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BBS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卓美眼科专家帮你顺利入警
查看: 2968|回复: 12
收起左侧

【内网】绝对精品的综合申论全部复习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3 13: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110BBS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第一篇
1、据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最对全国4万户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情况调查显示,1999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为5854元,比上年增长7.9%,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9.3%,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但在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收入的差距不断拉大,贫富反差日显突出。在这项对12.5万人做的调查中,占总调查量20%的高收入者拥有着相当于42.4%的财富。
  2、事实上,早在十年前,贫富差距的现象就开始表现出来。当时的粗略估计是,10%的人拥有40%的银行存款。到90年代中期,20%的人拥有80%的银行存款。去年,根据城镇居民做的一个抽样调查资料推算,不足5%的富人占有全国居民储蓄存款总额(超过六万亿元)的将近一半。
  3、中国学者指出,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中国自古以来有不患贫,而患不均的说法。用今天的眼光看这句话,当然不一定准确。但若将其理解为不赞成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应加以控制、调节,保持社会安定,则是民心所向。
  4、中国居民收入存在差距,有多方面的原因。一种是地域因素形成的,比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中国东部地区人们的收入向来高于西部、中部地区;城镇居民的收入历来高于农村居民。
  5、垄断行业的收入就远远高于非垄断行业,新兴行业收入高于传统行业。1995年,金融保险待业的一个高中文化程度职工,平均年收入8059元,而同时期工业企业中的大学本科学历职工,平均年收入仅7329元。
  6、有关政策造成或扩大了收入的差距。例如国家对东部沿海地区的特殊政策,造成沿海经济发展快、职工工资增长快,便是这方面突出的例子。此外,某些人通过走私漏税等不合法的收入发财致富,等等。
  7、近年在新经济大背景下,产业之间的收入距离越来越明显。据调查,1999年与1990年相比,房地产和金融保险业职工的收入增幅最高,达到486%435%1999年最高的三行业职工已变为科技、房地产、金融保险。
  8、今年,西部地区就有十大工程启动,这些工程的投资少则几十亿元,多的一二百亿元,对当地的生产、就业、职工收入等,都会起到立竿见影的促进作用。
  9、据统计,到1999年,中央政府累计安排的扶贫资金共1378亿元。仅1999年的扶贫资金就达到248亿元,比80年代增长了30倍。失业、下岗、早年退休、无人赡养者是城镇贫困人口的主流,政府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十分关注。去年全国共有281万城市居民领取了最低生活保障金,累计金额196900万元,涉及全国667个城市和1638个县。
  二、申论要求
  1、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2、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的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参考答案
  1、这段材料说明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国民收入也水涨船高,进入小康和富裕状态的人越来越多,贫困户越来越少。然而,近年又出现新的现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引起了政府的关注,并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减少贫富差距。
  2、中国过去实行的平均主义分配政策是不对的,近年出现收入差距越拉越大的现象,也不是好事。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应该在承认适当差距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措施,努力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积极搞好西部大开发,是从地域上缩小差距的最大举措;不遗余力地搞好扶贫工作;通过税收调节进行再分配,对高收入阶层实行增税政策,对低收入阶层增加收入补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消费。
  以上种种,都不失为解决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好措施。
第二篇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对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后按申论要求依次作答,答案书写在指定位置。
二、资料
一般所谓腐败,也即以权谋私,到处皆有,算不上中国独有。有没有中国特色的腐败呢? 前些

时候《中国青年报》有评论讲到:在某县法院的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演讲会上,竞争者无不以当选后完成若干创收金额为首要保证,该院领导表示,此乃发展执法产业需要云云。这种执法产业绝非个别现象,在一些地区甚至已成主体产业,除公、检、法之外,工商、环保、审计、土地等部门也是执法产业的大户,其特征是以案件或行政指标为资源,以执法或行政审批为手段,如公安部门通过内线聚众赌博以收缴赌资、通过妓女拉客下水以罚款,工商部门拖办工商登记同时以无证经营为由进行经济处罚……各显神通,籍此为机关乃至为地方广开财路。
央视焦点访谈报道:黑龙江克东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县检察院年经费总共不过50万元,却建成两座门面堂皇的办公楼和宿舍楼,哪来的钱?罚款!可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检察院根本没有罚款的权限!该院院长承认:利益驱动,克东县检察院做过违法的事情,如越权办案,(对嫌疑人)超期羁押,或者先拘留后立案。
这不是腐败,又是什么?
官员个人以权谋私周然是腐败,但机关集体如此以权谋不也是腐败?在通过滥用权力以攫取非正当利益这一最关键特征上,二者实为一丘之貉,区别仅在于前者是直接中饱私囊,后者是集体分赃;执法产业不过将腐败变得公开化、日常化、官方化,也就是将私有化的腐败变成公有化的腐败,如此而已!
现时舆论的焦点都在以权谋私的腐败上,但这种以权谋公的腐败,其实是更坏的腐败。
首先,以权谋私是个人犯罪,有犯罪主体,仍可能惩罚罪人,罚没赃款;而以权谋公却是集体犯罪,也就是机构犯罪,没有明确的犯罪主体,一般较难受到法律惩治。无法惩治的腐败岂不是更可怕的腐败?腐败的公有制性质使这种腐败行为制度化了,这对行政体系和社会的腐蚀和破坏作用更大。
其次,以权谋私多是通过受贿方式,即消极地接受不正当利益,以利于贿赂者达到获取非法利益的目的,这种行为未必有明确的个体受害者(最终遭受损失的是国家和人民),可谓腐败者和贿赂者皆大欢喜的双赢结果;而以权谋公大都是通过非法的执法方式积极地攫取不正当利益,使执法的主体得益,使接受执法的对象受损,这就造成了明确的个体受害者。人民受损害不是比政府受损害更可怕吗?而且,作为个体的人民所受的损害总是双重的:不仅是钱财方面无辜遭受剥夺,肉体乃至心灵也不免创巨痛深。
对于造成政府损失的以权谋私者,政府还可能大开杀戒;但对于只造成人民损失而未造成 政府有形损失(政府的损失是无形的信誉损失)的以权谋公者呢?
