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文化
【导读】中公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我国古代的音乐有着漫长的演变历史,从远古时代的简单的乐舞,到唐恢弘盛大的教坊,再到明清的戏曲,无一不是中华灿烂文化的体现。而作为一个广大疆域、多民族文化的国家,文化交流碰撞产生的璀璨火花点亮了文化融合发展的道路,音乐也不例外。秦汉时期早在《竹书纪年》里面就有这样一段材料:“少康即位(公元前2015年左右),诸夷来宾,献其乐舞。”《古本竹书纪库》也有“(夏)后发即位,元年(公元前1774年左右)诸夷宾于王门再保庸会于上池,诸夷入舞。”《路史》后纪十三作:“其始即继,诸夷式宾,献其乐舞。”献其乐舞就是文化的交流。公元前623年,秦国曾将女乐二十六人送给西戎。西域的古代民族也曾有人在中原宫廷学习华夏音乐。张赛在前一三九年和前一一九年两次出使西域后, 丝绸之路上使节奔波, 商旅跋涉, 来往不绝。丝绸之路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也是千万匹绷锦结成的友谊桥梁。自丝绸之路开辟以来,中原与西域的交流更加密切,西域艺人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原,带来了西域的文化。汉代设立的乐府,旨在搜集和整理民歌资料。乐府乐歌大致可分为鼓吹曲和相合歌。鼓吹曲,是从汉代发展起来,但并非中原的传统乐种。“鼓吹未知其始也,汉班壹雄说朔野而有之”。班壹,因逃避战乱到北方边疆,与少数民族一起生活,“出入游猎,旌旗鼓吹,以财雄边”。鼓吹乐分为鼓吹和横吹,而横吹,最早兴起于西域。《晋书·乐志》云“胡角者,本以应胡笳之声,后渐用之《横吹》”“横吹有双角,即胡乐也。”另外,东汉的灵帝爱好“胡箜篌、胡笛”,经考证,均为西域传来的乐器。汉末,蔡文姬兵乱中被匈奴所获,留居南匈奴与左贤王为妃,到了208年前后为曹操派人赎回。《胡笳十八拍》,相传是她借胡笳的声调翻入古琴,创造出一种结合胡笳与古琴特点的新曲。而汉明帝夜梦金佛,迎佛入中原,也促进了更深的文化交流。这种佛教音乐起源于印度,但经西域东传时,受一路上当地舞蹈的影响,一些佛曲便是新疆和中亚的乐曲。佛教音乐一般在寺庙里听到,多以诵经为主,音乐为辅,又称唱念。音乐掺杂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因素,因而中国佛教音乐既含有中国民族音调,又含有印度或西域少数民族音调。魏晋隋唐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由于民族的迁徙杂居,文化的频繁交流,中国音乐正酝酿着巨大的发展变化。随着北方少数民族鲜卑、匈奴、羌等族进入黄河流域,西域音乐以更加强劲的势头东传中原,而大批北方人南迁,南北碰撞,东西碰撞,为隋唐时期的文化音乐大繁荣奠定了基础。“自宣武以后,始爱胡声”,“杂乐有西凉鼙舞,清乐、龟兹等。然吹笛、弹琵琶、五弦及歌舞之伎,自文襄以来,皆所爱好。至河清以后,传习尤盛。后主唯赏胡戎乐,耽爱无已。”文襄是北齐初文宣帝之高祖,河清是武成帝的年号,后主指北齐后主。以龟兹乐为代表的西域音乐在文襄、文宣、武成、后主时,由“皆所爱好”到“传习尤盛”再到“耽爱无已”,其流传发展可见一斑。中原与西域乐舞文化的交流活动中,佛教寺院也是一条渠道。《魏书·释老志》说:“今之僧寺,无处不有。梵唱屠音,连檐接响。”今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壁画中,还保留着两晋及南北朝时期中外乐舞交流融合的生动形象资料。唐朝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文化极盛的时期。唐国力强盛,位于世界的前列,长安是国际文化中心,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迅速。当时人民继承发扬南北朝文化传统,各民族间交流范围更大,国际间交流日益广泛,那是一个辉煌的时代,音乐文化在前朝历代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少数民族、其他国家的音乐精髓,博采众家之长,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唐代音乐至玄宗达到鼎盛。教坊,梨园,鼓吹署、太乐署均为培养乐工的处所。唐代吸收融合改编了大量外来乐舞,如《苏幕遮》,《剑器浑脱》,均为外来乐舞在中国的新发展改进。唐代的对外交流,不得不提一下日本的遣唐使。日本在唐时期多次派遣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先进的文化技术,“唐乐”作为精神层面的艺术形式,随着中日的广泛交流被引入日本。日本皇室学习中国音乐制度,建立日本雅乐体系。中国音乐在日本蓬勃发展起来。齐齐哈尔分校地址:铁锋区和平西街5号(联营交通岗南100米)
电话:0452-8888061
齐齐哈尔公考交流群号:157947394
微信号:qqheoffcn
更多课程信息请登陆:http://qqhe.offcn.com/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