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公务员吐槽待遇差:工资水平在北京只够群租
编者按:国考笔试落幕已半月,距离成绩公布尚有时日,100多万参考者,正在焦急等待着最后的结果。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开始准备之后的各省公务员考试。 几天前,网上一则帖子流传很广,有工作数年的在京公务员感叹:月薪三五千居大不易。这样的帖子在基层公务员群体中引起共鸣,却被不少网友拍砖。网友们质疑:既然如此,为什么这些人当年还要加入国考大军?
如果公务员的福利能够逐渐透明化,医疗、养老和住房保障逐渐与社会并轨,讨论方能变得平和客观。
但不容否认,一个年轻人热衷国考、争当“食利族”的时代是令人忧虑的。
所幸伴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全面深化改革启程,简政放权、回归市场热潮涌动,希望国考热能随之真正回归理性,更多年轻人通过选择创业创富改变命运。
在刚刚落幕不久的国考笔试,尽管招录人数比上一年减少千余,但仅仅19538个中央机关及其直属单位录取名额,依旧吸引了152万报考者。国考考录比例已经从10年前的23:1降低到2014年的77.8:1。
下面是几个国考者的真实故事。他们中,有的人为了国考,放弃了原本在家乡的工作和生活;有人为了通过国考,耗费金钱精力年复一年地复习,还有的人为了等待一个未知的国考结果,放弃了其它的工作机会。
但在一些胜出的幸运儿中,也有人最终听从内心的召唤,走出令人羡慕的体制围城,去从事自己擅长和喜欢的工作。 像回到高三 “我的家人,父母、亲戚几乎都是公务员。”这是杨雪见到记者后说的第一句话,“所以当时不论是我自己还是父母,都把我未来的工作锁定为公务员,完全没考虑其它工作。”从小成长在公务员之家,杨雪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认为,公务员工作稳定,能拿到大城市的户口,福利待遇好,能分房。“这对一个女生来说确实是最好的选择了。”
为了这份安稳,杨雪在追逐安稳的过程中甘愿承受巨大的风险。从香港浸会大学拿到了硕士学位后,杨雪就回到河北老家着手准备考公务员的事。“我当时一门心思扑在准备国考上,所以考得挺好也进了面试。”杨雪和她的父母都认为得到这个职位的希望很大,所以在面试、体检之后杨雪一直在等通知。“没有任何通知,直到我问了一个和我一起体检的人,才知道我没被录取。”杨雪落选了。这时候已经是第二年的四月,校园招聘的高峰差不多已经过去,杨雪只好在某私企匆匆找了份并不心怡的工作。
“如果这个岗位只招一个人,只要笔试成绩的第一名面试情况还不错,那后面几位差不多就是去陪这个第一名‘打酱油’的。”史立青说这话时,已经在公务员岗位上工作了两年。
不论是平时生活中、还是学习工作中,史立青始终目标明确、思维清晰。刚进入大三,在北外某小语种专业就读的他就决定参加国考。“我学的这个语言,毕业后找工作范围太窄,如果当公务员平台会好一些,接触的人更多,机会也更多。”小史说起当初选择当公务员的原因来头头是道。为了准备国考,他的大三生活,除了上课就只剩下了两本“红宝书”。“一本行测,一本申论。每天不是在看书就是在做题,感觉回到了高三。”笔试第一的成绩,优秀的专业能力,再加上学习小语种的男生供不应求的现实,他顺利得到了这个别人口中“很牛”的工作岗位。
“得行测者得天下”是史立青国考成功最重要的经验,也是赵倩在培训班上老师提到的一条重要的备考经验。经过大强度的密集训练,行测(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简称)的成绩可在短时间内得到提升,而由于申论考察的写作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需要长期的积累,短时间内的练习并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
“像我和我的大学同学大家水平都差不多,申论的成绩差别也不大,最后考试成绩的好坏都差在行测上了。”赵倩这样告诉记者。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有了经验就能考好。赵倩连续参加了两年国考,第二年还参加了培训班,但都没有进入面试。“就差那么几分,但这几分可能意味着多投入几倍的时间和精力。”国考,在考场外成了时间、精力、金钱的比拼和较量。
投入大量精力的不仅仅是考生,同时还有家长。每年一月,外交部面试前,外交部的面试地点外交学院周边的宾馆都会爆满,住在里面的多为从外地来面试的考生和陪考的家长。
“我面试完出来就看见考场外全是家长在等自己孩子出来,当时零下好几度的天还下着雪。”拥有外交学院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文凭的田楠告诉记者。
很多家长会在面试期间在北京至少呆上一周,陪自己的孩子参加完所有面试。面试包括心理测试、中文笔试、英文笔试、听译、英文面试,中文面试以及体检在内的多轮专业科目考试和面试,持续一周。“心力交瘁”是很多面试完外交部的考生的反映。
