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BBS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卓美眼科专家帮你顺利入警
查看: 2367|回复: 1
收起左侧

[闲话热点] 世界“新七大奇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2 16: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110BBS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款爺 于 2009-11-22 16:17 编辑

一度备受争议的世界“新七大奇迹”评选最终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揭晓,中国长城、约旦佩特拉古城、巴西基督像、秘鲁马丘比丘印加遗址、墨西哥奇琴伊察玛雅城邦遗址、古罗马斗兽场、泰姬陵成为世界“新七大奇迹”。该活动的主办方“新七大奇迹基金会”,是1999年由瑞士商人、旅行家贝尔纳·韦伯先生创立的。
    而原来的世界“七大奇迹”包括埃及吉萨金字塔和亚历山大灯塔、巴比伦“空中花园”、土耳其阿耳忒弥斯神庙和摩索拉斯王陵墓、希腊罗德岛巨人雕像和奥林匹亚宙斯神像。这是由公元前3世纪,腓尼基旅行家昂蒂帕克将自己眼中的伟大人造景观总结出来的,也有说法是在2000多年前由古希腊哲学家菲隆选出的。
    下面我们就来感受一下“新七大奇迹”。
01.jpg 02.jpg 03.jpg 04.jpg 05.jpg 06.jpg 07.jpg 08.jpg 09.jpg 10.jpg
中国万里长城
    长城的历史悠久,工程雄伟浩大是世界少有的奇迹。长城东西南北交错,绵延伏于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它好像一条巨龙,翻越巍巍群山,穿过茫茫草原,跨过浩瀚的沙漠,奔向苍茫的大海。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大约有10万里以上。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 。自秦始皇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除运土、运砖可以用毛驴、山羊等牲畜外,全部劳动都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在崇山峻岭、峭壁深壑之中,难度可以想象。
01.jpg 02.jpg 03.jpg
巴西基督像
    里约热内卢救世基督像(葡萄牙语:Cristo Redentor)是一座装饰艺术风格的大型耶稣基督雕像,位于巴西里约热内卢,是该市的标志,也是世界最闻名的纪念雕塑之一。
    基督像落成于1931年,总高38米,站立在里约热内卢国家森林公园中高710米的科科瓦多(Corcovado)山顶,俯瞰着整个里约热内卢市,他张开双臂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是巴西人民热情接纳和宽阔胸怀的象征。
    在科科瓦多山上建造一座雕像的想法始于1850年代中期,那时一个天主教主教佩德罗·玛丽亚·博斯请求巴西帝国的伊莎贝尔公主筹措资金建造一座大型的宗教纪念物。伊莎贝尔公主对这个主意不是很在意,而当巴西在1889年成为共和国后,这个设想完全被政府否定,因为当时的法律强制规定必须政教分离。
    第二次“在山上建立一个地标”的提议是里约热内卢大主教在1921年提出的。大主教组织了一个叫做“纪念像周”(Semana do Monumento)的活动来吸引捐款,捐款者主要是巴西的天主教徒。基督雕像的设计要求包括:须代表基督教的十字架,有一座手持地球的耶稣基督像和一个象征世界的基座。最后选择了“救世基督展开双臂”为设计外型。