有新闻报道为证。还是《中国青年报》栽:安徽利辛县孙庙乡干部林明、袁志东、李鹏等人,私设牢房,以种种任意罪名拘禁、毒打二百余名乡民,交钱后才放人。据司法机关调查,被拘禁者没有任何违法行为。而当地法院对这几名干部的判决,不过有期徒刑一至三年,且都是缓期执行。这是较极端的事例,不那么离谱的类似现象就更普遍了。随手单一例,广州《新快报》载:一外来工在买销赃自行车时被捕拘禁43小时,最后结果是:叫你家送6叩元钱来,你就可以出去!对方没有给任何票据。人放出来,就不错了,还想有什么结果?
如果说以权谋私的腐败是巧取,是暗偷,则以权谋公的腐败就是豪夺,就是明抢了。那些收钱放人的乡镇干部或公安机关,与强行勒索的黑社会大佬有何区别?(胡一刀)
三、申论要求
1.请用不超过150宇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2.以中央纪委调研室工作人员的身份,用不超过350宇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0)
3.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50分)
四、参考答案
1.答案提示
在某些地方,某些理应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机构和部门,正在蜕变成各自割据的利益集团,用手中的权力向人民群众巧取豪夺。这种以权谋公的腐败,由于披上了权力的合法外衣,对国家和社会公众造成的损害比以权谋私有过之而无不及。
2.答案提示
(1)成立专门研究组,专题调查研究全国各地以权谋公的情况,并提出对策; (2)为了解决以权谋公问题,以中央纪委的名义下发文件,制止问题向更加严重的方向发展; (3)建议立法部门制定或修改法律,从法律上为遏制以权谋公行为。
第三篇
()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对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背景材料:
  1.今年617日,北京市和东城区劳动保障部门在地坛公园举行劳动保障政策咨询活动,在咨询社会保险问题的近3000人次中,对有关政策一无所知的约占30%,一知半解的约占40%。这表明绝大多数人对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基本上还不明白。
  2.问起原因,不少咨询者谈了五不到,即广播听不到(上下班在路上),电视看不到(回家做饭忙家务),报纸看不到(单位订报少)培训轮不到,企业讲不到。这说明人们了解法规的渠道还有待进一步畅通,相关媒体对法规,尤其是新出台约有关政策报道和解释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3.曾有一位老工人到劳动部门说:您给评评理,我干了30年了,大错小错没犯,干活任劳任怨,这不,签了五年合同,说什么也不给续签了,这会儿到哪去找工作?其实,按照老工人的条件,五年前就该签无固定期合同,因为他当时工作已满10年,而且离退休已不到10年,为什么不向单位提出签无固定期合同呢?原因就是对劳动合同的有关法规不了解。
  4.随着《劳动法》的实施,劳动争议也随之猛增。劳动者和企业以《劳动法》为准则,对薄公堂,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仅北京的一个远郊县,1995年到1999年,4年间劳动争议案件增长5.7倍。北京市1999年全市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5234起,涉及职工11183人,比上一年增加64.2%,其中集体劳动争议案件242件,涉及职工6191人,比上一年增加78.5%
  5.李小姐在一家公司负责打印工作,由于文稿较多,常常一天也不得闲,公司还常在临下班时,交给李小姐一些需要打印的文稿,有时周末,公司主管告知李小姐,这些文稿下周一需要,李小姐不得不加班加点工作,有时休息日也来公司加班,当李小姐向公司提出给加班费时,公司领导却说:公司并未安排你加班,你加班是自愿行为,也就没有加班费。为此引起争议。
  6.据有关部门统计,本市今年地方企业将有33.7万名职工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其中城镇职工26万。在这26万职工中,签订5年期劳动合同的占81.1%。今年劳动合同期限届满的职工相对集中,人数远远超过往年,是五年期劳动合同期限届满的高峰期。下半年劳动合同期限届满的职工占全年的73%,是终止还是续订迫在眉睫。
  ()申论要求:
  1、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2、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的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就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答案参考:
  1.这份材料反映了《劳动法》实施的六年里,人们对它的掌握还比较肤浅,主要表现在条文不了解,合同不会签,纠纷案件多。   2.加大《劳动法》的宣传力度,另外与劳动法配套的法应尽快出台,比如《社会保险法》、《劳动合同法》、《促进就业法》等。就《劳动法》而言,通过五年多的实践,也有其不尽善尽美的地方,应听取专家和劳动部的意见,加以修改。对于普通人,这部法与每个人的工作息息相关,您是否也该多花点精力学学它呢?

