触子宫颈大小、形状、硬度及颈口情况,如向上或向两侧拨动宫颈出现疼痛时称为宫颈举痛,为盆腔急性炎症或盆腔内有积血的表现。随后将阴道内两指放在宫颈后方,另一手掌心朝后手指平放在腹部平脐处,当阴道内手指向上向前抬举宫颈时,放在脐部的手指向下向后按压腹壁,并逐渐往耻骨联合移动,通过内、外手指同时分别抬举和按压,协调一致,即可触知子宫的位置、大小、形状、硬度、活动度以及有无压痛。扪清子宫后,将阴道内两指移向一侧穹隆部,如果受检者合作,两指可深达阔韧带的后方,此时另一手从同侧下腹壁髂嵴水平开始,由上往下按压腹壁,与阴道内手指相互对合,以触摸该侧子宫附件处有无肿块、增厚或压痛。如果扪及肿块,应注意其位置、大小、形状、硬度、活动度、与子宫的关系以及有无压痛等。
②三合诊:腹部、阴道、直肠联合检查称为三合诊。除一手之食指放入阴道、中指放入直肠以替代双合诊时阴道内的两指外,其余具体检查步骤与双合诊时相同。通过三合诊可了解后倾后屈子宫的大小,发现子宫后壁、子宫直肠陷凹、子宫骶骨韧带及双侧盆腔后壁的病变,以及扪诊阴道直肠膈、骶骨前方及直肠内有无病变等。
③肛诊:将一手食指伸入直肠,另一手在腹部配合,做类似三合诊方法的检查,又称为肛腹诊。
3  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对冠心病、心肌病等器质性心脏病也有提示诊断的作用。为了获得质量合格的心电图,除了心电图机性能必须合格以外,还要求环境符合条件、受检者配合和测试操作规范。
3.1  环境要求
1)室内要求保持温暖(不低于18 ℃),以避免因寒冷而引起的肌电干扰。
2)使用交流电源的心电图机必须接可靠的专用地线(接地电阻应低于0.5 Ω)。
3)心电图机的电源线尽可能远离诊床和导联电缆,床旁不要摆放其他电器具(不论通电否)及穿行的电源线。
4)诊床的宽度一般不应窄于75 cm,以免肢体紧张而引起肌电干扰。如果诊床的一侧靠墙,则必须确定墙内无电线穿过。
3.2  准备工作
1)对初次接受心电图检查者,必须事先作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心理。
2)作心电图之前受检者应经充分休息,解开上衣;在描记心电图时要放松肢体,保持平静呼吸。
3.3  皮肤处理和电极安置
1)如果放置电极部位的皮肤有污垢或毛发过多,应预先清洁皮肤或剃毛。
2)用导电膏(剂型分为糊剂、霜剂和溶液等)涂擦放置电极处的皮肤,而不应该只把导电膏涂在电极上。
3)严格按照国际统一标准,准确安放常规12导联心电图电极。必要时,应加作其他胸壁导联。女性乳房下垂者应托起乳房,将V3、V4、V5电极安放在乳房下缘胸壁上,而不应该安置在乳房上。
3.4  描记心电图
1)心电图机的性能必须符合标准。若使用热笔式记录纸,其热敏感性和储存性应符合标准。单通道记录纸的可记录范围不窄于40 mm。
2)在记录纸上注明日期、姓名,并标明导联。
3)按照心电图机使用说明进行操作,常规心电图应包括肢体的Ⅰ、Ⅱ、Ⅲ、aVR、aVL、aVF和胸前导联的V1~V6,共12个导联。
4)不论使用哪一种机型的心电图机,为了减少心电图波形失真,应该尽量不使用交流电滤波或“肌滤波”。
5)用手动方式记录心电图时,要先打标准电压,每次切换导联后,必须等到基线稳定后再启动记录纸,每个导联记录的长度不应少于2~4个完整的心动周期。
6)遇到下列情况时应及时作出处理:
①如果发现某个胸壁导联有无法解释的异常T波或U波时,应检查相应的胸壁电极是否松动脱落。若该电极固定良好而部位恰好在心尖搏动最强处,可重新处理该处皮肤或更换质量较好的电极;若仍无效,可试将电极的位置稍微偏移一些,此时若波形变为完全正常,则可认为这种异常的T波或U波是由于心脏冲撞胸壁使电极的极化电位发生变化而引起的伪差。
②如果发现Ⅲ和/或aVF导联的Q波较深,应在受检者深吸气后屏住气时立即重复描记这些导联的心电图。若此时Q波明显变浅或消失,则可考虑为横膈抬高所致;若Q波仍较深而宽,则不能除外下壁心肌梗死。
③如果发现受检者心率>60次/min而PR间期>0.22秒,应让其取坐位再记录几个肢体导联心电图,以便确定是否有房室阻滞。
3.5  心电图判断标准
【正常心电图】
P波:顺序出现,频率60~100次/min,在Ⅰ、Ⅱ、V4、V5、V6导联中直立,aVR倒置;P波宽度不大于0.11秒,振幅在肢导不大于0.25 mV,胸导不超过0.2 mV。
P-R间期:成年人为0.12~0.20秒,在幼儿略缩短。
QRS波群:
时间:0.06~0.10秒,最宽不超过0.11秒。
