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凡 发表于 2009-10-3 18:56:21

一个110巡警的12年出警之路

http://img.scol.com.cn/200909/28/83/8160845547029052499.jpg
史元浩(左)向治保队员布置任务
http://img.scol.com.cn/200909/28/61/1169049590322192689.jpg
史元浩
  “有困难找110”——方便、及时还免费,它带给老百姓的是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安全感。但大家或许不知道,“110”在10多年前,仅仅是公安局内部的匪警电话,只接受单纯的重大刑案报警。老成都们调侃说,在那个年代“报警基本靠吼,出警基本靠走”。

  1997年夏天,成都市110指挥中心正式挂牌成立,“110”全面面向社会并突出服务职能,第一批冠以“110”头衔的巡警随之诞生,人民北路派出所的史元浩正是“97级”巡警之一。从一名普通的110巡警干到如今的巡警中队长,史元浩亲历了成都“110”的12年发展变迁。

  雏形黄袖套+五洋摩托+公用电话

  1996年,24岁的史元浩从部队退伍,被父母安排进轻工厅一下属单位工作。当年年底,听闻成都市公安局将成立110指挥中心,正面向社会大规模招警,史元浩毅然放弃了“一杯茶一张报过一天”的清闲生活。

  半年后,史元浩成为了蓉城第一批“110”巡警,被分到金牛公安分局巡防大队工作。“当时正是香港警匪片风行的黄金时期,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心里或多或少都装着个警察梦。”现年36岁的史元浩有些不好意思,露出大男孩一样的笑容。

  最初,整个金牛辖区内只有几台面包车用做日常巡逻,执勤的巡警没有统一的警用摩托,每天开着五洋摩托在街上“扫荡”。史元浩自我解嘲说:“为了防止被认成街上跑摩的的,我们每个人在袖口上戴个黄袖套,上面醒目打着110的字样,以作区分。”

  “其实我们的工作大多在单调重复的‘扫街’中度过,少了些刺激,多了些杂碎。”史元浩回忆,当时老百姓拨打“110”报警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加之97、98年还是“大哥大”和“BB机”的时代,便捷的通讯设备在生活中还不普及。可报警电话少,工作却没有因此而轻松。

  1998年的一天早晨,一外地男子在荷花池进货货款被偷,他用街边IC卡电话拨

  打110报警。眼见蟊贼在眼皮子下逃脱,男子没等得及警察的到来,自己扎进人堆里抓贼。史元浩和同事赶到现场后傻眼了,荷花池人山人海,哪去找报警的男子?就在这时,史元浩的对讲机突然响了起来,原来报警的男子刚用另外的公话打进指挥中心抱怨110出警不及时,史元浩只好找了个公话按报警号码拨打过去,遗憾的是对方报警后又离开了……如此反反复复,待史元浩气喘吁吁地找到报警男子时,还好该男子已在群众的帮助下将蟊贼摁倒在地。

  针对类似的情况,史元浩和同事开始琢磨起笨办法来应对:一人守在固定电话旁和

  报警人取得联系,再用对讲机传达报警内容;深夜出警时,让报警对象大开房灯提示方向和地址……

  困惑帮大爷搬米为1毛钱调停

  随着“110”“有警必接,有难必帮,有警必出,有灾必救”的承诺深入人心,除了传统的匪警电话外,各种五花八门的求助纷至沓来,让110巡警哭笑不得。

  2002春节期间,正在值夜班的史元浩接到出警任务:梁家巷汽车站外一公用电话亭内,老板和顾客发生争吵,就快打起来了。史元浩和同事风尘仆仆地即刻赶赴事发现场,顾客是一名中年男子,他准备在梁家巷乘车回郊县老家,出发前他在车站外用公话给亲戚打了一通电话,挂断电话后,计价器上显示通话金额是3毛钱。

  “电视上说了,夜间打电话是半价收费。”中年男子从兜里掏出2毛钱,“不用找零”,没料到被公话老板拒绝:“我们是公用电话,一直都是按计价器收费,补一毛钱来。”双方互不让步,双双拨打110要警察来评理。史元浩无奈大吼一声:“不要吵了,这1毛钱我来出嘛。”聒噪的场面顿时安静下来,中年男子甩出一毛钱,忿忿地离开了人群。

  史元浩笑笑说他的同事们还遭遇过更加离谱的经历:一个住6楼的老大爷买米回家,上不了楼,于是拨打110求助,警察胡儿嗨哟地把米搬上6楼时,才发现老大爷的儿女正在家中激战麻将……“那两年我们都很困惑,很多事情不是110不想做,是做不到。我们每天疲于为鸡毛蒜皮奔命,影响了

  本职工作,增加了工作压力。”这样的发展趋势是史元浩和同事们始料未及的。

  记者从成都市公安局获悉,2002年至2003年,该局只得借助媒体宣传:“请给110减负,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本职工作,维护治安环境。”在这样的舆论大环境下,史元浩和同事们终于得以从繁琐的奔波中解脱。

  成长驷马桥头开枪击毙暴徒

  1997年后伴随110报警电话被老百姓所熟知的110巡警,其实大部分由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成立的防暴警察分流而成。尽管“110”服务外沿越来越广,街面巡逻、处突防暴仍然是首要的重责。

  1997年开始驷马桥辖区频频发生持刀抢劫事件,几百名外地人来到成都,聚居在驷马桥的一排破烂平房中,勾结流窜。当地居民进出家门都如同做贼一般,先要左顾右看,然后一趟子小跑,看见陌生男青年扎堆,赶紧绕道而走……