    这座纪念雕像由法国纪念碑雕刻家保罗·兰多斯基设计,当地的工程师海托·达·席尔瓦·科斯卡监督建设。一组工程师和技师团研究了兰多斯基的设计方案,并决定以钢筋混凝土代替钢材,以便更适合十字架形状的雕像。科斯卡和兰多斯基决定以滑石作为雕像的外层材料,因为它有柔韧性高的特点,而且能够抵抗恶劣的天气。里约热内卢还特意建造了科科瓦多山的上山铁路,以便将打造雕像所需的大块石料运到山顶。
    1931年10月12日在科科瓦多山上举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礼,巴西总统瓦加斯为塑像剪彩,这一天是巴西主保圣人圣母Aparecida的纪念日——圣母显灵日(又称守护神节)。落成典礼的一大亮点是照明系统的启动,原本计划是由意大利发明家马可尼从他在那不勒斯的游船上,通过他发明的无线电启动开关,但是由于当天天气状况恶劣,信号强度受到影响,最终不得不改由科科瓦多山上的工作人员手工开启。
    2006年10月12日,在塑像落成75周年庆典上,里约热内卢的枢机大主教欧瑟比欧·奥斯卡·舍伊德[4]在塑像下为圣母显灵日做礼拜,这使得这座基督像成为朝圣圣地,从此以后天主教徒可以在塑像前接受洗礼和宣布结婚。
01.jpg 02.jpg 03.jpg 04.jpg 05.jpg 06.jpg
秘鲁印加森林城马丘比丘
  一个崇拜太阳并有着神秘宗教仪式的地方,在这里女子被视为"太阳的贞女"。一个可以缅怀最近一次人类文明覆灭的地方。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称赞马丘比丘是"人类曙光的崇高堤防"。
    在南美的一些地区,人们认为神圣力量可以跨越时空,无所不在,因此代表亘古永恒的岩石,便成为与神圣力量沟通的媒介。人们因此建造各种纪念物以接近神圣力量。秘鲁的印加马丘比丘圣城遗迹就是南美洲最具神秘色彩的古迹之一 。可以说,她不单是秘鲁,也是整个南美洲的象征。马丘比丘带给人们的不只是对神秘力量的敬畏,更多的还境和谐共存艺术的极致表现。马丘比丘圣城建造于公元15世纪,建于狭窄的山脊上,俯视汹涌的乌鲁班巴河。她被包围在丛山中,且被覆盖于浓密的丛林下达数百年之久,直至1911年才被发现。 "马丘比丘"在印加语中意为"古老的山巅",当时是一座极为繁荣兴盛的城市。 印加人在此建立了农业,虽然地形险峻,但却有完善的灌溉系统。除了农业区之外,城市还区分为上城和下城。近代考古学家也发现,马丘比丘的建筑似乎也记录着太阳、月亮一年中的运行规律。然而,这个神秘的古王国,仍裹着好几层不为人知的神秘面纱,现在尚无人完全了解这个城市的运作情形。
01.jpg 02.jpg
墨西哥奇琴伊查玛雅城邦遗址
  奇琴伊查玛雅城邦遗址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北部,是玛雅古国最大、最繁华的城邦,始建于公元514年,13世纪时突然被废弃,原因不名。 “库库尔坎金字塔”又称“城堡”,是奇琴伊查主要古迹之一。奇琴伊查在玛雅语中的意思是“伊查人的井口”。去年,130万游客参观了奇琴伊查玛雅城邦遗址。
  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有宾馆林立的海滨度假城市坎昆,也有深藏于热带丛林中的玛雅古城遗址。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使尤卡坦半岛闻名遐迩。在尤卡坦神秘的玛雅古城遗址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坎昆以西200公里处的“羽蛇”之城———奇琴伊查。