波形和振幅:在V1、V2导联多呈rS型,V5、V6导联可呈qR、qRs、Rs或R型。V1导联的R/S小于1,V5导联的R/S大于1。aVR导联的主波向下,可呈QS、rS、rSr或Qr型,aVL与aVF导联的QRS波群可呈qR、Rs、R或rS型。R波在各导联中的振幅:RⅠ<1.5 mV,RⅡ<2.5 mV,RⅢ<1.5 mV,RaVR<0.5 mV,RaVL<1.2 mV,RaVF<2.0 mV,RV1<1.0 mV,R+SV3<6.0 mV,RV5、RV6<2.5 mV,RV1+SV5<1.2 mV,RV5+SV1<4.0 mV(女性<3.5 mV)。
室壁激动时间(VAT):在V1导联<0.03秒,V5导联<0.05秒(女性<0.045秒),肢体导联的每个QRS正向与负向波振幅相加其绝对值不应低于0.5 mV,胸导联不低于1.0 mV。
Q波: Q波振幅应小于同导联R波的1/4,时距应小于0.04秒,V1导联不应有q波,但可呈QS型。
ST段:多为一等电位线,有时可有轻微的偏移,但在任一导联,ST段下移不应超过0.05 mV;ST段上升在V1、V2导联不超过0.3 mV,V3导联不超过0.5 mV,V4~V6与肢体导联均不超过0.1 mV。
T波:T波的方向大多与QRS主波的方向一致,在Ⅰ、Ⅱ、V4~V6导联向上,aVR导
联向下,Ⅲ、aVL、aVF、V1~V3导联可以向上、双向或向下,但若V1的T波向上,V2~V6导联的T波就不应再向下。除Ⅲ、aVL、aVF、V1~V3导联外,T波的振幅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T波高度在胸导联有时可高达1.5 mV。
Q-T间期:0.32~0.44秒。Q-Tc的最高值不应超过0.44秒。
U波:振幅范围0.05~0.20 mV,多相当于同导联T波的1/10,不应高于T波的1/2;时间0.16~0.25秒,平均0.20秒;U波方向与同导联T波一致。
3.6  心电图机的维护
1)每天工作结束后必须洗净电极。用铜合金制成的电极若出现锈斑,可用细砂纸擦掉后,再用生理盐水浸泡一夜,使电极表面形成电化性能稳定的薄膜;镀银的电极用水洗净即可,使用时应避免擦伤镀银层。
2)导联电缆的芯线或屏蔽层容易损坏,尤其是靠近两端的插头处,因此使用时切忌用力牵拉或扭转,收藏时应盘成直径较大的圆盘,或悬挂放置,避免扭转或锐角折叠。
3)交直流两用的心电图机,应按说明书的要求定期充电,以延长电池使用寿命。
4)心电图主机应避免高温、日晒、受潮和撞击,盖好防尘罩。
5)由医疗仪器维修部门定期检测心电图机的性能。热笔记录式心电图,应根据记录纸的热敏感性和走纸速度而调整热笔的压力和温度。
4  腹部B超检查
检查的脏器为肝、胆、胰、脾和双肾。操作人员必须具备医师任职资格,并从事超声诊断工作至少5年。应严格按规范操作,对各脏器进行必要的纵向、横向、斜向扫查,做到无遗漏。进行左、右侧卧位检查时,不能简化体位,要充分暴露所查脏器体表位置。
4.1  肝脏
4.1.1  检查内容及超声测量参考值  正常肝脏声像图特点为表面光滑,肝包膜呈线样强回声,厚度均一;肝右叶膈面为弧形,外下缘较圆钝,肝左叶边缘锐利;肝实质呈点状中等回声,分布均匀;肝内血管(门静脉分支和肝静脉属支)呈树状分布,其形态和走行自然;肝内胆管与门脉分支伴行,二级以上胆管一般不易显示。超声检查时主要观察:①肝脏大小、形态是否正常,包膜回声、形态、连续性是否正常。②肝实质回声的强度,实质回声是否均匀,是否有局限性异常回声,异常回声区的特点(如数目、位置、范围、形态、边界、内部回声情况)及其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等。③肝内管道结构(胆管、门脉系统、肝静脉和肝动脉)的形态和走行,管壁回声情况,管腔有无狭窄或扩张。④与肝脏相关的器官如脾脏、胆囊、膈肌、肝门及腹腔内淋巴结情况。
【测量参考值】
肝左叶前后径(厚度)≤6 cm,长度≤9 cm;肝右叶最大斜径≤14 cm,前后径≤11 cm;门静脉主干内径1.0~1.2 cm。
4.1.2  B超检查提示疾病
1)肝脏弥漫性病变:如病毒性肝炎、药物中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肝硬化、肝淤血、脂肪肝以及其他原因所致肝实质病变等。
2)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肝单纯性囊肿、多囊肝、肝包虫病、肝脏囊腺瘤等。
3)肝脏实性占位性病变:良性肿瘤(如肝血管瘤)、瘤样病变、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癌)等。
