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以德为先”能否通过考试考出来?
11月6日,四川举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公务员招录考试。3道申论考题全部围绕“雷锋传人”郭明义展开。不少考生说,没想到会考这样的题,答得中规中矩,心里没底。而省社会科学院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杨先农认为,此次考题体现了励志向善、见贤思齐的价值取向,以及录用公务员要以德为先的正确导向。申论,作为党政机关招录公务员的必考内容,各地基本上都是围绕社会热点来命题。因为,社会热点大多关涉“政府问题”。作为一名即将成为公务员的应试者,对某个热点问题有何看法,怎样进行理性分析,客观陈述,主观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应试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深度。例如,前不久,江西宜黄强拆事件被列入武汉公考申论的内容,在社会上所产生的反响就非同一般。
“雷锋传人”郭明义的事迹固然感人至深,但如果认为谁的问题回答得漂亮,“联系实际”撰写的千字文写得相当不错,便据此确认此人道德水准如何了得,那这种“以德为先”的判断,恐怕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假如,让某些已落马的贪官来做这类道德文章,估计不但“政治正确”,而且谋篇布局都可能高人一筹。兰州钢铁集团公司原总经理张斌昌,曾信誓旦旦地公开表示,“现在是兰钢的困难时期,组织上叫我来是和大家同甘共苦的,不是来享受的。为此,我对自己‘约法三章’……”然而,这位上班骑自行车,吃饭进职工食堂的“好老板”,竟是一个非法敛财,色迷心窍的“大蛀虫”。(1999年4月16日新华社:《兰州钢铁巨蠹张斌昌一审被判死缓》)河南省交通厅原厅长石发亮,甫一上任就提出了“一个‘廉’ 字抵千金”的口号。他还把容易接受贿赂的时机概括成“几个‘一下’”,即“逢年过节看望一下,住院治病慰问一下,家人过生日祝贺一下,装修房屋赞助一下……”这使他赢得了“清廉为官”的好口碑。但,就是这位口若悬河的“防腐理论家”,和前两任厅长一样,都是贪得无厌的一丘之貉。(2006年8月4日中新网:《受贿1900余万元 河南原交通厅长石发亮被判无期》)
“以德为先”,对公务员而言的确重要。但大量事实告诉我们,作为形而上的“德”,不是靠摇摇笔杆子,在公考试卷上回答几个问题,再写上一篇“命题作文”,就能准确“考”得出来的。所以我认为,在公考申论命题时,最好不要涉及与道德有关的热点问题。一者,这类文章实在很难做,难免像四川此次公考一样,出现《今天,你郭明义了吗》之类无厘头的东西;二者,即使有谁妙笔生花,文章写得滴水不漏,也未必能证明此人就是可造人材,不日即可成为标准人民公仆。如果再往深里说,话就更难听了:在法治不彰,制度虚置的语境中,没准那些申论获得满分的人,更有可能被“培养”成既贪财又好色的官场败类!
作者:徐林林 {:5_552:} {:5_557:} {:5_553:} {:5_552:}我最喜欢在凡哥这里水了 {:5_552:}水水更健康 {:5_550:} mam7 {:5_556:} 一个人的德性考试是靠不出来的 {:5_556:}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