  奇琴伊查始建于公元5世纪,7世纪达到鼎盛。全城占地面积约25平方公里。古城遗址掩映于一片丛林之中,唯有城中央的库库尔坎金字塔(见上图,张蕾摄)周围被清理出一片草坪,以便让游人看清它的全貌。奇琴伊查的建筑物上,处处可见“羽蛇”形象,玛雅人崇拜羽蛇神和雨神,库库尔坎金字塔就是玛雅语“羽蛇神”的意思。库库尔坎金字塔占地3000平方米,高30米,抬头仰视,塔身高大巍峨,直通天庭。塔的四周是陡峭的阶梯,两面已风化无法通行,另两面经过整修可供游人攀爬。每个台阶高半米,却只有10厘米左右宽,仅放得下半只脚。
  神庙内的拱顶反映了当年玛雅人高超的建筑工艺,他们全部用石头搭建的拱顶经受住了千年的风雨侵蚀基本没受损伤。玛雅人在修建宗教建筑时往往融入丰富的天象知识。库库尔坎金字塔也不例外,四面台阶加起来共有364级,再加上塔顶的神庙,正好与全年天数吻合。据说,每年春分、秋分的日落时刻,阳光照射在金字塔的边沿,形成的影子连同塔底雕刻的蛇头,仿佛一条巨大的羽蛇蜿蜒爬行。库库尔坎金字塔塔底有一条通道,通向塔内部的神的使者恰克摩尔雕像。通道狭小,两人无法错身而过。人们忍受着通道里潮湿憋闷的空气,遥想千年前玛雅贵族和祭司是怀着怎么样一种虔诚的心情在这里艰难地前行。
  金字塔东面是建立在四层基座上的气势恢弘的武士庙。武士庙南侧是千柱林,一排排的圆柱上,原本支撑着宽大的屋顶,相传是当时奇琴伊查的商业中心,也是玛雅遗址留存下来的少数不以宗教为目的的大型建筑。
  在金字塔南北两面幽深的树林里,有两口直径60米的天然大水井。玛雅人将其中一口水井作为饮水和灌溉农田之用,另一口水井则奉为“圣井”,用来祭雨神。
  库库尔坎金字塔西侧是玛雅人的球戏场,这里绝非娱乐嬉戏之地,而是玛雅人拉开向神献礼序幕的场所。球场两侧有贵族和祭司观看比赛的坐席。比赛中,两队队员用胯部击球,将球撞入球场墙上高悬的石圈内。入球多的队赢得比赛,而取胜队的队长将光荣地被挖出鲜红的心脏,作为献给神的祭品摆放到石雕的恰克摩尔神像的怀抱中。这种残忍的游戏在玛雅人中流传了上千年。
  13世纪时,奇琴伊查古城突然被废弃了,这个昔日玛雅人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从此被热带丛林所吞没。是何原因使这座古城突然消失,至今仍是研究者们的探索之谜。
01.jpg 02.jpg 03.jpg 04.jpg 05.jpg 06.jpg 07.jpg 08.jpg 09.jpg 10.jpg
希腊雅典卫城
    希腊首都雅典的阿克罗波利斯建造在海拔150米(此数据据自中文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2004年8月号,由新手51友情提供)的石灰岩山冈希??硪蛔柿希?56米)是祭祀雅典守护神雅典娜的神圣地。阿克罗波利斯的希腊语意为“高处的城市”,它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公元前1500年,这里是王宫所在地,从公元前800年开始,人们在这里兴建神庙等祭祀用的建筑物,使之成为雅典宗教活动的中心,并且逐渐于高地下形成城市。古代希腊城市具有战时市民避难之处的功能,是由坚固的防护墙壁拱卫着的山冈城市。
    卫城坐落在面积约为4平方千米的一块高地上。坚固的城墙筑在四周。自然的山体使人们只能从西侧登上卫城。高地东面、南面和北面都是悬崖绝壁,地形十分险峻。
    雅典卫城是希腊最杰出的古建筑群,阿克罗波利斯建造的神庙,是综合行的公共建筑,为宗教政治的中心地。现存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帕特农神庙、伊瑞克提翁神庙、埃雷赫修神庙等。这些古建筑无可非议的堪称人类遗产和建筑精品,在建筑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迄今保存下来的大量的珍贵遗迹,集中展示了希腊的古代文明。
