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公务员面试热点:央视猛批“星巴克”
【热点链接】 10月21日,央视曝光称,每杯星巴克拿铁的物料成本不足5元,但在国内却卖到27元,比伦敦、纽约、孟买同款拿铁咖啡都要贵。央视猛批星巴克“暴利”,在网上引起了热议。【理论纵深】
央视对星巴克咖啡的揭露和痛批,不仅没有引来一片叫好声,反倒是报道本身乃至央视成为众人质疑的对象。这一“反常”现象,颇为耐人寻味。
首先,央视找错了揭批对象。星巴克咖啡是一种充分市场化产品,既无垄断之名亦无垄断之实,价格随行就市,消费者有着充分“用脚投票”的权利——你若嫌它太贵,可以拒绝光顾;你若愿意光顾,说明可以接受它的价格,或者认为价格之外有吸引你的东西。反之,那些垄断产品畸高的价格和利润,才应该成为媒体操心的对象,比如供电、供气、供暖、成品油以及电话费、银行收费、医药价格等。
其次,揭批星巴克咖啡过程中存在常识性错误。任何一种产品,其价格不仅由成本决定,而且由供求关系决定。对于市场化产品而言,供求关系则是更大的决定因素,致使价格经常偏离成本。近年来,农产品市场上出现过“蒜你狠”“姜一军”,也经常出现“×贱伤农”,都是价格严重偏离成本的表现。同样,一杯咖啡成本不足4元,这不是痛批星巴克的理由。何况,一杯咖啡的成本显然不只是原材料价格,房租、水电、人工、税费等支出最终都要摊进咖啡的价格里。
再次,涉及形象和公信力问题。星巴克咖啡虽然价格较高,但星巴克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没的挑,多年来在中国聚集着人气,也不断积累着形象和公信力。在舆论场中,人们更偏向形象和公信力好的一方,恐怕也是人之常情。
[启示]
这种“自愿”的状态一方面来自于国人对外企的过度信任和盲目崇拜,正是这种“自愿”养成了国外品牌在中国总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另一方面也在于国人对新颖商品的盲目追逐,喝咖啡在国外本是很草根的事儿,来到中国却成了品位的象征。据了解,在国内很多二、三线城市,即使是很小型的咖啡店,里面的咖啡也并不便宜,甚至比星巴克还贵。也许正是这种“贵”,满足了部分消费者扭曲的虚荣心。消费者的非理性消费需求,自然导致企业的非理性定价。这使得这些企业能够在违背价值规律的情况下,既赚得钵满盆满,又底气十足。
[措施]
对此,中公教育[微博]专家建议:
一方面,媒体特别是权威媒体应该追求更加专业化立场。面对这起星巴克报道风波,关键或许不在于央视能否进行批评报道,而在于网友对央视怎么看。这场“咖啡风波”表明,若要避免类似争议,央视应更加追求专业化立场,致力于提高客观、公正的媒体形象。只不过,央视的形象是否有所改变,最终还要看公众如何评判。从这起事件来看,要让网友不以异样的目光看待,央视恐怕还得加把劲。当然,网友也应就事论事,不能把任何事情都混为一谈。
另一方面,采取措施逐渐消除国内外差价。消除这种内外价差,一是要有一个自由公平竞争的市场;二是要逐步降低关税成本,不能让税费成为推高洋品牌价格的主要因素;三是要形成尊重消费者的理性市场环境,从而让中国消费者摆脱崇洋媚外的消费心态。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民族品牌必须从服务到质量硬起来,以抗衡洋品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