爱过方知情重,醉过方知酒浓,失去方知珍惜。
·

版主评定:
好评,获得2个金币奖励 (理由:奖励)
·
评论[支持者: 0
反对者: 0 中立者: 0 ] 查看评论信息
2008-11-14 5:04:00
举报帖子
使用道具
点击参与评论 | 引用 | 回复 | 帖子操作
lingdang
头衔:炫舞人生
等级:贵宾
威望:49
文章:10219
积分:104241
圈子:参与的圈子
注册:20071028

2
第四篇
()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对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背景材料:
1.学校强行分流,学生被迫就范。据余某回忆,在高二毕业进行分流考试,学校不公布成绩,成绩是良的她,竟然六门功课中四门不及格,物理、数学都考20多分。她所在的高二(3)36名学生被要求分流的有19名。事后,她得知即使是最好的学生,也有两门不及格。
2.这个学校的高考升学率全区第一,超过了重点中学。我们都成为高考升学率中被事先剔出的分母,学校不应该这样弄虚作假。在自愿分流的说法下,余某面临两个选择,要么留级,要么分流。记者曾经在三份家长签署的自愿分流协议上,看到过如下字样:本人和家长都不是自愿只是服从学校安排。还有两名家长签字后附注:学校须帮助学生取得普通高中毕业证书。
3.为了自己的女儿能够完成高三学习的权利,余某的父母由此开始了长达四个月的奔波,找区教委,找市教委、寻求新闻单位的帮助。而在多方协调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她将孩子转学到私立学校。
4.事隔一年半,被学校认为考不上大学要求分流的学生余婷婷,在私立中学完成了高三课程后考入联大。去年,她在接到大学入学通知书后将原学校送上了法庭。
5.在法庭上记者了解到,去年这些分流班里的学生,在参加完成人高考后,大多参加了普通高考,并有部分学生考上了大学。原告方认为,选择上普高,家长们是奔着高考的,学校并没有在一入学时就告知家长会有大比例的分流,剥夺了原告的知情权。分流属于强制性,致使学生被迫转学,造成经济、精神上的损失,要求被告道歉并赔偿转入私立学校的费用,同时要求赔偿精神损失费一元。原告同时认为,被告方举办的分流班属于非法办学,既无办学许可证,又无教委批件。
6.这只是讨个说法。余某告诉记者,在转学后她就有了这个想法。在过去的一年半中,除了正常的学习外,她的大量业余时间全用在了研究法律文件上。现任校长曹力认为,分流有国家相关规定,原告方属于自愿分流,原告分流后再次选择受教育的方式,转入私立学校,该行为与被告无关。原告认为的升学考试高难度、超标准的试题,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我们搞分流,也是进行教育方式的一种尝试。
当庭并没有公布审判结果。
  ()申论要求:
1、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2、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的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就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答案参考:
1. 这是学生状告学校侵犯教育权利案。余某高二学年结束时被学校要求分流,不得已进入私立中学,完成高三学业后顺利考入大学。在获得了胜于雄辩的事实结果后,愤然状告母校,控告学校实行强制性分流,剥夺了她的知情权和受教育权。
2. 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中规定的公民享有的一项不可的剥夺的基本权利。无论以何种理由妨碍公民行使其受教育权,都难逃侵犯他人基本权利这嫌疑。依法治国、依法治教已成为全社会共识的今天,妨碍学生行使受教育权的事件仍然时有发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格外关注。
  教育对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以至大力推进科教事业,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对中国在21世纪参与国际竞争,跻身世界强大民族之林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可以说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当前教育改革要不断深化,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于:必须从思想观念上、从制度设计上、从实际行为上坚持维护学生及广大公民的受教育权;要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以确保升学率、提前为学生找出路等似是而非的理由剥夺他们的受教育权,不但于理不通,而且于法不容,必须严格予以制止。
第五篇
()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对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资料:
  招聘、用人、提拔时对学历的要求(非大专以上不可),人才流动、特别是北京等大中城市引进人才时强调的高学历(研究生留京可办理户口等),都促使学校和家庭为考试成绩忙碌,重智轻德或以智代德。父母都心疼孩子,但都不得不给孩子施加压力,包括给自己施加压力。从幼儿园开始,家长都会被高额的转校费、赞助费困扰,每天帮孩子检查作业、陪孩子读书,这在我们那一代是不能想象的。正因为社会对高学历的要求,中学才会追求升学率。
  如果能够上一个升学率高的学校,家长会不惜倾其所有。
现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孩子成了每个家庭里的重点保护对象,只要是学习需要或学校要求,家长们都会尽量满足,这因此成为个别学校和部分老师的"生财之道"
  "现在小学生已经开了13门课,课表都排不开了,负担怎么降?"吉林省长春市解放大路小学校长牟丽芳代表呼吁,请上级各部门、社会各界善待小学生。
  牟丽芳对记者说,她对给小学生一味地开设新课很有些"想不开"。她说,现在大家都在喊减负,可是只要上面有一个新精神,学校就得开一门新课,而且五脏俱全,有课本,还有作业本。比如,说要增加小学生的法律教育,于是就单开了一门法律课,发了课本;说健康教育很重要,就单开一门健康教育课。此外,还有地方教育、体育、音乐等等。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小学生已经有了自然课,可还要开一门科技课,内容不少是重复的。"这些课程单开,能不增加小学生的负担吗?"牟丽芳介绍说,现在给小学生们排课,老师们都很伤脑筋,13门课程,一周的课表实在不好排。牟丽芳说,这些新开的课完全可以放到一些已有的科目里讲。比如,科技课放在自然课里讲,法律课放在语文课里讲,一周讲一次就足够了。而一旦新开了一门课,就要多增加34个教师,学校的编制无形中在扩大。"小学生要为这些课程支付的费用也很可观。