    雅典卫城的山门正面高18米,侧面高13米。山门左侧的画廊内收藏着许多精美的绘画。多利亚式的帕特农神庙、大理石造的楼门普罗彼拉伊阿、埃莱库台伊神庙、雅典娜神庙等均建造于公元前五世纪的雅典黄金时期。
    雅典娜女神庙在山门右前方。雅典娜女神庙全由蓬泰利克大理石建成,蓬泰利克大理石的产地就在雅典附近。18英尺长、12英尺宽的神庙内有一个爱奥尼亚式门厅和一个约呈方形的内庙组成。一条饰以高凸浮雕、宽18英寸的中楣饰带,围绕在建筑物外部。神庙分前庙、正庙和后庙,在神庙东面有一个执盾的雅典娜神像浮雕。
    巴特农神庙(又称雅典娜神庙)是雅典卫城最著名的建筑,它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纪念碑,代表了古希腊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被称为“神庙中的神庙”。顾名思义,雅典娜神庙是祭奉雅典娜女神的神庙,“雅典”之名即源于此。
    相传希腊古时候,智慧女神雅典娜与海神为争夺雅典的保护神地位,相持不下。后来,主神宙斯决定:谁能给人类一件有用的东西,城就归谁。海神波赛东赐给人类一匹象征战争的壮马,而智慧女神雅典娜献给人类一颗枝叶繁茂、果实累累、象征和平的油橄榄树。人们渴望和平,不要战争,结果这座城归了女神雅典娜。从此,她成了雅典的保护神,雅典因之得名。后来人们就把雅典视为“酷爱和平之城”。
    雅典娜神庙呈长方形,全部用晶莹洁白的大理石砌成。神庙基座长69.5米、宽30.88米(另一资料:长约69.49米,宽约30.78米),其建筑材料为石灰岩,外部由46根高14米、直径1.5米的大理石柱环绕。
    有资料称“巴特农神庙是纪念希波战争胜利、祭祀雅典守护神雅典娜的场所。”但根据新手51提供的相关资料,据希腊国家旅游局称“最近考古学家的发现完全推翻了这个说法。”。这座多利亚式建筑风格的神庙,建于公元前447~前421年。高8米的巨大圆柱在东、西各设置8根,南北各有17根。神庙里安放着雕刻家菲迪亚斯的作品——雅典娜神像。神庙全部是用雕刻和浮雕装饰起来的。后来神庙几次遭战火破坏,如今只在西边保留着一些石柱和建筑物。
    从雅典各个方向都可以看到位于卫城顶端的巴特农神庙。整座堂宏伟壮观,结构严密,比例协调,据说建成之初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建筑。
    巴特农神庙是举世闻名的古代七大奇观之一,也是雅典最著名的古迹之一。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现在的神庙遗址大多已是断墙残垣了。神庙的内部分成两个大厅,正厅又叫东厅,厅内原本供奉着菲迪亚斯雕刻的雅典守护神雅典娜神像,神像据说高12米,由黄金、象牙制成,眼睛的瞳孔也宝石镶成。几经战火的破坏和2000多年风雨的侵蚀,神庙中雅典娜的巨大金像早已不知所踪。这一艺术珍品只剩下大部分石柱和一些其他建筑了。
    巴特农神庙相传是诸神从奥林匹斯山游曳到雅典的聚会地。帕特农神庙位于雅典卫城的上首右侧。人们从入口处看不见它的正面,只能在一旁的角落发现它。在这长70米,宽30米的空间里,46根环列圆柱构成的柱廊直挺向天,昭示着希腊文明的蓬勃向上永不凋谢。
    它是如此的残缺又异常的华丽,那多立斯式的圆柱,大理石的凹槽质感仍然冰凉高贵,那列柱逐渐细小,到达顶端时无任何装饰的弧形柱更显得优美均衡,岁月虽然令许多石柱倒塌,但那简约庄严的美却依然鲜活。
    帕特农神庙的雕刻装饰是由著名的建筑师和雕刻家菲迪亚斯承担的。从神庙西山墙中央的人像到最引人注目的排档间饰上都可以领略大师的伟大。
    由92块白色大理石饰板装饰而成的中楣饰带(另一资料的叙述为:柱间是92堵刻着各种神话故事的庙墙)。有描述希腊福州内容的连环浮雕,浮雕所表现的紧张的搏斗,人与怪兽的撕扯生动逼真。天神们或威武或飘逸或闲散的姿态巧妙地贯穿在一起,那肌肉的弯曲、战袍的飘扬、眼神的哀喜无不透露出雕刻者对美的热爱和对生命理性的思索。
