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论 密码
<P><FONT color=red size=4><STRONG> 告诉你关于申论的一个惊天秘密 <BR><BR> 我发表这篇文章,肯定要挨骂,我敢打赌。不过这篇文章中我所谈到的情况的确存在,我也敢打赌。为了让刚刚着手<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B8%B4%CF%B0">复习</SPAN>申论的同学们有所注意,我甘愿挨骂。</STRONG></FONT> </P><P> </P>
<P><FONT color=deepskyblue><STRONG></P>
<P></P>
<P><FONT color=deepskyblue><STRONG>我回忆起2005年11月26日申论<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BF%BC%CA%D4">考试</SPAN>的情景,我隐隐约约的好像在网络上见过那则新闻报道和讨论,但是我的印象很浅,几乎找不到一点感觉。我离开考场后从网络上得知这是以前新华网的一个访谈节目中曾经出现过的情形。我又回忆起我在2003年11月27日参加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申论考试的情形,那次考试我也对考试材料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大概是在2003年10月底的时候我隐隐约约地记得在中央广播电台当时的一期每天早间档节目“新闻纵横”中曾经专门讨论过关于汽车和交通问题的问题,我记得当时节目中还请到第一线的出租车司机、汽车销售业内人士以及交通监管部门领导,节目中还交叉回顾了西方发达国家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一些措施,我当时是在被窝中半睡半醒的听节目的,印象不是很深刻,但是在我拿到考卷的时候,这个回忆从大脑皮层中被突然惊醒:真是巧合?天下有这样的巧合吗? <BR><BR>当时我的确是把这个当作巧合的,并且我还一直在自我解嘲的开玩笑。事后直至现在,我对此事是越想越觉得蹊跷:天下怎么会一直存在有这样的巧合的呢?我对这个事情的前前后后作了很详细的分析后,我做出了大胆的论断,我觉得我好像发现了公务员考试申论中的一个惊天秘密。 <BR><BR>下面的内容纯属我的推断,信不信由你: <BR><BR>我觉得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命题过程中,命题专家对申论题目命题一定不是唯一的,换句话说就是命题专家同时做了几个命题,在这几个试题命题结束后,命题专家会在考试前一个月内的时间内,通过某种渠道、某种媒体、某种适当的方式把这个命题中涉及的几个社会热点问题以节目的方式公布出去,看看社会各界对这几个社会问题的反响程度和态度,这样做无非是考虑到申论考试的难度和效度,就是申论命题反映的问题既要被社会各界所公认为社会热点,也要体现出一定的盲区即公众认识误区以保持一定的难度值和测试的区分度。专家们在汇总了各种申论问题所反馈回来的信息和通过媒体所得到的测试指数后,再进行汇总和充分的讨论,最后决定当年申论考试中正式使用的申论试题,并且还要从没有入选的那几个题目中再精心挑选一个题目作为备用试卷。比如2005年11月26日九江<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B5%D8%D5%F0">地震</SPAN>导致部分考生重新考试所使用的试卷中的申论命题,估计就是和全国统一正式使用的“突发公共事件”申论考试题目一起被投放到社会媒体上进行过测试的,而得到的测试数据可能就不如“突发公共事件”申论考试题目那样科学而已。 <BR><BR>鉴于以上分析,我提出建议:大家一定要在考试前的一到两个月时间内高度关注媒体尤其是权威媒体(如:中央电视台一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套、《半月谈》、新华网等)中所发起的所谓大讨论涉及的论题。而这种讨论往往是多方互动的,多方参与的,也一定会有比较强烈的反应。要明白,这些大讨论可能就是申论考试命题专家们所投放的测试,目的就是来调查民意,以确保申论试题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BR><BR>我所进行的推测仅仅是我的一家之言,如果你相信,请你做些适当的准备。如果你表示怀疑,请你闪人。欢迎提出质疑和讨论,但是坚决反对肆意谩骂和无聊评论。<BR><BR><BR>《半月谈》是一个不错的准备公务员考试的<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D7%CA%C1%CF">资料</SPAN>,其中的“半月评论”的文体风格非常值得借 鉴;《人民日报》的“人民<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C2%DB%CC%B3">论坛</SPAN>”也是不错的选择;华图出版的《公务员考试报》专家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也很有针对性;当然,要想在语言上真正有所突破,简单的 浏览是不够的,需要花费时间和气力。如果能够熟读、甚至背诵两到三篇人民日报社论或半月评论,效果是非常好的。</STRONG></FONT></P>
<P> </P>
<P><<转载 于 总斑竹>></P>
<P><BR></P></STRONG></FONT> 今天大家都忙啊.都不来这里了 这个帖子论坛早就有了!!!!!! 就是早就有了!!不是啥新鲜的东西!! 也顶你一下,毕竟也辛苦了:p245 :p245
页:
[1]