  "牟丽芳说:"过去一本书才几毛钱,现在的书印得花花绿绿,一本书至少几块钱,13本书,再加上英语,一学期的书费就得160多元钱。开了这些课,还要求必须要有作业本,作业本要学校统一印刷,又是一笔费用。有人说,现在学生的钱最好赚,我看这种状况不能再继续发展下去了。
  在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上,高级讲师王沛清委员对"减负"在一 些学校走向误区深为担忧。王沛清说,目前不少学校的"减负"出现令人忧虑的倾向:借口"减负",随意删减教学内容;借口"减负",随意修改教学计划;借口"减负",随意减少教学时间。甚至,"减负"成为个别教师工作不负责任、降低教学要求的理由。据一位家长反映,他的小孩念小学五年级,数学课没有任何作业,任课老师认为,学生多玩一玩就开发智力了。王沛清忧心忡忡地道:"式的教学,最终受害的是学生。一些学校普遍反映去年秋季入学的初一学生质量差,这种现象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说明正确对待学生,防止教育质量滑坡,已经迫在眉睫。
  国家明令要求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名义上,现在各学校不再兴办各种课外辅导班,但实际上一些学校的老师却在外担任家教,利用周末、晚上等业余时间承办英语、数学、作文等科目以及升学前各类辅导班的情况有增无减。一到寒暑假,各种辅导强化班的广告就会铺天盖地而来,很多中小学生的节假日和双休日几乎都被超负荷的各种强化训练所侵占,使孩子们不堪重负。
  "减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相当多的家长对此提出质疑。首先,孩子放学早了去哪儿、空余时间玩啥等问题让父母头疼不已,一些家长不得不雇保姆专门负责接送孩子。而" "后,更多的学生在课余时间热衷"四热",即游戏厅热、录像厅热、广场热、逛街热。其 次,毕业班补课也成为一个争论的焦点。一位初三学生的家长曾致信本报,她认为毕业班的学生要承受非同一般的升学压力,现在规定的教学计划与中考时间安排有矛盾,如果不加课、补课,老师根本就没有时间给学生复习。据记者昨日在暗访中发现,教育部门虽三令五申,禁止个人或社会乱办班,而此禁令形同虚设,各类"奥数班""提高班"仍照办不误,200017日,教育部"减负"工作电视会议在广州市"一石激起千层浪":广州市教委发布 各项贯彻"减负"工作的规定;各区县教育局纷纷组织区内中小学教师收看实况录像,并研究具体落实措施;一些基层学校立即行动起来……"减负"成为家喻户晓的热门话题。
  我从没有正耳听过"减负",也没有正眼看过"减负",更没有把它放在心上。这不光因为我是一名即将面对高考的高三学生,更因为我早就知道如果被喊得震天响的"减负"所迷惑,只会让自己产生幻想。当它开始风靡全国时,我想,就让它走它的阳光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各行其路吧!"再过几天就开学了,我还有很多作业没有做完,都说给我们减负,我的寒假作业却越越多了!"长春市的初中一年级学生陈阳这个寒假从早到晚忙着写作业,忙了一个多月,最终还是无可奈何地说出了这番话。陈阳拿出她那大如旅行袋的书包,一本本寒假作业抖落出来堆成了小山。去年年初国家就开始出台政策给学生减负,而个别学校为了单纯追求升学数量,仍在向孩子们幼小的肩头增加令人难以承受的课业砝码,使他们每天在繁重的书山题海里挣扎,即使假期也不例外。假期里,这些学生们整天面对一大堆作业愁眉苦脸,许多学生产生了写不完就抄别人作业的想法。
  "抓两头,躲中间,化整为零打游击"。放假正式开始后,一些学校立即进入"状态"。某中学101日先补上午;102日、3日接着补两天,名为"复习"106日、7日连补两个半天,名为"预习新课",实为"战略转移,曲线救国"。校中校、校外校,打着"补习""培训"等招牌,通过任课教师、班主任或校长,对学生或暗示或明说或强化动员。某学校由一位退休教师出面申办了一所"学校",授课时间是周六、周日和节假日,本校学生几乎被"连锅端"
  "见缝插针,全方位全天候运作"。一些学校由于平日的基础学科课大量挤占一些"偏份"科目(如美术、音乐等)的正常上课时间,于是只有在节假日打着"兴趣班"的名义来完成这些"偏份"科目的教学进度,当然,"兴趣班"是要酌情收取费用的。面对林林总总的"高招",难怪学生和家长一方面喊受不了,一方面却不得不按学校的要求做,否
则孩子就有可能受到"特殊待遇"
  几乎所有的学校负责人都对记者说补课是社会需求,家长要求补。
  社会评价学校的标准是高考,学校要生存,就得补课。不少学校为了顶风补课,一般要召开全校家长会,以求得家长的支持,表示家长"自愿"。还有相当数量的校长这样认为:"补课停,家教热。学校补课,是为家长减轻负担、排忧解难。"有的学校则用条件欠缺来解释补课的原因。学生这样差,不补课怎么办?教师水平低,不补课怎么办?教材、大纲都改变了,不补课怎么办?考试体制   不改,不补课怎么办?上级要排队,不补课怎么办?   开学前几天,记者走访中山市内几大书店发现,各书店的学习辅导之类的 书卖得异常火爆。减负减了一年,买学习资料的学生不见减少反而有上升趋势。
按规定,为减轻学生负担,加强素质教育,今年起市所有学校不再为学生订购各类辅导资料。然而,学校不配发学习资料,学生却自我加压。近几天,络绎不绝的学生涌向书店,精心选购自己的学习资料。
  "我儿子马上要上初三了,他这个年级学生有600多名,只有进入前50名才能基本保证升入××中学,才算一只脚迈进大学的门槛。可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减负,哪个家长不着急?我已经要求孩子每天自学两个小时以上,还准备给他请家教……"接受采访的王女士一脸无奈,语速很快。其实,王女士的话道出了许多家长的忧虑,学习学习再学习,减负了,孩子如不自觉,不做作业不练习题了,如何才能在千军万马中挤过独木桥?许多家长反映,减负后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了,要求老师补课已不可能,便转而自己安排。
  接受调查的家长中有60.6%的家长为孩子买来各种辅导资料,有34.8%的家长为孩子请了家教或让孩子参加培训班和补课。当爹娘的还真不放心让孩子卸下重负。一位替孩子买辅导书的母亲告诉记者,"虽然现在都讲减负,可今后孩子竞争靠什么?还是靠分数。"可怜天下父母心,看到自己的宝贝背着沉重的负担谁不心痛,可万一自己的孩子落后了,孩子的学校落后了……怎么办?