    伊瑞克提翁神庙位于埃雷赫修神庙的南面,建于公元前421年~前406年之间,是雅典卫城建筑中爱奥尼亚样式的典型代表,建在高低不平的高地上,建筑设计非常精巧。它是培里克里斯制订的重建卫城计划中最后完成的一座重要建筑。神庙东区是传统的6柱门面,向南采取虚厅形式。南端用6根大理石雕刻而成的少女像柱代替石柱顶起石顶,充分体现了建筑师的智慧,她们长裙束胸,轻盈飘忽,头顶千斤,亭亭玉立。由于石顶的份量很重,而6位少女为了顶起沉重的石顶,颈部必须设计得足够粗,但是这将影响其美观。于是建筑师给每位少女颈后保留了一缕浓厚的秀发,再在头顶加上花篮,成功地解决了建筑美学上的难题,因而举世驰名。现在真品收藏于博物馆,已用复制品顶替。庙中的雅典娜雕像直立戎装,是所有雅典娜雕像所依据的形象。像前有金灯,一年只需加油一次,另有棕榈树形的烟囱和木雕神像。神庙建筑历经沧桑,如今也只能依据这6根少女像柱想象当年的繁华了。
    波斯人曾在希波战争中破坏了雅典卫城。人们在公元前5世纪后期希波战争结束之后,修筑了一条“长墙”,长65千米,连结雅典与比雷埃夫斯港。此外,卫城内的神庙也进行了重建。公元前4世纪以后,雅典人在山下建起了一整套建筑物,体现了雅典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如竞技场、会堂、扩建的狄奥尼索斯露天剧场、大柱廊等。17世纪阿克罗波利斯遭受破坏,变成一片废墟。1833年希腊建立王国后,逐渐进行修复。
    在希腊古代遗址中,最为有名的当属雅典卫城。雅典卫城,希腊语称之为"阿克罗波利斯",原意为"高丘上的城邦"。古代在此建有神庙,同时又是城市防卫要塞。

01.jpg 02.jpg 03.jpg 04.jpg 05.jpg 06.jpg 07.jpg 08.jpg 09.jpg

印度阿格拉的泰姬陵
  建于1632年至1654年的泰姬陵表达了一个国王对他亲爱的妻子无与伦比和刻骨铭心的纪念。

  1631年莫卧儿人皇帝的妻子在分娩第十四个孩子时难产去世。她当时36岁,已结婚18年,对她的丈夫沙贾汗(ShahJahan)来说失去的不但是亲爱的妻子,而且还是一个精明的顾问。据说他穿了两年丧服(据另一记载,他的头发因悲伤而变白了)。他发誓要建一个配得上他妻子的、无可比拟的陵墓,以纪念他的妻子。没有人能否认他的成功。阿米曼达班奴,或者叫墨姆塔兹马哈尔(意即“被选中的宫殿”)里有一个令人惊叹的建筑物,作为对她的纪念,上面刻着她名字的缩写:泰姬·玛哈尔。由于用了太多的最高级赞美词来描绘这个建筑,因此大多数去参观的人走近它时害怕他们将会失望。
  从数不清的照片中使人非常熟悉的泰姬陵的外形被作为饭店的标志、酸辣酱和调味品的商标,实际上它被用在随便什么地方,人们看到立刻就想到是印度的地方。尽管如此,很少有人看了泰姬陵感到失望的。
  泰姬陵百看不厌,它仍旧能使人惊讶。它在一天里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自然光线中显现出不同的特色。虽然它是一座陵墓,可它却没有通常陵墓所有的冷寂。相反你感到它似乎在天地之间浮动。它的和谐对称、花园和水中倒影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令无数参观者惊叹不已的奇迹。估计有2万名工匠参与了泰姬陵的建造,历时22年才完成。据说一位法国人和一位威尼斯人参与了工程的部分工作。至今没有一位建筑师被记录肯定参与了陵墓的建造——这对这个建筑物是很适宜的,因为建造它的本意在于让人们只记住在陵墓里的人。
