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政法招警文化综合之政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本帖最后由 警察之家 于 2010-4-23 09:52 编辑(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练习:下列包含矛盾观点的有( )
①失败是成功之母 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③刻舟求剑 ④居安思危⑤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该题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为主,一是要求正确理解矛盾的含义,二是正确理解题目所列成语的含义。其解题思路应该是对题目所列的成语进行逐一分析。在明确其本身含义的基础上抽象出哲学寓意,看是否完整地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关系。由分析上题成语的哲学寓意不难看出,①②④都体现了矛盾的观点,③⑤没有体现矛盾的观点。故该题应选D项。
(2)矛盾同一性的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提示:矛盾双方依存的关系在教材漫画中体现出来,分析见前述(略)。
练习: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是指: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没有一定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说由“进步”转化为“落后”的条件就是“骄傲”;由“落后”转化为“进步”的条件就是“虚心”。总之,矛盾双方是可以转化的,又是有条件的。
练习:“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学习了矛盾概念之后,你对这段话有哪些新的理解?
这段话意思是说:世界上的事情有困难与容易之分吗?只要认真去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就变得容易了;反之,不去做,则本来容易的事情也成为困难的了。同样,人们求学、做学问有困难与容易的不同吗?只要认真学习,那么困难的也变得容易了;相反,如果不肯学习,那么容易的也成为困难的了。
这段话说明了这样一个哲理:凡是与人的行为紧密相关的矛盾,要使矛盾双方转化,必须通过人的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例如,“为之”与“不为”,就是人们办事难易,矛盾双方能否相互转化的条件。同样,“学之”与“不学”,也是学习过程中的难易矛盾相互转化的条件。
练习:
1.矛盾着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是( )
A.有条件的
B.无条件的
C.多数情况下是有条件的
D.多数情况下是无条件的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了矛盾双方转化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转化,B、C、D项都是错误的表述。
2.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矛盾同一性的是( )
A.量体裁衣
B.因材施教
C.积劳成疾
D.居安思危
答案:D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弄清每一成语的意思。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同一性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题中只有D项中“安”与“危”是互相依赖的关系,属于矛盾同一性。
3.“我们嘲笑别人的缺陷,却不知道这些缺陷也在我们内心嘲笑着我们自己”。这其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
B.矛盾双方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D.矛盾双方各具有不同的特点
答案:B
解析:此题是引言式选择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引言的中心意思。本题的引言带有较强的哲理性,比较难理解,从题目的字面意思看,前后经过了一个转变,那就是从“嘲笑别人”到“嘲笑自己”的转变,而这又深层次地表明了一个人从自认为的“优点”向“缺点”的转变,其中的条件是“嘲笑别人”。因此,此题选B。A项讲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C项讲的是矛盾的不平衡性,D项证明矛盾的特殊性,均不符合题意。
(3)矛盾的斗争性的含义。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教材中“专家点评’说明了哲学上的说的“斗争性”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的关系。
(4)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补充: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发展,对于理解矛盾概念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为了更具体地进一步理解它,有必要从以下两方面理解和把握。
①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意思是说,没有斗争就没有同一,没有同一也就无所谓斗争,无论离开斗争或者离开同一,都不能成其为矛盾。
首先,同一离不开斗争。具体地说,第一,依椭不开斗争。“依存”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一方的性质依赖于另一方来规定,这就是平时所言的“相比较而存在”。例如,“上”与“下”的性质是相互规定的;“大”与“小”的性质也是相互规定的。这是因为,“上”与“下”“大”与“小”是对立的。而“上”不是由“大”或“小”来规定,因为二者并不对立。可见,依存是对立中的依存。第二,转化也离不开斗争性。矛盾双方的转化足能是向对立面转化。当我们说“上”转化了,那肯定是指“上”转化成“下”。只有“上”与“下”之间的转化,绝无“上”与“大”或“小”之间的转化。因为只有“上、下、之间是对立面,“上”与“大”或“小”不是对立面。
其次,斗争离不开同一。什么样的东西才相互排斥呢?必须具有某种共同的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同时呈现出排斥的倾向。如果不是相互依存的东西,那就意味着“彻底分离”“毫不相干”,还谈什么相互排斥呢?例如,正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共同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有了后者的剥削,才有了前者的被剥削,其利益要求是相互排斥的,而无产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之间没有依存关系,也就谈不上他们之间的排斥、斗争关系。
②矛盾双方同一性与斗争性,既是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矛盾是一种联系,而联系既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因而,矛盾也就不仅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一句话,“一切事物”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名言题化《老子·二章》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意思是说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东西是美的,丑就产生了;天下的人都知道善的东西是善的,恶就产生了。这说明( )
A.善和恶不是客观的,是人们头脑里主观自生的东西
B.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C.在美丑、善恶的矛盾中,美与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D.美与丑、善与恶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答案:B
解析:题干引文旨在说明美与丑、善与恶作为事物矛盾的双方,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即对立统一的关系,故B项是符合题意的选项。A项是否认矛盾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与题意不符;C、D项表述的道理亦非题意所包含,因为题干引文中根本没有涉及美与丑、善与恶作为矛盾的双方谁主要、谁次要或各有什么不同特点的问题,故与题意不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