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公考进行到底。
乍一看这题目,有点令人瞠目结舌,在此先声明一句,我可不是为自己呐喊的,而是为千千万万在“公考”道路上奋战的同胞们呐喊的。问我为啥想起这个,一来呢,今年本市下本年公务员招考即将临近,估计很多人已经磨刀霍霍,蠢蠢欲动了;二来呢,最近老是在报纸呀网络上看到什么“公务员考试催生‘考霸’,某某又转战全国10省市考公务员”诸如类似的新闻报道,又再联想到这几个月以来的自己,心中不免有了些许感慨,那叫什么来着,感同身受吧,姑且在此说几句儿。 我曾经在周围的同学朋友圈子里还自诩为“考霸”,从今年四月以来至今,参加过类似公务员招考性质的公招考试大概有几次了,差不多是一月一考吧,而且认为自己就是最执着的那号人了,可放眼看中国,同那些转战南北、不惜血本甚至撞了南墙都还不回头的“考霸”们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与其说我这人还算理性,不如说我是典型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者,得不偿失的事情我是不会做的,本来这种考试中招的几率就小得可怜,我自然是要计算一下“性价比”,学计算机的嘛不是常把这个词挂在嘴边么。参考的几次,都是本市主城范围内,而且也没有投入多少精力准备复习,只是每次考试前几天抱佛脚似地看看书,然后考场上就跟着感觉走了。听起来,还真有点当儿戏的味道。结果谈不上好,但至少也不算赖,还命中过两次。经历过这么几次考试,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有一点我是认定了,那就是类似这样的公招考试差不多就是古代科举考试的翻版。且看,首先,它们都是为国家政府机关(古代叫朝廷嘛)或者具有公共管理职权的职能部门招纳贤才(是不是真正的贤才还得打个问号);其二,参加考试的人数之多之广,竞争之激烈,看看古代浩浩荡荡进京赶考的学子,再看看当下辗转全国奔赴“公考”的同志,不是如出一辙么;再者,连两者的招录方式都有异曲同工之处,拿古代最高级别的科举殿试来说,取进士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而状元的地位和待遇无疑是独一无二的;而如今的公招考试呢一般也是三比一的面试比例,即所招职位无论报考人数多少,只取笔试的前三名进入面试,然后面试再淘汰最终录取一个,虽然不能和古代举国唯一的一个状元相提并论,但是在某个小范围内也算是个“小状元”了吧,能从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最终中榜也实属不易了。如果把“公考”比作是当代的科举考试的话,那么这些南征北战参考的人则可被称作当代的“范进”,只不过暂时还没有疯。也许范进泉下有知也得喊冤了,在几百年后的今天,在这个改天换地的后工业社会,越来越多的现代人竟然像极了古时的准士大夫——以进入国家机关为志向,痴迷于公务员考试,甚至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比起我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吧,为什么偏偏拿我作为了历史的反面教材,把我视为了追求功名利禄的科举考试牺牲品的典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习得文武艺,货于帝王家”——这本就是古代社会草根文人的梦想与追求,在几百年后的现代进步社会里人们尚且如此,更何况在几百年前那个国家垄断了几乎一切权力与财富、光荣与梦想的封建时代,我有何错,我容易吗? 于是乎,针对众多当代“考霸”的指责也就铺天盖地而来了,有说他们执迷不悟的,有说不思进取的,还有什么贪图安逸,缺乏创新拼搏精神,and so on。这些谴责应该说还是不无道理,我们可以谴责“考霸”盲目,也可以质问为什么不到市场应聘就业甚至自主创业,但在此之前,我们也得先回答一下这些问题: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学子趋利避害想进公务员这个保险箱是否就是不可理喻的?当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尚未健全,以及市场竞争环境远非我们设想的公平公正时,把学子赶进去是否就是负责的?与“考霸”现象直接对应的,正是目前我国就业市场与企业职工权益保障的不成熟乃至混乱,这就使得稳定、轻松、保障良好的公务员散发出超乎寻常的诱惑力。