4)肝血管疾病:门静脉高压症、门静脉栓塞、肝动脉瘤、布加综合征等。
5)肝及肝周脓肿:各种肝脓肿、膈下脓肿等。
4.2  胆囊与胆道
4.2.1  检查内容及超声测量参考值  主要观察①胆囊大小,包括长径、前后径。②胆囊壁有无增厚,均匀性还是局限性增厚,增厚的部位、范围及壁上有无隆起样病变。③胆囊囊腔是否回声清亮,是否有结石、胆泥等形成的异常回声。④肝内外胆管管径及走行,包括胆管有无扩张,管壁有无增厚,扩张的程度、部位、累及范围及扩张下段胆道内有无结石、肿瘤等梗阻性病变,或周围有无肿大淋巴结等外压性病变。
【测量参考值】
胆囊长径≤9 cm,前后径≤3 cm;胆囊壁厚度<3 mm;肝外胆管上段直径2~5 mm(小于伴行门脉直径的1/3),下段直径≤8 mm;肝内左右肝管直径≤2 mm。
4.2.2  B超检查提示疾病
1)胆石症:胆囊结石如泥沙样结石、充满型结石、附壁结石,肝内外胆管结石等。
2)胆囊良性隆起样病变:腺瘤、胆固醇性息肉、胆囊腺肌病。
3)胆道恶性肿瘤:胆囊癌、胆管癌。
4)胆囊炎:急性、慢性胆囊炎。
5)肝内外胆管扩张:先天性胆总管囊状扩张、肝内胆管囊状扩张症等;胆管内结石、肿瘤及胆管外外压性包块造成的扩张。
4.3  胰腺
4.3.1  检查内容及超声测量参考值  主要观察:①胰腺的位置、形态、大小,表面、内部回声,胰管状态,与周围组织关系等。若有占位病变,应多断面扫查以确定占位的位置、大小、边缘、内部回声、血供情况、后方有无声衰减及其程度。②胰腺及其病变与周围血管的关系,血管有无移位、变形,血管内有无血栓,胰腺周围有无肿大淋巴结。③胰腺疾病相关的情况,例如胆道系统有无结石,有无胰周、网膜囊、肾前间隙积液,有无腹腔积液(腹水)等。
【测量参考值】
    胰头前后径(厚径)1.0~2.5 cm,胰体、尾前后径(厚径)1.0~1.5 cm,胰管直径≤0.2 cm。
【胰腺异常判定标准】
胰腺肿大:胰头前后径≥3.0 cm,胰体、尾前后径>2.0 cm。
胰腺萎缩:胰头前后径<1.0 cm。
胰管扩张:胰管直径≥0.3 cm。
4.3.2  B超检查提示疾病
1)胰腺炎症:急、慢性胰腺炎,胰腺脓肿,胰腺结核,胰石症。
2)胰腺囊性病变:假性囊肿,真性囊肿(如先天性、潴留性、寄生虫性囊肿)。
3)胰腺肿瘤:良性、恶性肿瘤。
4)先天性胰腺异常。
4.4  脾脏
4.4.1  检查内容及超声测量参考值  主要观察:①脾脏的位置、形态、大小、包膜、实质回声。②脾脏内部有无局限性病变及病变的形态、大小、边缘、回声强弱、回声是否均匀、周围及内部血流情况。③脾动、静脉血流情况,脾门处血管内径。④周围脏器有无病变及对脾脏的影响。
    【测量参考值】
脾脏长径(肋间斜切面上脾下极最低点到上极最高点间的距离)<11 cm,脾脏厚度(肋间斜切面上脾门至脾对侧缘弧形切线的距离)<4.0 cm,脾静脉内径(脾门部)<0.8 cm。
【脾肿大判定标准】
脾脏长径>11 cm或厚度>4 cm,或脾脏长径×脾脏厚度×0.9≥40 cm。
4.4.2  B超检查提示疾病
1)脾先天性异常:副脾、游走脾、多脾、无脾、先天性脾脏反位等。
2)脾脏弥漫性肿大:肝硬化、瘀血、血液病、感染、结缔组织病等引起的脾肿大。                                                            
3)脾含液性病变:脾囊肿、多囊脾、脾包虫囊肿等。
4)脾实性占位病变:血管瘤、错构瘤、恶性淋巴瘤、转移瘤等。
5)脾血管病变。
6)脾萎缩。
4.5  肾脏
4.5.1  检查内容及超声测量参考值  主要观察:①肾脏大小、形态有无改变。②有无异位肾、独肾等先天性肾发育异常。③肾脏结构有无异常改变,肾包膜、肾实质(皮、髓质)、肾集合系统情况。正常肾包膜完整,皮、髓质分离清楚。④有无肾脏占位性病变,其大小、形态、回声、部位、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⑤有无局限性强回声,其后方有无声影等。⑥肾盂、肾盏有无扩张现象等。
【测量参考值】
肾脏长径10~12 cm,横径5~6 cm,前后径3~4 cm,左肾大于右肾;肾实质厚度1.5~2.5 cm,肾皮质厚度0.5~0.7 cm,肾集合系统宽度占肾断面1/2或2/3,肾盂分离≤1.5 cm。
4.5.2  B超检查提示疾病
1)囊性占位病变:肾囊肿、多囊肾、输尿管囊肿等。
2)实性占位病变:肾癌、肾盂癌、肾错构瘤、输尿管肿瘤等。
3)先天性异常:孤立肾、重复肾、异位肾、游走肾、双肾盂、分叶肾、输尿管狭窄、输尿管扩张等。