  泰姬陵是用从322公里外的采石场运来的大理石造的,但它却不是有些照片里的那种纯白色建筑。成千上万的宝石和半宝石镶嵌在大理石在表面,陵墓上的文字是用黑色大理石做的。从一道雕花的大理石围栏上可以看到出色的手艺。阳光照射在围栏上时,它投下变化纷呈的影子。从前曾有银制的门,里面有金制栏杆和一大块用珍珠穿成的布盖在皇后的衣冠冢上(它的位置在实际埋葬地之上)。窃贼们偷去了这些珍贵的东西,许多人曾企图挖取镶嵌在大理石栏上的宝石,但泰姬陵的雄伟壮丽仍使人为之倾倒。
  泰姬陵坐落在一个风景区内,庄严雄伟的门道象征着天堂的入口,上方有拱形圆顶的亭阁。原先这儿曾有一扇纯银的门,上面镶嵌着几百个银钉。这些东西都已被劫走,现在的门是铜制的。
  关于沙贾汗想在朱木拿河的另一边为自己建一座同样的黑色大理石陵墓的传说似乎没有太多的真实性。他的儿子奥朗则布于1658年宣布为帝,并把他的父亲软禁在阿格拉一个城堡内达9年之久,一直到他去世。沙贾汗能从城堡远远眺望泰姬陵。后来他也被葬在泰姬陵。
  泰姬陵代表了莫卧儿建筑成就的高峰。这种风格的陵墓竖立在一个底座上,上面饰有光塔,人们对它怀有和对清真寺同样的崇敬的心情。这种风格的纪念陵墓在印度北部发展并随之消失。
  侯迈因在德里的陵墓于1564年动工,它是泰姬陵的雏形,牢固、威严而不是精致、黄雅。17世纪70年代奥朗则布在奥芝加巴德为他的妻子仿造了一座泰姬陵,可是它没有泰姬陵的魅力与和谐。德里的另一陵墓赛夫达贾之墓于1753年动工,被称为是“莫臣儿建筑最后的闪光”,然而它可不是一座人们尽力设法要运河看的建筑物。这些纪念陵墓都有一个标准的模式——一个大的洋葱形状的拱顶、水道、分成四部分的花有泰姬陵的建造者把这些东西融化在一起,创造出一座无与伦比的建筑。与孟加拉的总督威廉·本廷克爵士策划的阴谋相比,泰姬陵内珍贵财宝的失窃可谓微不足道。19世纪30年代,他谋划拆除当时疏于管理、杂草丛生的泰姬陵,把大理石运往伦敦出售。只是因为从德里红堡上拆下的大理石找不到买主,这个计划才作罢。后来,在1900年当了印度总督的柯曾重新修复了泰姬陵。
  毫无疑问,泰姬陵是世界上完美艺术的典范。基本上由大理石建成的建筑毫无瑕庇,月光之下的泰姬陵更给人一种恍若仙境的感觉。她不仅表达了沙贾汗对爱妻的深切纪念,也是他给人类的一份厚礼。
  泰姬陵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巨大陵墓清真寺,是莫卧儿皇帝沙贾汗为纪念他心爱的妃子于1631年至1648年在阿格拉而建的。泰姬陵是印度穆斯林艺术最完美的瑰宝,是世界遗产中令世人赞叹的经典杰作之一。
  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的泰姬陵,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到印度旅游的人士,大都是慕它的盛名而来。这座世界七大建筑奇迹背后其实有一段哀怨缠绵的历史,了解它的历史的背景,确能增加观赏泰姬陵的趣味。17世纪莫卧儿帝国皇帝沙杰汉为纪念其爱妃慕塔芝玛,动用了数万名工人,以宝石镶饰修建陵寝,图案之细致令人叫绝。泰姬陵最引人瞩目的是用纯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体建筑,皇陵上下左右工整对称,中央圆顶高六十二米,令人叹为观止。四周有四座高约四十一米的尖塔,塔与塔之间耸立了镶满三十五种不同类型的半宝石的墓碑。陵园占地十七公顷,为一略呈长形的圈子,四周围以红沙石墙,进口大门也用红岩砌建,大约两层高,门顶的背面各有十一个典型的白色圆锥形小塔。大门一直通往沙杰罕王和王妃的下葬室,室的中央则摆放了他们的石棺,壮严肃穆。泰姬陵的前面是一条清澄水道,水道两旁种植有果树和柏树,分别象征生命和死亡。
01.jpg 02.jpg 03.jpg 04.jpg 05.jpg
约旦佩特拉古城
    约旦西部城市,位于马安西北、哈隆山麓。古代曾是重要的商路中心,厄多姆国的都城。1812年以来陆续发现许多古迹,大都雕刻在一条深谷的岩壁上,为约旦旅游业的重点城市之一。