从人性骨子里的自私利己的角度来看,这也是无可厚非的,谁不想以最小的付出和代价获得更多更好的利益呢 ?而国家公职人员性质的工作单位从某一方面看来也许不是最好的,但综合来看,尤其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大多数人眼中“性价比”无疑是大大地高。所以,消除“考霸”现象,单靠谴责或呼吁无济事,公务员考试升温与“考霸”两位一体,只要公务员继续持有令人羡慕的福利、实惠,只要机关单位继续掌握、甚至垄断绝大多数社会资源,公务员考试将一如既往升温,“考霸”也将疲于奔命下去。 有这样一种说法,说公务员队伍中大多数人都谈不上是什么人才,庸才居多,甚至还有蠢才败类,我倒是比较同意这种说法。美国有一则关于“人才”的名言,大致有两个版本。一种说法是:一流人才是企业家,二流人才是专家学者,三流人才是政府官员。另一种说法是:一流人才是大学教授,二流人才是企业家,三流人才是政府官员。不论哪一种说法,都有一个共同点——把“政府官员”都放在“三流人才”之中。美国的说法是不是符合我国的国情并不重要,但还是给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优秀人才永远是创造者。说到这里,也许公务员同志或者说正在拼命向公务员队伍迈进的同胞要不高兴了,其实大可不必嘛,现代人越来越图个实惠,只要公务员的头衔到手,随之而来的一切好处到位,还管它个人才不人才的,再说,管着那些“一流人才”的不正是所谓的“三流人才”么,哈哈。韩国的一份报纸也发表过题为“青少年竟想成为公务员,韩国未来令人堪忧”的社论,”甚至在最后发出了“谁夺走了韩国青少年的梦想?”的感叹。其实,在我看来有些杞人忧天。这个社会本来就应该是“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得其所”,人各有志,各自的性情特点也大不相同,有人天生就喜欢吃苦、拼搏、闯荡或是冒险,这类人注定是闲不住的,从事富有挑战性和压力的工作才能让他们体会到自身价值和乐趣;而有的人性情温和稳重,向往稳定、踏实、规律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这样才觉得有安全感和舒适感。这不就得了吗?找准自己的定位,适合干嘛就干嘛去,谁也强求不了谁。然而有了坚定的信念,攻关技巧,心得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在这之前,我也是有过迷茫,到底方向之灯在哪里,谁是我的贵人,我不断的责问自己。在未找到方向标之前,也是到处浏览网站,上百度知道,登百度贴吧,逛一些与公务员相关的论坛,有一天偶然找到一个给我希望的网站,它是:91UP公务员考试平台,可以说在里面,我找到了秘诀,是它把我带向成功的,我非常感谢它,也感谢百度,要不然怎么找到它呢,你说对不对。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一直也没有要褒谁贬谁的意思,某一个社会现象的出现不是某个群体或某一方面谁是谁非的问题,而是宏观的整体性问题。冠冕堂皇的话不多说,说点实在的,像“考霸”那样的行为固然不可取,但是如果你真的认准了要走这条路,那还是有必要坚持一下的,当然一定要权衡成本利弊,不能见考就上。人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古人也说过,一而鼓,再而衰,三而竭。反复参考却屡考不中,对自己也是一个伤害。那不妨在有点衰的时候,先停一下,修整一下,重新再鼓起来,而不是继续衰下去进而竭。而且像这种考试,也不必投入太多的心思和精力,进行适度的复习就可以了,因为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临场的发挥和感觉,不信考过一两次自然就有体会了。“公考”之路是漫漫而修远兮,很多人誓将它进行到底,但还是奉劝一句:这个底终究不是无底,如果超过了你承受的底线那还是就此作罢吧。 非常支持! 职业写作! 呵呵,国情不一样,如此说也太不全面了! {:soso_e179:} {:soso__1864017751597788037_2:} {:soso__2622222388144514425_3:} {:soso__2622222388144514425_3:} 你考文秘吧,特nb 路过 自然法则,存在就有存在的合理性。 支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