4)肾脏弥漫性病变: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肾淀粉样变及肾中毒等。
5)肾结石、肾积水、输尿管结石及尿路梗阻等。
6)肾实质破坏、钙化等(提示肾结核)。
5  胸部X线检查
常规拍摄胸部正位片。重点检查有无肺结核、肿瘤、纵隔疾病。必要时加摄胸部侧位片或辅以CT等检查,以确定诊断。
5.1  设备设施要求
1)室内X线检查机房防护合格。
2)检查室内应配备有受检者个人防护用品。
3)X线检查设备设施所有单位应持有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发放的“放射工作许可证”。
5.2  操作人员要求
1)X线摄影操作人员应是有5年以上放射工作经历、持有放射工作人员上岗证的放射科医师、技师。
2)诊断、读片医师应有中级以上(含中级)放射诊断专业职称。
5.3  胸片质量要求
X线自背部第6~7胸椎高度射入,与片盒垂直,受检者前胸贴近X线片盒,称为后前位片,此片心影放大较少,后肋间隙展宽。
满意的X线胸片应具备以下条件:
1)通过气管影像,第1~4胸椎清晰可见;通过纵隔阴影,第4以下胸椎隐约可见。
2)整个胸廓和肋膈角都已摄入。
3)肩胛骨不遮蔽肺野。
4)锁骨上应看到肺尖。
5)两侧锁骨在胸锁关节处对称。
6)膈顶阴影应显示清楚。
5.4  X线影像提示的肺部病变
1)渗出与实变阴影:肺部炎症主要为渗出性病变,肺泡内的气体被渗出的液体、蛋白及细胞所代替,进而形成实变,多见于肺炎性病变、渗出性肺结核、肺出血及肺水肿。胸片表现为密度不高的均匀云絮状影,形状不规则,边缘模糊,与正常肺组织无清楚界限,肺叶段实变阴影可边缘清楚。
2)粟粒状阴影:指4 mm以下的小点状影,多呈弥漫性分布,密度可高可低,多见于粟粒型肺结核、尘肺、结节病、转移性肺癌、肺泡癌等。
3)结节状阴影:多指1~3 cm的圆形或椭圆形阴影,可单发或多发,密度较高,边缘较清晰,与周围正常肺组织界限清楚,多见于肺结核、肺癌、转移瘤、结节病等。
4)肿块阴影:为直径多超过3 cm、不规则密度增高阴影。肺癌肿块呈分叶状,有切迹、毛刺;良性肿块边缘清楚,可有钙化,有时其间可见透亮区。
5)空洞/空腔阴影:呈圆形或椭圆形透亮区,壁厚薄不一。壁厚者,内壁光滑,外壁模糊,多为肺脓疡所致,并可有液平面;若外缘清楚,内缘凹凸不平,多由癌性空洞引起;结核性空洞壁较薄,周围多有卫星灶。
6)索条及网状阴影:不规则的索条、网状阴影,多为肺间质性病变所致;弥漫性网、线、条状阴影常见于特发性肺纤维化、慢性支气管炎、结缔组织病等;局限性线条状阴影可见于肺炎、肺结核愈合后,表现为不规则的索条状影。
7)肺透亮度增加:局部或全肺透亮度增加,肺纹理细而稀,为肺含气量过多的表现,可见于弥漫性阻塞性肺气肿、代偿性肺过度充气及局限性阻塞性肺过度充气。
8)肺门肿块阴影:形态不规则的单侧或双侧肺门部肿块阴影,边缘清晰或模糊,多见于肺癌、转移瘤、结核、淋巴瘤、结节病所致的肺门淋巴结肿大;有时肺血管增粗也可显示肺门阴影增大。
9)钙化阴影:阴影密度最高,近似骨骼,呈斑点状、结节状、片状等,边缘锐利清晰,规则或不规则,多为陈旧结核灶或错构瘤。
10)胸膜病变影像:胸腔积液多表现为密度增加均匀一致阴影,上缘清,凹面向上;气胸多见透亮度增加,肺纹理消失;胸膜肥厚可形成侧胸壁带状阴影,肺野透亮度减低。
6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作为辅助检查项目,其结果的判断应结合临床,并考虑地区差异。对于检查结果较参考值稍高或稍低者,在排除器质性病变的前提下,一般不做单项淘汰,而由主检医师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作出正确结论。
实验室检查相关要求,包括检验科操作程序、采血室操作规程以及艾滋病检测初筛实验室必备条件详见附录C。
6.1  血常规
可为血液病的诊断提供线索。其中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采用仪器法或显微镜计数法,血红蛋白采用仪器法或光电比色法。必查项目包括以下5项:
6.1.1  红细胞总数(RBC)
【参考值】  男性:(4.0~5.5)×l012/L;女性:(3.5~5.0)×l012/L。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或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6.1.2  血红蛋白(HGB)
