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备考,哲学选择题
1、荀子在《劝学》中说:“南方有鸟焉,名有(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这件事,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A外因对事物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B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C实践必然经历“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过程
D做事情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
2、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
①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②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①③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3、上题材料中的“行”体现了( )。
A感性认识不如理性认识可靠 B实践第一的观点
C学习书本知识比实践来得重要 D对事情要有所耳闻
4、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给人哲学思考是( )。
①天神是人类制造的,也能为人类服务②认识自然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③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类就能成为自然的主宰④利用自然规律首先要掌握规律⑤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改造规律
A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②④
5、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广”。其哲学含义是规律( )。
A是不可抗拒的 B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C存在和发生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条件 D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6、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段话表明( )。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C认识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7、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意味着( )。
A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B感性认识必须发展到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 D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8、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这句话说明( )。
A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每一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
B在一定时代,人们不可能获得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
C人们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
D客观条件会妨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9、“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这段话表明的哲学道理是( )。
A人的主观能动性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B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
C只有站在自然界之外,才能统治自然界
D认识了自然规律就能利用自然规律
10、“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句话告诉我们( )。
A事物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着
B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
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参考答案:
1D 2C 3B 4D 5D 6B 7A 8A 9B 10B
本内容转载自滨州人事考试网:binzhou.offcn.com/html/shiyedanwei/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