    佩特拉古城,峡谷中的城市佩特拉(Petra)是约旦的一座古城,位于约旦安曼南250公里处,隐藏在一条连接死海和阿卡巴海峡的狭窄的峡谷内。佩特拉一词源于希腊文“岩石”(petrus)。很可能《旧约全书》中称的“塞拉”(意义也是岩石),即摩西出埃及后“点石出水”的地方,就是佩特拉。但也有学者认为《旧约》中的塞拉只是指石头,而不是一个城市的名字。
【名称】
    它以岩石的色彩而闻名于世。佩特拉因其色彩而常常被称为“玫瑰红城市”。这是源于19世纪的英国诗人J·W·柏根的一首诗里的一句:“一座玫瑰红的城市,其历史有人类历史的一半。”(但几年之后,当柏根去该地参观后,他不得不承认当初所作出的此番描述是不确切的,佩特拉并非是玫瑰红色的,它甚至不能称为一座城市,却更像一座纪念碑似的公墓——这儿的房屋可能是泥制的,现在已不复存在。实际上,这里的岩石不只呈红色,还有淡蓝、橘红、黄色、紫色和绿色。)佩特拉在希腊语里是”岩石”之意,这个名字取代了《圣经》中的”塞拉”一词。据一些神话传说,这里是摩西(古代希伯菜人的领袖—译注)点出水的地方。这个事件发在生古代希伯菜人从埃及出 逃后处于一片荒野的40年里。
【历史沿革】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这里曾是古代纳巴泰(也有译为“纳巴特”的)人建立的厄多姆王国都城。公元前6世纪,阿拉伯游牧民族纳巴泰人的部落控制了约旦阿拉伯干河(意为一年中某段时间内河水泛滥的沟壑)的东部,纳巴泰人从阿拉伯半岛北移进入该地区(今天约旦和南叙利亚境内)。大约公元前312年,纳巴泰人(古代阿拉伯部落)在此定居。在他们建造的众多安居地中,尤以首都佩特拉最为突出:这是亚喀巴与死海间的一片长峡谷区域。由于控制了重要的贸易通道,纳巴泰人变得强大而富有。佩特拉是他们的遗产。这些墓碑群曾被认为是房屋,现在人们认识到这是些坟墓,它们开凿于海拔914米的难以到达的岩石中。有的墓碑群图案细致典雅;有的是纳巴泰特色的“阶梯式”山墙压顶装饰,体现了埃及和亚述建筑的风格。整个建筑重点放在正面,内部则是毫无装饰的巨室。聪明的纳巴泰人选择佩特拉基于以下理由:第一,它易守难攻,唯一的入口是狭窄的山峡,敌方无法调集大军攻城,可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第二,资源丰富,环抱城市的高地平原上森林繁茂,木材丰富,牧草肥沃,利于游牧;第三,水源充足,一股终年不断的喷泉提供了可靠的水源。
    公元106年,古罗马人接管佩特拉以后,佩特拉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并曾一度是罗马东部省城的佼佼者,拥有广场、公共浴室、剧场等所有古罗马文化常有的建筑。在罗马人统治下,佩特拉曾一度繁荣昌盛,罗马工程师们铺筑商道,改进灌溉设施。可是佩特拉的贸易——该城的经济支柱却开始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货物依靠海上运输海上运输,地中海岸的一座名叫亚力山大的城市抢走了它的一部分生意;陆地运输也开始变化,罗马人在它北部兴建了一条大路,连通了叙利亚的大马士革与美索不达米亚(今天的伊拉克),掠走了更多的运输贸易。到了公元3世纪,佩特拉的经济实力和财富大大减弱。公元3世纪以后,随着贸易路线的改变,佩特拉的重要性大为削弱。最终它被遗弃了。而后的漫长岁月中,除了阿拉伯沙漠中的游牧民族贝督因人外,少有游人访问此地。佩特拉只为当地部落的居民所知。
    公元4世纪,佩特拉沦为拜占庭(或称东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在这期间,它成为一座基督教城市,是拜占庭(或称东正教)大主教的居住地。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地区东山再起,迅速波及西亚和北非地带。伊斯兰帝国日趋强大,最终控制了从西班牙到阿富汗的广大地区,阿拉伯人佩特拉区又成了伊斯兰帝国的一个小省。