【参考值】  男性:120~160 g/L;女性:110~150 g/L。
血红蛋白减少或增多的临床意义基本同红细胞总数。
6.1.3  白细胞总数(WBC)
【参考值】 (4.0~10.0)×109/L。
生理性白细胞增多常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期等。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平均白细胞数比指血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多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服用某些药物后等。
6.1.4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参考值】
中性粒细胞:杆状核为0.01~0.05(1%~5%),分叶核为0.50~0.70(50%~70%)。
嗜酸粒细胞:0.005~0.05(0.5%~5%)。
嗜碱粒细胞:0.00~0.01(0~1%)。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中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安眠药中毒等;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粒细胞增多常见于银屑病、天疱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及宫颈癌等;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嗜碱粒细胞增多常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伴有嗜碱粒细胞增高、骨髓纤维化、慢性溶血及脾切除后;减少一般没有临床意义。
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减少常见于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等。
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伤寒、疟疾等;减少临床意义不大。
6.1.5  血小板计数(PLT)
【参考值】 (100~300)×l09/L。
血小板计数增高多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脏切除术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减少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服用某些药物后等。
6.2  尿常规及镜检
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份,尿检异常常是肾脏或尿路疾病的第一个证据。
标本要求:一般应尽量采用新鲜晨尿,阳性检出率较高;其他随机留取的尿液也可,但以留取中段尿为好。女性留取尿标本应避开经期并事先清洗外阴,以防止阴道分泌物混入尿液中,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尿常规检查采用手工操作法或仪器法。尿镜检采用离心沉淀标本,取新鲜均匀的尿液10 ml置于离心管内,400×g离心5分钟。
6.2.1  尿糖(GLU)
【参考值】  阴性。
尿糖阳性可见于糖尿病、肾性糖尿、甲状腺功能亢进、垂体前叶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胰腺炎、胰腺癌、严重肾功能不全等。此外,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死等,可出现应激性糖尿;过多食入高糖食物后,也可产生一过性血糖升高,使尿糖呈阳性。
6.2.2  尿蛋白(PRO)
【参考值】  阴性。
病理性蛋白尿可见于各种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放射性肾炎及肾内其他炎性病变、多发性骨髓瘤、肾功能衰竭、肾移植术后等。
生理性或功能性蛋白尿,系指在健康人群中出现的暂时性轻度蛋白尿,通常发生于运动后或发热时,也可见于情绪紧张、交感神经高度兴奋等应激状态,这种蛋白尿并不反映肾脏有实质性病变,因此不能作为肾脏病看待。