  教师的教学质量的好坏,最主要的考核标准仍然是成绩。分数不仅是学生的命根,目前许多学校仍然把升学率作为生存的根本,甚至与教师的评优、奖金相挂钩,减负与升学率,两者捆绑着扔给教师,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教师们自言有一肚子说不出的苦恼。一位老师坦然相告,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接受高等教育,在不违背教委明文规定的前提下,
  他平时会做一些"小动作",理由很客观,中考、高考的压力一天减不下去,学生、教师、家长就要拼搏。某学校负责人甚至说了一句,谁减负,谁倒霉。是啊,面对升学独木桥,任何愿望和理由都显得苍白无力,教师也好,家长也好,渴望孩子成龙成凤、有所作为,现行考试制度下,分数就是"硬道理"
  调查显示,教育支出对一般家庭的压力是很明显的。表示"负担很 "的占9%,表示"比较重"的占47.3%,而认为"不太重""没有压力"的受访者只占到10%。然 而,当问到"如果需要,是否会大幅度增加对子女的教育支出时",还是有58.2%的受访者明确表示"肯定会增加",而明确表示"不太会"的只占2.5%。在教育的投入方面,多数家庭还是愿意继续在教育方面增加投入,哪怕需要因此削减其他方面的家庭开支。
  记者在双休日采访时发现,一些学习班门庭若市。一些学龄前儿童在父母的陪伴下,来此学习"特长"。一位随母亲来学钢琴的小女孩说:"我不想练,又怕妈妈骂。"而一位随父亲学绘画的小男孩则说:"我只想逛公园、爬山、坐,不想画画了。
  据了解,除了一些"课外班"在吸引学龄前儿童的家长外,还有一些家长纷纷将未上学的孩子送往有一技之长的老师家中,学钢琴、书画、舞蹈、外语等,虽说价格不便宜,家长们 仍然乐此不疲。
  记者近日与一位姓赵的家长谈起此事时,他一脸苦涩地说:"现在的社会大潮流就是这样,人家孩子学了,我的孩子不去学,上学后就赶不上人家,这也是被逼的。"另一位母亲说:"压力要从小就有,否则长大后他就不知什么叫甜和苦。"而一些开班"办学"者却说:"我们不管家长动机如何,只要他们愿意学,我就愿意教,反正都是两相情愿。某校心理学教师李老师认为:过早地为幼儿施加一些学习压力,会使他们过早地产生心理疾病,压抑、沉闷、孤独,直至厌学等等。
  某小学一位副校长发出如此感叹:"学校已开始给中小学生,而家长却让尚未迈进校门的幼童负重前行,这些家长也该给孩子松绑了。
  ()申论要求
  1.请用不超过200字的篇幅,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进行概括。(20分)
  2.假定你是一位政府教育部门的负责人,请你就"学生减负工作究竟如何做"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方案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字数在400500字之间。 30分)
  3.针对给定资料,用不少于1000字的篇幅,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性的文章。要求论点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50分)

爱过方知情重,醉过方知酒浓,失去方知珍惜。
·

评论[支持者: 0
反对者: 0 中立者: 0 ] 查看评论信息
2008-11-14 5:06:00
举报帖子
使用道具
点击参与评论 | 引用 | 回复 | 帖子操作
lingdang
头衔:炫舞人生
等级:贵宾
威望:49
文章:10219
积分:104241
圈子:参与的圈子
注册:20071028

3
第六篇
注意事项
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答卷110分钟。
3.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给定资料
1. 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也应该提高,如此逻辑,主导着有关三农问题的讨论。因为中国的农民收入增长跟不上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于是引发了许多人怀疑政府的经济政策出了问题;更有人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的制度。
2.  发达国家的农民显然是没有收入问题的,而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方法大家也都比较一致:国家给予农业补贴。
?   如果只有一个国家补贴农业,还可以说是偶然;如果只有一部分国家补贴农业,也可以为分析不同国家的农业政策留下余地。可是,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补贴农业,除此之外,再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受到如此长期普遍的特殊关照。于是,我们不能不问一个问题,市场经济中,工农业真的可以均衡发展吗?无论新古典经济学的公式如何精巧,图形如何美妙,市场的现实却告诉我们,农民收入要跟上国民经济的发展步伐,必须依赖政府补贴。市场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3.  三农问题并非中国独有的问题,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普遍现象,也就是说,三农问题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问题。不仅如此,自从工业革命以后,三农问题就存在了,亚当斯密曾经告诉我们,财富来源于分工;而农业不可能积累财富,因为农业中的分工受到了限制。可惜的是,许多自称是亚当斯密信徒的人,却认为完全市场中的农业可以积累财富,可见,要做亚当斯密的信徒并非那么容易。
?  三农问题中的农民收入问题,并非是指农民收入不存在绝对增量,而是指收入增长的速度显著低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有人试图证明,市场可以改变这一状况;并以这种状况为理由,指责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也许他们可以找到无数的论据,但他们不可能在经济学中找到这样的论据。
4.  农民收入的提高,受制于土地,由于土地的收益递减性质,任何要素的投入增加,其结果一定是事倍功半。如果农民耕种的土地数量不变,农民的收入就存在一个上限,任你如何增加投入都无法突破的上限,而非农业却没有这样的上限。一个有上限,一个没有上限,其结果如何,简单明了,市场如何令农民收入增加?也许有人以为科技进步可以突破上限,但是,首先科技进步的投入并非农业可以承担,其次,而且更重要的是,农业并非独享科技进步成果,科技进步对农业的推动远远小于对非农业的推动。所以,讨论农民收入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是否同步的问题时,最好不考虑科技进步。所以,农民收入增加的唯一途径,就是增加农民耕种的土地。所谓收入增加,无非是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农民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有效途径,就是耕种更多的土地。
?     土地的自然储量是有限的,增加农民耕种土地的数量,唯一的方法是减少农民的数量,这就是发达国家的农民收入增长历史所告诉我们的一个基本原理。可惜的是,我们无法重复发达国家农民收入增加的过程。经济学家刘易斯在1954年建立了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型,其基本原理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基本吻合。他认为,经济的发展的过程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的过程,如果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则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一个上限,这个上限,就是转移劳动力的工资率,称为制度工资,形成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当劳动力处于无限供给的状态时,非农业部门的财富是不断积累的,而农民的收入则仍然低于不变的制度工资,形成农民收入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形成三农问题
5.   英国人曾经用超过百年的时间,成功地将数百万乃至上千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部门,支撑这种就业转移的是包括大英殖民地在内的世界市场;美国人曾经也曾经用超过百年的时间,成功地将数千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部门就业,支撑这种就业转移的也是整个世界的市场。中国在二十年的时间里将超过一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部门就业,而农村还有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没有转移,有多大的市场可以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提供如此众多的就业机会呢?
