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衣库视频门,别模糊了基本是非
“去优衣库掀帘子”……如果你玩转微信、微博或其他社交App,你肯定知道这是个什么“梗”。若你到现在还云里雾里,那就看看微博实时热搜榜,你会发现几个热词牢牢占据榜单前列:优衣库试衣间,不雅视频事件。而这些热词加载的网民反应,就是各种正谕戏说,间杂着“求种子”的接力请求。一对青年男女,一个试衣间,一种“金风玉露相逢”,一阵亲昵呢喃,合成的一段大尺度视频,就像一根干柴引燃了舆论戏说的烈火,视频以裂变式速度在网上蔓延,它也以“闯入者”姿态霸占了原本被“大圣归来”刷屏的舆情空间。在集体围观下,即便视频已删、图片打码,男女主角如今也已无隐私可言,各种技术分析帖、内涵解剖文、还原真相帖将他们置于显微镜下。无孔不入的网民们,甚至还扒出所谓“女主角微信聊天记录”、人肉出当事人微博。而事发地优衣库也成了“炒作论”的躺枪者。该视频何以流出,尚无确证消息,但主角不幸,段子手幸。无论是高清的“春宫”画面,还是其发生场景——在外面人流熙攘的试衣间,都极具爆点,这给段子手们的“头脑风暴”电线提供了插头。网上弥望的就是“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优衣库”,“你好是优衣库吗,订一间试衣间”,“都说女人如衣服,所以‘试衣间’的称谓太准确”“此处无衣胜优衣”等等。而不少商家也借势营销,借打擦边球搞品牌植入,网上还出现了“男女同款T恤”。这些也在原视频大面积传播外,形成了新的舆情嗨点,让打了鸡血的舆情声势朝着近乎难控的方向急剧推演。很多后知后觉网民的反应就是:一方面表面斥责负节操、无下限,一方面私下问:“视频在哪?”平心而论,对此分裂的心态,谁也不好以卫道士姿态指点。就像凤凰卫视主持人在点评曾扰攘一时的“摸奶门”视频时,就说自己很矛盾:“发在你电脑屏幕上,你想不看也难,不过我是做到不传”。窥私有罪,这道理很多人都懂,可最终自制力输给了视觉召唤。但无论如何,是非层面的判断,在这类事件上不应被模糊:都说“床笫之私不逾阈”,当事男女在私密性较差的试衣场所激情,确实太不宜,但窥探传播甚至借机炒作,都是道德缺位,甚至违反法律。在善意位阶上,我们即便不能追求至善,但也该尽量做到克己复“德”,避免逾矩,在无意识亢奋里踩了红线。实质上,从“艳照门”时拉好窗帘后的窥私,到如今社交平台上公然打探、围困,这种“开放化态势”对应的,也是监控化形态对隐私的蚕食。我们谁都可能成为被“泄密”的受害人,所以也理应在自我培育的公民意识中,嵌入“尊重他人隐私”的概念。对商家来说,借势传播确实可趁机刷存在感,但凑热闹的短期收益与潜在成本都是其必须担负的。像这次,有些“赶大集”式参与的商家,就因无节操的营销文案,而遭恶评如潮,被认为“恶心”。用《让子弹飞》里的台词说,就是“搞砸了”。正如有人分析的:除了某些对“互联网营销”走火入魔的公司,没有任何有着成熟品牌营销思路和管理体系的知名公司,会考虑用这种方式搞“病毒营销”,因为其另一面就是负面影响。在当年“艳照门”发生后,梁文道曾感慨:“艳照门”暴露社会道德伪善——这种风波很容易戳破所谓蒙在“文明”上的虚浮外衣,权利至上,也只是部分人的叶公好龙。而优衣库试衣间不雅视频事件,个人转发与商家过火的营销,都映照出权利意识的水位。倘若在亢奋之后,这件事引发的只是几句“艳照视频不要放手机里”“视频要加密隐藏”之类的劝诫,而无任何关乎社会性思考,那我们迟早有一天要为这类不成熟埋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