6.2.3  尿胆红素(TBIL)
【参考值】  阴性。
阳性可见于胆石症、胆道肿瘤、胆道蛔虫、胰头癌等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和肝癌、肝硬化、急慢性肝炎、肝细胞坏死等导致的肝细胞性黄疸。实验室技术性误差也可能导致阳性。
6.2.4  尿胆原(URO)
【参考值】  弱阳性。
阳性可见于溶血性黄疸、肝病等;阴性可见于梗阻性黄疸。
6.2.5  尿相对密度  也称尿比重(SG)
【参考值】  1.015~1.025。
尿相对密度受年龄、饮水量和出汗的影响。尿相对密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肾脏的浓缩功能,故测定尿相对密度可作为肾功能试验之一。增高可见于急性肾炎、糖尿病、高热、呕吐、腹泻及心力衰竭等;降低可见于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及尿崩症等。
6.2.6  尿酸碱度(pH)
【参考值】  5.0~7.0。
尿pH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饮食种类、服用的药物及疾病类型。降低可见于酸中毒、痛风、糖尿病、发热、白血病等;增高可见于碱中毒、输血后、严重呕吐、膀胱炎等。应注意室温下尿液存放时间越长,pH值越高(尿素氮分解产生NH4+之故),夏季这种现象更突出。
6.2.7  尿红细胞(BLO)
【参考值】  显微镜法0~3个/高倍视野;仪器法阴性。
离心尿标本红细胞超过3个/高倍视野,称为镜下血尿,可见于泌尿系结石、感染、肿瘤、急慢性肾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剧烈运动及血液循环障碍,也可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加,而在尿中出现蛋白质和红细胞。女性月经期间易将经血混入尿中,导致尿红细胞增多,需注意区别。
6.2.8  尿白细胞(LEU)
【参考值】  显微镜法不超过5个/高倍视野;仪器法阴性。
离心尿标本白细胞超过5个/高倍视野,称为脓尿,可见于泌尿系统有化脓性病变,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尿路结核等。女性可由外阴或阴道分泌物污染等导致尿白细胞增多,需注意区别。
6.2.9  管型
【参考值】  无或偶见透明管型,无其他管型。
出现异常管型是肾脏病的一个信号,常见于严重的肾脏损害,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6.3  血生化
6.3.1  血糖(GLU)  糖尿病诊断指标。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用全自动或半自动生化分析仪,采血后应尽快检测。
【参考值】  3.9~6.1 mmol/L。
空腹超过8小时采血血糖浓度≥7.0 mmol/L,或一天当中任意时候采血血糖浓度≥11.1 mmol/L,经复查仍达到或超过此值,诊断糖尿病;空腹血糖浓度介于5.6~6.9 mmol/L之间,应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进一步确诊,OGTT 2小时的血糖浓度≥11.1 mmol/L者,诊断糖尿病。
6.3.2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肝脏生化检查指标,采用酶法,用全自动或半自动生化仪检测,可对病毒性肝炎等肝胆系统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并有助于判断疾病的程度、预后。
    【参考值】  <40 U/L。
6.3.3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肝脏生化检查指标,检测方法和意义同ALT。
【参考值】  <40 U/L。
ALT和AST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指标,在肝炎潜伏期、发病初期均可升高,故有助于早期发现肝炎。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质内,而AST除了存在于肝细胞质之外,还有约一半以上分布在肝细胞的线粒体中。各种肝脏病变(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等)和一些肝外疾病造成肝细胞损害时,ALT和AST水平均可升高。