       美国的农民只有不到人口的2%,不仅有足够的市场,也有足够的土地,但是,他们如果要生存下去,仍然需要国家的补贴。用49个人的国民收入,来补贴一个农民,经过补贴,美国解决了三农问题
       ?
6.  中国的发展已经构成了对经济学理论的挑战,经济学所熟悉的理论在南美,在东欧,在印度都没有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全世界的经济学家都在观望或思考,他们观望在中国还会发生些什么;他们在思考如何解释在中国所发生的一切。他们几乎全部选择了暂时沉默,学术声誉可比生命还重要。只有中国的经济学家,却在不断地、反复地用几句经济学教科书中的语言不断地批评中国。但你只要多读一点教科书,你就会发现,经济学没有这样的理论,说市场可以解决农业收入问题。在实践中,也没有国家相信市场基本教义的教条,他们坚信,要保证农民的收入,依靠市场都是扯;,要真正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只有依靠非市场的手段,依靠国家的补贴。
7. 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国家在农村推行了两大基本制度,一是土地承包责任制,一是村民自治制度,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由此便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应该说,20多年来,这两大基本制度基本上决定了我国农村政治社会的基本形貌和运行机制。这一时期中国农村政策的一个基本导向是,国家逐步撤离村庄,市场机制日渐发挥主导作用,土地权利进一步明确化,村庄政治进一步选举化,这一导向对农村政治社会的发展所造成的影响日益显现出来。我们在广大的农村就看到,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农民负担重、农民增收难等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中国农村的发展,到了90年代,农村公益事业举办难、农民福利缺乏保障等问题又凸显出来,也就是说,在政府的良策和学者的高招一路高歌之时,中国农村尤其是广大的中西部农村却日见衰败,最终在世纪之交,出现了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三农危机,为了应对这一危机,国家近年来先后推行了以税费改革为核心的一系列改革,先是费改税,紧接着又免除了农业税,并实行粮食直补,并以乡镇体制改革为其配套改革,改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改革之最,被称为农村的第三次革命
税费改革这一惠农政策对农村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税费改革以后的农村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国家政策继续做出相应的调整,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做出的。
从总体上来看,前一阶段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总体思路是在农村之外寻求解决三农问题的办法,即解决农民的办法在于消灭农民,于是,开放户籍制度,发展非农产业,进行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劳动力等便成了解决三农问题的主导思路,但由于农民人口基数的庞大,9亿农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并不可能顺利地从农村中转移出去,也就是说,以前消灭农民、消灭农村的思路是有问题的甚至是根本错误的,所以,才导致了三农危机的发生,而税费改革则是对三农危机的被动应对,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标志着我国农村政策的一个根本转向,即从消灭农村转向了建设农村,这一转向将对今后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8.  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境
新农村建设是在税费改革以后启动的,税费改革以后中国农村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则构成了新农村建设在启动之初不得不面对的困境。
税费改革后的农村公益事业:举步维艰。
从税费改革的实施结果来看,确实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国家在杜绝基层组织加重农民负担的同时,也使基层组织干不成事。税费改革后,由于基层组织的严重缺位,致使农村公益事业无法举办,给农民福利和权益造成了新的损失。
在税费改革后的农村,举办公益事业异常困难,分散的家庭经营本来就不好组织,而乡镇体制改革又导致政府权力弱化,加上又不缴农业税费了,现在的老百姓是越来越调皮,而基层组织则缺乏强有力的管理手段。农村现在是多数服从少数,少数人不同意,公益事业就办不起来,如果基层组织要强行实施,那些不同意的个别人,动不动就去上访,而且往往是越级上访,基层干部就要挨批,越级上访挨批的更重,这样一来,农村公益事业的兴办就成了泡影。现在的情况是,国家给钱都办不成事,比如镇里要修一条路,国家有配套资金,可就是有一些老百姓不出钱,哪怕是十几块钱,而国家发给农民的粮食补贴基本上起不到什么作用,甚至都用来打麻将了,倒不如集中起来,用于村庄的公益建设。
在稻产区的农业生产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农业用水的问题,土地承包到户以后,土地细碎化现象严重,插花地较多,所以农业生产用水是一家一户办不成,也办不好的事,税费改革之前,在农民负担中,有一项就是水费,放水都是由基层组织来统一组织的,而农民也会以不交税费为由要求基层组织在农业生产需要用水时放水,税费改革后,乡村干部不找农民要税费了,而农民需要水时,也找不到干部了。如果要自己放水,就有人搭便车,上游的人就专门等着下游的人放水,搞(偷)水又不犯法,这样一来,大家都不去放水了,虽然水源条件很好。这导致农业生产受到很大的影响,粮食减产甚至比以前的农业税费还要多。所以,税费改革以后,农民所要面对的风险较之以前还要大,面对大旱,现成的水利实施用不成,只能自己打井,农民之间相互猜疑,整个村庄弥漫着一股互不信任的氛围,要抽不成水都抽不成,要干死都干死,你要是抽水就会有人搞破坏,不是电线被偷了,就是毛渠被扒开了,由于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组织者,农民之间的合作简直比登天还难。
现在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民变得非常,比任何时候都更像小农,集体的事情非常难办,甚至办不成,平时开个会都开不拢,在乡村社会中,就面临着一个公益事业何以达成的问题,但毫无疑问的是,基层政府应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这一问题上负主要责任,而当前最为现实的问题则是,我们怎样才能让基层政府有能力负这个责任。
       税费改革后的农村基层组织:去留之间。
税费改革是以减负为基本导向的,这一改革的初衷基本上达到了,但为了确保其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出现反弹,必然要实施乡镇体制改革为其配套改革,这一改革主要是撤并乡镇,精简机构,分流人员,并配以合村并组,在有些省份甚至取消了村民小组。
