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政法干警考试行测:避开细节理解题四陷阱
“细节”是指文段中那些容易被人忽略、混淆的细小信息。在政法干警行测考试中,阅读理解里有一种根据细节判断选项正误的题型,我们称之为细节理解型题目。它考查的是考生根据材料查找关键信息及重要细节、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材料原意是否一致等能力。下面中公教育专家为各位考生揭露政法干警考试行测细节理解型题目的四大常设命题陷阱。 一、无中生有“无中生有”指的是命题人依据材料中的某一信息,凭空捏造出相似的信息作为选项以迷惑考生。最常见的“无中生有”情况为选项涉及的某个概念、问题或结论在原文中并没有提及,尤其是当选项出现对两个事物进行比较时,一般原文并未对它们进行比较。
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相应依据或者能否根据原文推断出来。要认真审读原文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找出前后之间的内在联系,谨防相似信息的干扰。
【例1】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媒体事件频发。媒体对事件的关注程度和方式决定了公众的态度和事件的发展。人们所看到的已经不是事件本身,而是经过媒体把关后的媒体事件。随着网络的兴起,媒体事件更是集中地以网络事件的形式表现。在网络事件中,网民是网络舆论和网络监督主体。他们的触角遍布社会各个角落,时时处处监督着政府和官员的一举一动。下列说法与这段文字不符的是( )。
A.网络监督呈现出广泛性和普遍性 B.网络对社会舆论有重大影响
C.媒体事件可能不是事件本身 D.网络监督比传统手段更有效率
【辽宁人事考试网解析】D项无中生有。文段并没有将网络监督与传统手段的效率进行对比。由文段最后两句可知A、B项表述正确;由第二句“人们所看到的已经不是事件本身”可知C项正确。故本题答案为D。
二、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是指命题人将题干中的词语偷换成一些相似的词语,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等具体内涵的一种设错方式。此类陷阱多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的选项中出现,考生要注意甄别。
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所叙述的对象及其具体的行为;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要看选项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例2】阿Q和一切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是说不尽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不同文化程度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解读它,甚至同一个读者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它都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些不同的解读和理解构成了一部阿Q接受史,这部接受史没有终结,也永远不会终结。下列说法与这段文字不符的是( )。
A.阿Q的形象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 B.对阿Q的解读是个常说常新的话题
C.对阿Q的解读与读者自身阅历有关 D.未来的人们对阿Q会有更新的解读
【中公解析】A项偷换概念。文段说的是人们对阿Q的理解与解读有所不同,而非阿Q的形象,且阿Q的形象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
三、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是指以个别事物替代一类事物或以事物的部分特征替代整体特征的一种设错方式。此类陷阱多通过更改主语、混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扩大范围来迷惑考生。
在阅读文段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面的修饰词和限定词,如:“一些”、“有些”、“这些”、“少数”、“少部分”、“少量”、“一部分”、“某个”、“某种”、“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全部”等,见到这些词语时,就用笔加以标记。
{:soso_e179:}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