当肝损害较轻时,仅有胞质内的ALT和AST释放入血,故ALT的升高大于AST,一般认为血清ALT高于参考上限值1倍以上,说明肝细胞有炎症、坏死和肝脏损害;严重肝损伤时,线粒体被破坏,其中的AST大量释放入血,致使血清AST水平高于ALT。AST/ALT比值>1可以提示肝炎进展,有显著肝细胞坏死,因此,测定AST/ALT比值有助于判断肝损伤的严重程度。单项AST升高还要考虑心肌和骨骼的病变,特别是心肌梗死时AST/ALT比值常>3,并伴有相应临床表现,不难诊断。
除肝脏外,其他组织如心脏、脑、肾、肌肉等也都含有ALT和AST,这些脏器的病变同样可引起血清ALT和AST升高;某些生理条件的变化也可引起ALT和AST升高,如剧烈体育活动可有ALT的一过性轻度升高。由于血清ALT和AST升高的原因多种多样,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必要的其他检查手段,仔细分析才能明确诊断。
6.3.4  血尿素氮(BUN)  血尿素氮是机体蛋白质代谢的产物,测定血尿素氮的目的在于判断肾脏对蛋白质代谢产物的排泄能力,故血尿素氮的数值,可以作为判断肾小球滤过功能的一项指标。但血尿素氮易受饮食、尿量等因素影响,故虽可作为判断肾小球功能的一项指标,但不如血肌酐准确。血尿素氮检测采用脲酶法。
    【参考值】  2.8~7.2 mmol/ L。
6.3.5  血肌酐(CR)  肌酐是人体肌肉代谢的产物,不易受饮食和尿量因素影响,能更灵敏地反映肾功能,是诊断肾功能衰竭的重要指标,其水平与肾功能的损伤程度成正比。血肌酐检测采用苦味酸法或酶法。
【参考值】  苦味酸法:男性44~133 μmol/L,女性70~106 μmol/L。酶法;男性53~97 μmol/L,女性44~80 μmol/L。
当血尿素氮和血肌酐都用“mmol/ L”为单位时,尿素氮/肌酐比值的参考值为25~40。当比值<25时,考虑蛋白质的摄入不足及肾小管急性坏死;>40时,考虑肾前性原因所致。
由于血尿素氮、肌酐的测定值容易受溶血、胆红素以及药物等因素影响,所以同时升高有诊断意义,肾脏实质性病变时血尿素氮升高的程度较血肌酐更明显。
6.4  血免疫
6.4.1  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  系用梅毒螺旋体提取物致敏的红细胞微量血凝分析技术检测抗梅毒螺旋体IgG抗体。该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可达99%。该试验在滴度较低(1:20)时容易受血清中存在的嗜异性抗体的干扰,必须进行其他方法的试验来确证。
【参考值】  阴性。
6.4.2  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抗HIV)
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人体感染HIV后,大多数于感染后4~12周可从血液中检测出HIV抗体(抗HIV),最长可于感染后6个月出现,终生存在。抗HIV并非保护性抗体,体检中可作为排除HIV感染的筛检。
【参考值】  阴性。
对HIV初筛试验阳性者,要到具有确认资格的实验室或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确认试验,以排除假阳性结果。
7  体检结论及建议
7.1  由主检医师详细审查各科检查结果(包括各种辅助检查)及各科医师的意见后,综合判定,作出最终体检结论,亲笔签名后加盖体检医疗机构公章。体检结论要抓住重点、全面衡量、严格把关,对不合格者应注明不合格原因。体检结论应尽可能为用人单位提供一个明确参考意见。
7.2  体检结论主要分以下3种情况:
1)体检合格:表示受检者的身体状况符合《标准》的要求。
2)体检不合格:表示受检者患有某种疾病,按《标准》中的某一或某些条款,不合格。
3)暂时不作结论:一般是指需要做进一步检查,待明确疾病诊断后才能作出是否合格结论的情况。主检医师应尽可能对查出的阳性体征或异常结果提出相关检查建议。
8  关于体检表填写说明
8.1  一律使用国人部发〔2005〕1号文件规定的《公务员录用体检表》格式。封面体检编号按6位数编制,号码编排方法由各单位确定。