在改革设计和社会舆论中,乡镇干部被描绘得一无是处,好象所有的问题都是乡镇干部造成的,他们只是收税员、压榨百姓的贪官,似乎把乡镇撤了就万事大吉了。实事求是地讲,基层干部工资是条子,县里没位子,城里没房子,而乡镇体制改革又进一步使他们政治上没前途,生活上没奔头,工作上没干头。我们为什么还要妖魔化乡镇干部呢?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他们所做的还不都是为了贯彻落实上面的政策。而当前的乡镇体制改革很难推进,因为这次改革实际上是把权力上收,把改革的成本层层下移,最后落到乡镇和农民身上,现在的乡镇政府则是赤手空拳,不光无法有效地实施自己的职责,连自身都难保了,他们戏言:过去无法,干部有法;现在有法,干部无法。税费改革以后,由于财力严重不足,乡镇工作难以正常开展,乡镇工作靠的不是党性和科层制压力,而是乡村干部的私人关系,村干部是看在乡干部的面子上才去落实各项工作的,因为在村干部看来,乡干部现在也不容易。
当前的乡镇机构改革实际上是往取消乡镇的道上走,但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弱化基层组织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人口——资源关系日益紧张,弱势群体基数增大,社会矛盾突出,导致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高风险的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乡镇政府退出的话,跟进的必然是拳头和黑恶势力,这些现象在税费改革以后的农村社会已经抬头。
在笔者看来,免税后乡镇政权的职能转变要坚持以下几条原则:一是要保护农民权利,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加强乡村思想文化建设;二是要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劳动力外出就业;三是强化乡镇一级的政府权威,收回好免税之前一些违欠户的所欠税费。而这都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基层组织体系,也就是说,乡村两级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而目前以减负为导向的乡镇体制改革则弱化了乡村两级组织的权力,在使乡村干部无法做坏事的同时,也做不成好事,这与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是相违背的,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乡村组织,再好的新农村建设方案都是一纸空谈。
税费改革后的乡村债务:岿然不动。
数额巨大的村级债务一直是农村发展的一大隐患,税费改革后,农村债务的化解更是难上加难,笔者在湖北沙洋县就税费改革后的乡村债务问题做了较为详尽的调查,呈现出来的问题较为严重。首先,村级债务基数庞大,沙洋县的村级债务总额为32亿元,378个行政村,村平82万,村级债务构成非常复杂,有银行贷款、农经会借款、单位贷款以及农民个人借款;形成村级债务的原因也非常复杂,普九、道路建设、村办企业、农林开发、管理费开支等;至2004年初,该县已化解债务4000万元,省里则要求35年完全化解村级债务,可省里是只给政策不给钱,基层为了化解村级债务,把能用的办法都用尽了,该想的办法都想尽了,而村级债务却依然岿然不动。其次,税费改革后,化解债务有三难,一是禁止增加债务难,村村通公路建设、办公费(税改、土地延包的资料费就是一笔很大的支出)开支、乡镇垫交的生产水费,以及原来的抛荒田低价租给个人来种,而免税后原先的田主又回来要田,因合同不到期,只能给那些二次承包户补偿,需要钱,这些又都形成了新的村级债务;二是化解债务难,办法都用尽了,该卖的集体资产都卖了,现在农民仍欠集体一点八个亿,可省里的政策是暂停清收农民的违欠款,过去农民所欠税费一概抹平,使村级债务的化解看不到任何希望;三是处理债权债务关系难,为讨债上访的人很多,一个村的原任村支书在任时向亲戚里借了10万交税费,但上面一直没有一个说法,现在10家亲戚有6家不来往了,甚至有一个亲戚扬言要杀他全家,如果不还债的话。还有一个村干部原先借了2万元垫交税费,讨债无望就把状告到了一位省领导那里,在上面的压力下,包该村的县纪委书记只好想办法先从县财政搞了一点钱给他,暂时息事宁人。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一般的处理方式就是给他们几百元钱,外加无法实现的承诺,敷衍了事。
同样的,在沙洋县的高阳镇,当前农村债务化解非常困难,因为村级债务在性质上并不是国家的债。目前,全镇村级债务由3700万减少到2900万,为了化债,村级集体资产是该卖的都卖了,该想的办法都想尽了。现在,经常有为讨债上访的,乡镇的政治压力很大。上级给的10个化债办法,能落实下来的一条都没有,只给政策不给钱。
乡村两级债务严重影响了基层组织的运转,量大,涉及面广,税费改革以后后,农村债务的化解几乎看不到希望,如果国家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迟早会爆发,这对当前国家推行的新农村建设构成了严重的障碍。
总之,党和国家做出建设社会主义的决定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对今后农村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但在具体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却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这应该引起决策者和研究者的高度注意,我们既要看到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更要看到实践中的困难和问题,以使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取得切实的成效,而不致于流于形式。

申论要求
1、假定你是政府的工作人员,请你根据上述材料撰写一份全面的情况综述,以供领导参考。(50分)
要求:层次分明、概括准确、表达简洁、语言流畅,字数不超过800字。
[参考答案]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要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税费改革后,有一个基本的问题,受到了大家的强烈关注,就是税费改革后乡村组织的定位问题,也就是应该加强、弱化抑或撤消的问题。基层干部们的共识是,乡村两级组织应该强化,因为各项农村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它们,当然,也有学者从乡村两级组织的运转成本这一角度,提出要弱化乡村基层组织。
这些讨论,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就是农民权利与政府权力的问题,当前学界主流话语认为,农民问题就是权利问题,就是要赋予农民同等的国民待遇,相应地,也就是要缩小政府权力的问题,这就是学界常讲的小政府、大社会。这样的讨论和话语从道义上来讲,无疑是高度政治正确的,是不容反驳的,你敢说不给农民权利吗?你敢说不约束政府的权力吗?但是,从经验和实践的层面上来看,这显然是一种理想状态的道德言说,而无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其结果只会给基层添乱,基层已饱受其苦。从学术层面来讲,笔者认为,它讨论的问题根本不是真问题,而是一个假问题,因为,政府权力与农民权利根本不是对立的,在现代社会,公民权利从来都不是免于政府干预的消极权利,而是需要政府创设、保护的积极权利,也就是说,所有的权利都是积极权利。任何基于上述政府权力与农民权利二元对立的讨论都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乡村两级组织的正常维系,实际上正构成了农民权利的成本,也许有人认为,这个成本太大了,农民尤其是我们的小农经济负担不起,所以,就要把乡镇撤掉,但问题是,撤掉了乡镇,你能保证一种新的办法不会带来更大的成本吗?所以,我们应该对这一问题进行再认识,以成本大为理由取消乡村组织并没有抓住当前问题的要害,并且与建设新农村的精神相违背,而构建一个强有力的乡村两级组织体系,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正是新农村建设所必需的。