【地理位置】
    佩特拉的地理位置极其神秘并很特殊,唯一的入口是狭窄的山峡。此峡谷最宽处约7米,最窄处仅能让一辆马车通过,全长1.5千米左右。进入峡谷,甬道回环曲折,险峻幽深,路而覆盖着卵石。峭壁上的岩石,在风雨长期作用下变得平整光滑,似刀削斧砍。顺峭壁仰望苍穹,蓝天一线,壮观而又美丽,“一线天”的名称由此而来。
    公元1812年,佩特拉被一个名叫约翰·伯克哈特的瑞士探险者重新发现。此人能说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打扮得像一名穆斯林。他说服了当地的一位向导,表示希望能在一座墓前敬献一头山羊(因为他听到传说这座墓的附近有一座被埋没的城市)。那位向导便带着伯克哈特沿着如今游客到佩特拉的必经之路锡克——一条深陷在岩石的狭窄的裂缝行进。当他们沿着狭窄、隐蔽的锡克前进时,忽然间看见了阳光照射下的宝库正面,毫无疑问,这样的经历在任何时代都给人一种惊奇的感受。
【城市建筑】
    佩特拉整座城市的高大雄伟的殿堂排布在周围山崖的岩壁上,门檐相间,殿宇重叠,十分壮观。山谷在宝库的一边展开,展现出众多的开凿于岩石中的坟墓。这些墓由粉色的沙岩构成,也掺杂着很多其他颜色。有的碑上的雕刻暴露在风中,受到侵蚀而无法辨认。有足够的考古学方面的证据表明,早先的佩特拉既不是玫瑰红的也不是类似鲑鱼的粉红色,而灰泥粉饰,与今天看到的情况完全不同。
    “宝库”卡兹尼建于纪元初年,其建筑特色具有典型的古希腊后期建筑风格。这一建筑的设计风格与其说是纳巴泰式,不如说是古典式的。这是一座在岩石中建成的巨型建筑——其正面宽27米(另一资料:30多米),高40米,入口高达8米,使得任何站在里面的人都显得极其渺小。
    卡兹尼名为“宝库”是因为传说这是历代佩特拉国王收藏财富的地方。整个殿门分两层,下层有两根罗马式的石柱,高10余米,门檐和横梁都雕有精细的图案。殿门上的约3个石龛中,分别雕有天使、圣母以及带有翅膀的战士的石像。宫殿中有正殿和侧殿,石壁上还留有原始壁画。
    进入其中后有一巨室,石阶尽头是一壁龛,其中或许存放过一位神的塑像。前面的空地是专门容纳前来朝拜的巨大人群的。佩特拉正面顶部的瓮被认为曾是用来存放某位法老财宝的,以前许多的旅游者曾尝试用枪击中这只瓮以获取其中的财宝。
    从佩特拉中部出发经半小时的山路便到达代尔。代尔是重要的进行宗教庆祝活动的场所。高地另一段陡峭的山路通往阿塔夫山脊。在一片人造的高地上有两方尖碑,山腰再往上一些是另一块被夷平的地,约有61米长,18米宽。高地被理解成用于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高祭台上是放祭品的地方,纳巴泰人供奉两个神:杜莎里斯和阿尔乌扎。这里的祭台有排水道。可能是用来排放血的,有迹象表明,古纳巴泰人曾用人来进行祭祀。
发表于 2009-11-22 16:55:57 | 显示全部楼层
站长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494920
关注招警、公务员考试最新考试信息考试动向从关注站长微博起步
点击举报违法不良信息,奖励论坛积金币www.110bbs.com
为响应全国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110BBS特别推出举报违法和不良信息专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无图版|110BBS ( 豫ICP备2020034528号 )

GMT+8, 2024-11-22 02:14 , Processed in 0.13862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