8.2  体检表第2页病史调查部分须由受检者本人如实、逐项填写,并在备注栏中填写需要说明的问题。隐瞒病史影响体检结果者,后果自负。
8.3  《公务员录用体检表》各科检查栏,由负责体检工作的医务人员按表中内容,对受检者的身体情况逐科、逐项检查后填写,做到描述规范具体,记录正确。
8.4  体检结果不得随意涂改。如果医师填写失误需要更正,则应在更正结果旁签本人全名并加盖公章,否则视为无效。
8.5  凡标有医师签名的地方,均应由检查者亲笔签名,不得用本人印章代替。
8.6  各科医师在本科检查完毕后,应结合体检标准在建议栏中作出合格与否的结论。对明显不合格者,一般可做单科淘汰,但必须经主检医师审定并在相应栏签字;对需要进一步检查确诊者应提出相关检查建议。
8.7  各项辅助检查报告单均应附于《公务员录用体检表》中。
8.8  严禁将《公务员录用体检表》另作他用。
第3篇  《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实施细则
《标准》几乎述及所有临床医学专业学科,对各类疾病的诊断一般应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综合判定。但与临床所不同的是,作为一种选拔性体检,受检者往往担心查出疾病,影响自己的前途,所以在述及病史、症状时可能避重就轻或予以隐瞒;另外,体检的对象一般为健康人群,体检的目的主要是筛查重要器官的慢性疾病,而不少慢性疾病的早期临床症状也不明显。这些情况的存在给医师诊断造成困难。因此,体检时对《标准》中所涉及疾病的诊断常常只能以检查出的客观阳性表现作为主要依据。为便于医师掌握使用并作出判断及结论,避免对《标准》中的条文产生不同理解,特就《标准》的条文逐条予以解释说明。
1  关于器质性心脏病
    第一条  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克山病等器质性心脏病,不合格。先天性心脏病不需手术者或经手术治愈者,合格。
遇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排除心脏病理性改变,合格:
1.心脏听诊有生理性杂音;
2.每分钟少于6次的偶发期前收缩(有心肌炎史者从严掌握);
3.心率每分钟5O~60次或100~110次;
4.心电图有异常的其他情况。
1.1  条文解释
器质性心脏病系指客观检查发现有心脏结构或形态学上改变的各种心脏疾病。心脏病是多发病,严重危及人类健康。大多数心脏病是后天性的,如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肌炎、冠心病、心内膜炎等,少数是先天性心脏病。无论是哪一种心脏病,严重者最终可能发展为心力衰竭。
1.1.1  风湿性心脏病  严格来说应包括急性风湿性心脏炎和慢性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两种疾病。前者是急性病,体检中难以遇见;后者是风湿性心脏炎累及心瓣膜及其附属结构(瓣膜环、腱索及乳头肌)所引起的病变及其后遗病变,多见于青壮年,最常累及二尖瓣,主动脉瓣次之,其他瓣膜也可受累。
1.1.2  心肌病  是指以心肌病变为主的心脏病,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心肌病是指目前原因尚不清楚的心肌病,分为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及未分型的心肌病,以扩张型心肌病最为常见;继发性心肌病是指继发于已知疾病的心肌损害。
1.1.3  冠心病  即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绝大部分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致管腔狭窄或阻塞,少部分是冠状动脉痉挛所致。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产生一系列心肌缺氧表现。
(接下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无图版|110BBS ( 豫ICP备2020034528号 )

GMT+8, 2024-11-22 05:47 , Processed in 0.18022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