二、结合材料10-13中所反映的问题,提出你的对策和建议,自拟题目,写一篇800-1000字的文章。(50分)
要求:联系实际,观点明确,分析充分,行文流畅。
[参考答案]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主观福利

三农问题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重中之重。而三农问题又以其复杂性,使得各届中央领导被受困扰。作为一个大学生,又刚刚从农村中走出来,我对农村的感触可以说非常深刻。其实,最最困扰中国农村的无非三个问题。其一,教育问题。其二,医疗问题。其三,富裕劳动力问题。在这三个问题上中央发过很多文件,很多措施。但究竟又有多少落到实处,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但是城乡经济差距继续拉大,就可以看出其中的一些情况。三农问题如再不好好解决,那就必然对中国经济构成严重的影响。从农村这十几年的经历来看,我认为,要解决三农问题,多少补助,投资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而最重要的还在人——高素质的基层领导。恰恰这又是中国所缺少的。再我所在的乡镇,村领导,乡领导,什么农村经济引导,宏观调控,都不知到是啥。一天只知道空喊口号。而农民该种什么,种什么赚钱,没有谁过问,也没人去分析,没人调查。农民只有靠经验,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收入了。所以在中国培养众多为农村经济服务的管理人才,直接指导农民,增加收入,可能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好方法。
在当代中国,市场和资本的逻辑开始无所不能地改造着这块古老的黄土地,货币开始成为衡量一切价值和意义的唯一标准,消费主义借着广告的轰炸似乎要荡平节俭和朴素这样的传统美德,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生活理念被与自然为敌的观念所取代,我们的生活越来越麦当劳化好莱坞化,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即我们新农村建设的基点在哪里,是追求西方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还是走一条中国式的发展道路?
全球的资源总量是有限的,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罗马俱乐部提出这一问题以来,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西方的绿色运动已经有了较大的影响,但最为关键的问题是西方发达国家消费了绝大部分的资源,美国人占世界人口6% ,却消耗了35%的世界资源,所以,从资源约束的角度来讲,这个世界上就只能有一个美国,中国人(或者说绝大部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农民)根本不可能像美国人那样过上高消费的生活,撇开道德价值不论,也许中国大多数农民就只能过另外一种生活,也就是一种低消费、高福利的生活,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传统儒家所主张的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更大胆地讲,当资源问题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时,人类历史的拐点就可能出现,而传统儒家所主张的生活方式就有可能会成为全人类的选择。
所以,新农村建设并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建设,更为根本的是乡村文化建设,即提高农民精神层面的收益,提高农民的主观福利,这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最有意义也是最有事情可做的领域,梁漱溟先生也是主张从文化入手进行乡村建设的,他所主张的现代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的现代化,他所倡导的实际上是儒家所主张的生命理念和生活方式,是迥然不同于西方文明的。注重文化建设的新农村建设与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是有共同之处的,都是想重塑另外一种不同于西方文明的生活方式,走中国本位的乡村现代化之路。
发表于 2009-5-3 13:48:26 | 显示全部楼层
o(∩_∩)o...
站长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494920
关注招警、公务员考试最新考试信息考试动向从关注站长微博起步
点击举报违法不良信息,奖励论坛积金币www.110bbs.com
为响应全国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110BBS特别推出举报违法和不良信息专帖。
发表于 2009-5-3 14:25:16 | 显示全部楼层
O(∩_∩)O谢谢FANNY分享
发表于 2009-5-5 13:42:27 | 显示全部楼层
dddddddddddddddddddd
发表于 2009-5-16 09: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收集材料辛苦了 代表还没有踏上警察之路的兄弟们 感谢大家的辛勤劳动
发表于 2009-6-5 16: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
发表于 2009-6-10 20: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7-6 16:33:1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发表于 2009-7-12 12:33:2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发表于 2009-7-12 12:3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7-12 12:35:14 | 显示全部楼层
aaaaaaaaaaaaa
发表于 2009-7-20 15:48:44 | 显示全部楼层
ding   ding
发表于 2009-8-23 21: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无图版|110BBS ( 豫ICP备2020034528号 )

GMT+8, 2024-11-23 01:11 , Processed in 0.18270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