“真的很累,一周之内精神高度紧张,压力也大,但还要保证自己良好的身体状态应付体检。”田楠告诉记者,“高考都没这么累。” 户口、视野和机会 “当时报了国际政治这个专业,就是希望以后能干这一行。”田楠表示,很多选择这个专业报考外交部的同学都和她有着一样的想法。“驻外对其他人来说是很不稳定,但不管是实践还是研究某个地区或者某个领域,驻外都是外交专业的题中之义。报考的时候就知道去外交部一定要驻外,我觉得机会难得而且很期待。”田楠表示,在外交部的经历能让自己有更宽广的视野,工作几年后还会有不错的进修机会,这些都是吸引她的原因。
“能考上真的不容易,我是真的打算把一辈子都奉献给外交事业了。”好几位已经考上外交部的公务员都表达了这样的想法,他们的父母也非常支持自己的孩子从事外交事业。如果只是为了安稳的生活,大多数人不会选择外交部。“我一听说进了外交部都要驻外,面试还有七轮,立马就不考虑了。”即将毕业的陈思思表示,父母听到这样的情况也不支持她报考,“他们觉得这不是他们想象中公务员的生活,太辛苦,不稳定,不适合女生。”田楠表示,现在年轻没关系,但年龄大了一直处在这样的生活状态里,家人还是会担心。
田楠现在已经去了一家事业单位,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稳定的生活、北京户口,这样的待遇和公务员差别并不算很大,但她今年又一次报考了外交部。“现在的工作和专业没什么关系,希望趁着还年轻,能实现当外交官的梦想。”
对陈思思来说,去国考就是找工作过程中的一个选择。她告诉记者,自己的专业是新闻传播,但去年师兄师姐找工作的情况并不是很好,参加国考能多一个机会,班上很多同学都会报名。除此之外,国考的公平性也是吸引她的另一个原因,“面试不敢说,但是笔试都是按成绩排名的,和高考录取一样,过不了分数线说什么都白搭。而且这是获得北京户口的机会。”陈思思说,“其它国企、事业单位,老早就听说有的同学家长开始帮忙找关系了,没关系那些好工作肯定是轮不上我。”
“当时也有很多企业要我,最后去当公务员就是觉得机会多,以后能有更好的发展。”有这样想法的不止史立青一个。吴雨薇家在安徽,她来北京当公务员之前,已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我就是觉得到大城市机会更多,想来试一试。”吴雨薇表示,“来北京当公务员,虽然收入没有以前多,但工作听着好听,父母在意这个。” 走出“围城”者 “对公务员的工资就别期待太多了。”史立青不禁向记者吐槽,大学毕业一个月三四千块的工资和其他工作相比确实太低,他更多的打算是把公务员作为一个跳板。“就算不打算一辈子都当公务员,有了这样的工作经验,以后不管是继续深造还是找其他工作,都会有更多机会的。”田楠表示,过几年希望还能继续读书,“如果有了外交部的背景,申请国外的学校,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都更有优势。”
“公务员也像是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进去的人想出来。”说这句话的时候,史立青已经辞职去国外深造了。“我已经从这里得到了我想要的,但我还有更多的追求。”在这个岗位上的工作背景,让他有了很多机会,得到锻炼,也让他在申请国外的学校的时候得到了一个好的结果。“在这里工作一辈子不是我想要的,来这里之前就想着过两年要去读个研究生,本科学历在这个时代里太低了。”他希望研究生毕业后能找个“赚钱更多又感兴趣”的工作,“不管怎样,我很感谢这两年这个工作给予我的一切。”
“公务员的福利没有外面想象的多,阳光工资,科员3000元左右,在北京只够群租。‘老人’还能赶上福利分房的末班车,但我们这些‘新人’什么都没有。说是养老和医疗有区别,但我们目前用不上,而且等我们退休时,看大趋势也许早就并轨了。”一名在北京市房山区工作的地方公务员告诉记者。“同学聚会,最怕晒工资,我说我一个月只有3000多元,大家会嘲笑,说谁信啊。很多同学在企业,现在月薪都万元起步了。”
“很多时候就是给领导写讲话稿,刚开始我很笨,写完了就给领导,然后每一遍他都会象征性地提哪里要修改,结果我就改个没完没了了。后来我发现,只要卡着点给他,他就只会改一次。大部分时间都在各种套话中‘纠结’,这样的工作感觉没有多少意义。”同样是新闻专业出身的陆晶琪,感觉自己很不适应公务员工作,她曾经打算辞职,因为自己已经拿到了北京户口无所牵挂,但她发现自己已经不会写新闻了。“我想走,但走了以后能干什么,真的不知道。我有的同学在媒体工作,月收入早就1万多元了,买了商品房,而且经常去外地采访,丰富多彩。很羡慕他们。”
1992年春,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一大批公务员辞官下海,投身市场经济大潮,不少人已是今日商界风云人物。21年后,十八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惟愿更多的国考者能叩问自己的内心:当公务员是你擅长和喜欢的工作吗?本报记者 赵樱泽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史立青、陈思思为化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