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教育部要求在招聘活动中做到“三个严禁”
【背景】在2013年高校毕业生求职择业的关键期,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求职过程中遭遇的就业歧视问题,特别强调,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要做到“三个严禁”: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
【各方观点】
@指点文字:用人单位招聘什么样的人员,就考什么样专业。学历、文凭只代表你可能有这方面的专业训练并不代表你就有这方面的专业能力,专业考试、面试前什么门槛都不要设,只要通过了公平公正的专业考试、面试。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其它条件仅是参考,这样才会人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用人单位才会招聘到合适的专才。有985,211学历的不一定全都是有能力的,但是以我们公司的员工素质来看,能力强上手快会举一反三的大多是那些毕业于985、211院校的,而不是一些听都没听说过的三流大学毕业出来的。学历和能力不一定成正比,但也绝对不是成反比。
@墨少:。。。哎。。。那就这样吧 。。。 我在想 以前读中专 美好的憧憬 专业知识 辱骂学校2年里的学业 并不是我贪玩后的借口 。。 就算学校有了专业课程的调整 但贪玩问题还是存在 。。只不过 我们是交钱地 。。。
@白杨树:就是论学历的实质内涵,高等自学考试的大专学历就远比普通高等院校的本科学历要难考得多,因此高教自考的毕业生的专业知识自然要比一般的大学毕业生更加扎实。
@奔驰牛August:我们天朝歧视的地方多了,上公交带大包的歧视,操一口流利的家乡话在北上广歧视,没钱歧视,长的难看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低学历歧视,没车的歧视,骑自行车被轿车按喇叭歧视,你妹的,活在现今,有不受歧视的么,有没有。DO!
@点点:先要求国家单位别来限制吧,私人企业需要国家来管理用什么人么?至少我们这里的很多事业单位招考时都有限定需要985或者211工程学校毕业的学生,管别人用什么人的时候先管下自己所谓的国企事业编制内招考把这些限定取消先~~
@gaogao:学历和专业技能是两回事。西方国家低学历技能工人挣钱不一定比高学历职业者少,关键在于对此的认知和他所创造的价值高低。
@Elaine Lu:有985,211学历的不一定全都是有能力的,但是以我们公司的员工素质来看,能力强上手快会举一反三的大多是那些毕业于985、211院校的,而不是一些听都没听说过的三流大学毕业出来的。学历和能力不一定成正比,但也绝对不是成反比。由于我是局外人,也关注大学毕生的就业状况,故来此看看。但我对“有985,211学历”这个专业性很强的词组,搞不懂。切望赐教。谢谢!
@ 枕霞旧友:我们高考1981那会儿,重点本科、一般本科、专科全国才招30万,今年大学招生近600万,其中985、211高校招生规模怎么算都超过40万,就是说那时考不上大学的,如今都有可能考到211高校,你说大学生能不贬值吗?
@ ℡蒜苗dr.:消除文凭制度,因为这里有太多的吃拿卡要,工作嘛,面试全凭个人能力,政府的公务员该反省了
@情意猜不透轻:重点大学 985 211本身就是教育部弄出来的 重点大学每年拿到的经费什么都比一般学校的多 不解决上端利益的分配 在招聘条件上做文章无疑是吃饱了没事干
【GWY 解读】
首先,教育部虽然表态反对、禁止反对这些歧视条款,不准企业以985、211为条件筛选应聘者,但是,所谓的985、211的高校分级却是教育部搞出来的,如果再往前追溯,则是从1952年开始的重点大学制度。这些制度从入学分数线、到对学校的投资,对学生的教育补贴都有很大差别,才造成了企业选择的标准。而如果不能提学历,那企业为何要到大学里面来招人呢?
其次,这个规定实际也无法执行。虽然这个通知出台之后,面向企业人力资源的网站就发出了提示,提醒在撰写职位描述时注意这一通知,不能写985、211、甚至学历标准。但是,有从事招聘工作的人坦言,即使职务描述上不写,接收到了简历之后,也会按此标准筛选面试人员。所以,有人戏言,不过是把明规则变成了潜规则。
最重要的在于,这个通知,把本属于企业、市场的择优视为了歧视,可能侵犯了企业权利。
虽然在这个方式下,某些985、211的杰出学子可以获得一个面试机会。但市场的择优却暗含着自己的隐藏前提,即不是不计成本的择优,而是在一定成本下的择优。企业的人力资源职员不可能面对每一个学生都详细地深谈,不可能做到沧海淘珠,不遗寸长,他们必须在给定的经费、给定的人力下,为企业选择到最合适的人。另一方面,学历证书,就有着明显的信号作用,从很大概率上、很大置信度上判断一个人的素质与能力,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根据学历证书给出一个事前筛选标准,绝对不是企业招揽人才的最好方法,却是企业在一定成本下到达一定效果的最好办法。
所以,要帮助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教育部门还应把很多工作做得更细致,应该尊重企业的择优权利。从更大范畴来看,只有尊重企业用人需求,整个教育体系才能认真面对企业的用人需求,积极地调整被诸多诟病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教育体制,这才是提高就业率,甚至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之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