  1998年8月的1天,史元浩和两名同事到驷马桥辖区内巡逻。突然一个30岁左右的女子衣衫不整地扑倒在路边,气喘吁吁地向巡警求助:“我是××医院的医生,我的皮包刚被一群男子抢了,里面有很重要的钥匙……我急需这把钥匙……还有病人等着我做手术。”

  史元浩和同事赶紧开车往报警女子所指的方向行驶,但面包车开到一个三岔路口时犯了迷糊。经商量,两名同事和报警女子沿着一条支路寻找匪徒,史元浩在原地等候。同事走远后,史元浩突然看到4名年轻

  男子提着黑皮包从另一支路迎面而来,他们和女子描述的体貌穿着一模一样。

  4人看见警察后分头逃跑,“不许跑!”史元浩赶紧朝天上鸣枪,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4名男子开始反击,他们见只有一名警察在场,于是纷纷捡起石头投掷史元浩,还提起棍棒和砍刀向史元浩拥来。“再靠近,我就要开枪了!”史元浩紧扣扳机的右手早已渗满了汗水。

  眼见暴徒向自己扑来,“砰”的一声巨响,周围的空气瞬间凝固,之间一颗子弹在空中划出一道抛物线,视线瞬间被飞溅的鲜血模糊,一名暴徒捂着胸口在眼前倒下,其余3人见状作鸟兽散。

  “暴徒临死之前的眼神,我一辈子都会记得。”11年了,回忆当时的场景,史元浩仍然心有余悸,但让他感到欣慰的是,他的行为被确认为正确履行公职,另外“枪击事件”得到了众多相关部门的重视,随着几次彻底的大清查行动,驷马桥周边的治安环境终于得到好转。

  感动群众悄悄为自己充话费

  2003年,成都警方施行“警力下沉”改革,巡警队伍从各个分局“下沉”到各个派出所。史元浩从金牛公安分局来到乡农市派出所(光荣派出所的前身),承担起派出所的接处警任务。后来他先后在白果林、驷马桥等派出所工作,最终于2005年在人民北路派出所“稳定”下来,2007年晋升为该所巡警中队队长,他带领着手下10个兄弟,坚守着城隍庙、五丁路等重点区位的治安环境。

  12年了,史元浩和同事们的着装已经经历了黄绿、灰色、蓝色三代标志性警服;以前五颜六色的五洋摩托车也被整齐划一的警用摩托车所代替;过去出警时身上挂着笨重的“54”手枪,和长达70厘米的橡胶警棍,如今也换成了简单轻便的“64”手枪和25厘米伸缩警棍……现在再不是过去那个“报警靠吼、出警靠走”的年代,便利的通讯设备为110巡警“5分钟出警”的承诺提供了强有力的时间保障。外出巡逻驾驶的警用轿车里,防弹背心、盾牌、头盔、摄像机、照相机、催泪瓦斯等等应有尽有,处突防暴更加及时有力。

  而让史元浩和同事们感受到最大的变化,并不是硬件设施的逐渐优越,而是来自老百姓关于“110”群体的集体心理变化。从处理群体性事件时被骂作“走狗”,到调停邻里纠纷时被嘲笑“狗拿耗子多管闲事”,“110”经过12年的发展变迁,已经逐渐被市民接受和认可。“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110”——多项网络调查数据显示,“110巡警”已成为仅次于119之后,第二位深受老百姓肯定和满意的警种。

  “我们的手机中,常常会多出50元、100元的花费,电话打过去却没人接听。”史元浩说,老百姓用这样质朴而直接的方式表达对110巡警的感谢,这让他和同事们既感动又头疼。“保平安、护民生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我们并不求回报,只要能获得老百姓的认可,我们已经非常满足。”

  成都“110”的“前世今生”

  9月22日下午,成都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处警大厅里秩序井然。在这个百余个平方米的大厅内,近40名着装整齐的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架设在工作人员办公桌上的“警灯”每闪烁一次,接线员便熟练的拿起手中的电话,“您好,这里是110指挥中心,有什么能为你服务?”随着接线员手中鼠标的轻点,很快,一条报警热线便被处理妥当。你或许想象不到,在10多年前,这里的一切仅用一张一米见方、配备两部电话的操作台来承载。

  110指挥中心一名临近退休的普通民警李警官回忆说,“110”早在1990年以前便有,当时叫作“匪警台”。由于电话尚未普及,“匪警电话”并未深入百姓生活,“110”也只连通了两部报警电话,被固定在一张一米见方的操作台上。民警接到报警后,用笔在纸上记录下报警者的名字和地址,随后再通过另一部电话和报警者相应辖区的民警取得联系,这一来二往,至少要花费3至5分钟的时间。

  随着电话普及,110的接警也呈现日趋上升的趋势。110增派了接警员人手,电脑系统也在此时引入110操作系统中,通过电脑,接警员能够迅速地确定出报警人的地理位置,并通过电话与报警者所在辖区的民警取得联系,效率提高整整一倍。

  1997年夏天,成都市公安局正式挂牌成立110指挥中心,面向社会接受群众报警,强化服务的概念。如今指挥中心百余平方米的大厅内,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大型电子屏上随时滚动播出报警热线的处置情况。据工作人员介绍,目前110指挥中心日均接警电话达到7000—8000个,并且报警量还呈上升趋势。

  记者 张运骄 张实秋 摄影 杨涛

woshirenmin 发表于 2009-10-3 19:04:04

不错,向他学习

woshirenmin 发表于 2009-10-3 19:04:25

不错,向他学习{:5_556:}

中级事故处理员 发表于 2009-10-3 19:09:33

{:5_556:}

虎斑贝 发表于 2009-10-3 22:47:03

R:8(3)

缘洛残月 发表于 2012-9-8 19:51:02

我们的榜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110巡警的12年出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